分享

对于现在的小孩,“纪律”为什么越来越不起作用?

 妖城主 2020-03-26

文-节选自《父母的觉醒》(有删改)

著-沙法丽·萨巴瑞 | 译-王臻等 | 编-叮当

纪律≠约束

传统上,父母同孩子的关系一般被认为类似于上下级和线性的。父母颁布规则和指令,孩子要么听从要么受罚。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纪律不是父母同孩子之间的对立,而是一种循环似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始终应当是循环流动的。只要这种循环的状态没有受到破坏,许多行为问题是可以自然消弭的。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孩子的行为内容,就容易局限于有限的几个策略:责备、禁闭、惩罚等。这样不仅会造成紧张和对立,还会限制孩子自我发展的可能。因为如果家长将不恰当的行为解释为可耻的行为,孩子也就失去了自我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孩子一般都会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纪律约束。“纪律” 这个字眼本身就意味着权威和控制,令人联想到惩罚。其实恰恰相反,孩子不应把纪律看作是恐惧下的无条件服从,而应将其看作是生命中的重要课程,这样他们就能作出良好的判断,采取有效的选择,创造积极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建议用“行为塑造”来替代纪律这个词。既然称之为行为塑造,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作出反应,而不仅仅针对那些我们认为错误的行为。对于孩子正面的行为,我们也要给予同等或更多的关注。

行为塑造非但不会将冲突看成是苦恼,还会将所有冲突都视为学习机会。因此,行为早就成了一个时刻延续的连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彼此割裂的时段。塑造的关键在于“正面强化”,这个方法比惩罚更有效。

什么是正面强化呢?比如,当孩子刷牙时,哪怕有31颗牙都没刷好,但只要有一颗牙刷得好,我们也要关注那唯一的亮点。又如,孩子不肯好好学地理,我们不要责备他不肯踏踏实实地学习一个小时, 而是要表扬他专注地学习了10分钟。如果孩子对某个小伙伴言语粗鲁,那么当他第一次有礼貌地讲话时,我们就要抓住机会给予肯定。这些行为就构成了正面强化

一且我们发现了孩子的正面行为,尤其是当他们动机良好时,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为这样的行为设置一盏灯。像花儿一样,孩子也是有趋光性的。关键在于我们相信孩子会因为善举还是惩罚而被激发出动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全部的教养方法。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考试得了C,责备和惩罚也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是否尊重自己的局限,是否能尽力克服自己的局限?他们能否接受自己的平庸、从而接受现实?他们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对学习乐在其中?他们是否积极投入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些都是此刻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到底得了多少分。

父母要学会从一切行为中看到积极意义 。


关于规则本身的规则

许多父母会因为饮食、穿衣、做功课等问题而每日陷入同孩子的斗争中。大多数此类斗争都与我们的自负感、虚荣心、控制欲有关。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是为一些小事同孩子纠缠,就可能表明我们对孩子过分关注了。


如果我们在某些无关宗旨的问题上固执已见,认为必须要让孩子学会敬畏规则,那么只能导致孩子变得像我们一样僵化不知变通,并将导致冲突无法缓和。孩子很快就会对我们的话置若罔闻。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只想让他们服从,而不顾及他们的意愿。这往往也会成为孩子撒谎隐瞒甚至偷窃的诱因。

出于焦急的心理,我们会变得格外严厉,却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我们只是担心孩子会失控,所以他们正常的犯错行为也会被视为叛逆或是对我们权威的冒犯。处处立规矩是不可能的。一个规矩太多的家庭迟早会崩溃。如果孩子在规矩森严的家庭里长大,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尝试和探索,那他们就无法释放天性,也无法化解父母留下的僵化痕迹。

如果凡事都订立规则,孩子将会裹足不前。最糟糕的是,我们会给他们营造一种氛围, 让他们觉得只要表达自己就得接受是否犯规的审查。要想让孩子尊重规则,帮助他们生活在安全的环境里,那我们就该让孩子熟稔规则,而不是每天用新的规则来压制他们。无论我们制订什么规则,都该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无需担心和忧虑。

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是有所不同的。

我认为重大规则包括:睡觉、做功课、用餐、起床时间要尊重父母的权威;当父母说“不”的时候,孩子要予以尊重;孩子要有自尊,包括保暖和注意安全;孩子要对他人抱有尊重的态度和礼貌的言语。

行为塑造在孩子1-6岁最为重要。在这个阶段里,孩子的日常行为将形成规范,比如做功课、洗澡、睡觉等。除非我们在此阶段中抓住机会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否则等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行为问题将会严重地爆发出来。如果孩子在8岁前还学不会尊重父母,等到18岁时再想让他们尊重父母就极其困难了。如果孩子到9岁时还无法安静专心地做功课,就很有可能更长时间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制订的规则得到遵守,就需要认真地做好交流。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父母往往不能贯彻自己制订的规则,甚至无法坚持,但接下来却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忽略规则。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的规则在先前就该订立好。如果我们不能教会孩子接纳与尊重我们的意愿,他们长大后就会觉得轻慢他人是无所谓的事。结果,我们教出了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的捣蛋鬼。他们不仅无法维持同朋友的关系,还会常常受到同伴的孤立。

灵活性规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重大影响。一旦重大规则确立了,父母和孩子就可以共同确立“灵活性规则”,这是可以慢慢讨论并逐渐达成共识的(注意这是两种类型的规则,不是改变重大规则的意思)孩子可以对我们说“不”,这样的精神交流过程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孩子会看到,我们会施展权威,制定重大规则;同时也会看到,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我们愿意让他们也有张扬个性与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此一来,行为塑造的过程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精神交流的过程。

灵活性规则让孩子获得了重要的人生教益,它使得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了解了“予与取”的关系,也学会了协商谈判的技能一一成人世界里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

灵活性规则可以包括: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追求什么业余爱好,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交什么朋友,以及如何打发闲暇时间等。通过对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的平衡掌握,孩子将学习如何遵守合理的限制,同时尊重对话的另一方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无论想穿什么衣服都是被允许的(除非超越底线,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他们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选择自己的朋友。如果我们从小就教会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和自己,那么等他们长大后,我们也不用担心他们会失去这份尊严。

当我们同孩子讨论灵活性规则的时候,既要表现出弹性和韧性,又要以身作则,做出向孩子学习的姿态。我们要放下完美主义的身段,了解自身的不完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解放自己,采取柔和的手段,用乐观精神和创造力化解潜在的紧张压抑。

当我们表现出谈判协商的意愿,去商讨一个解决方案时,要营造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孩子会由此了解,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听取各方意见,使各方都能得到他们关心的结果。如此一来,孩子就可以敞开胸怀,力求用创造性的方法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今天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这是尤为重要的一课。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一起加油吧!


END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