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草夕拾|习得性学习的意义

 王明鹏 2020-03-26

习得性学习的意义2016.1.30

今天回农村老家,车子开进巷子,就见那条小黑狗跑出来,在车子前面欢快跳着,煞是可爱。

这是小外甥去年喂养的宠物狗,后来送回老家来。每次回家都要逗它玩,连蹦带跳,不亦乐乎。

现在连车子都熟悉了,早早出来迎接。“人熟是个宝”,连小狗也会这一套啊。看来动物不仅有情绪,情感也与人类似。

开堂屋门时,小狗紧跟后面,可是到了门口,总是止步。有几次故意开着门,用脚推它进去,总是扭扭捏捏,坚决不进。

想起心理学上的实验,问起老人来,果然说这小狗刚带回来时候,也进屋里,“批评教育”了几次,立下了规矩,就再也不进了,最后夸这小狗“真懂事”。我想,这不是懂事,而是“习得性学习”的结果吧。

心理学家对动物“习得性学习”实验,证明了人类早就实践着的经验。不过设置明确研究目的后,得出了系统性结论,作为学习方式,“习得性”就从动物引申到了人类。

想起外国人训练大象的故事,小象被结实的绳子拴住,无法挣脱。慢慢长大后,人们只是把绳子随意系一下,这头大象再也不敢试图“越雷池一步”。

习得性的结果,是思维定势,是深深习惯,是牢固的信念。

从人类成长经验看,习得性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的就是模仿。亲子关系中,家长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孩子非常聪明,可以看穿大人的真实与虚伪,因为他接受信息主要通过感性认识,你的动作行为对孩子意义远大于言语道理。

许又新教授说过,如果家长自己品味不高,以为买架钢琴就可以让孩子变得优秀,天下哪有如此容易的事情。

家长都知道从小给孩子立规矩的重要性,而批评则是主要方式。“你不能如何”,“你怎么能这样”,简单粗暴的“语言教育”,伤害孩子心灵同时,常常又不给孩子正确示范。批评“不能做”容易,示范应该如何做常常忽视,甚至家长也未必明白到底该如何做。结果,空洞道理造就了“说教”教育。

给小狗立规矩不让进屋可以,小狗虽然不明白原因,会牢记成为习惯。可是对于孩子教育,如果仅仅止于此,满足“知其然”,自然远远不够,一定还要“知其所以然”。纠正错误做法同时,不仅要示范正确做法,还要练习正确做法。

习得性学习的背后,我想最重要的意义还是“体验”。说教无效,因为没有体验,不会开车的人,你说教再清晰也是白费,反而引起反感,挫伤了学习的兴趣。

习得性,关键在于实践,促进内心体会,接受主观感受。让孩子多练习,多获得体验,多拥有心得,犯错中学会进步,才会茁壮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