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专栏-李克富|两个人谈话 N个人在场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两个人谈话   N个人在场

文 | 李克富

昨天我说到了害人者往往躲在幕后而“不在场”,就有同行说,这种情况下的专业表述应该叫“在场”。的确,“不在场”是我通俗的说法,此处的“场”是指一个物理的场所;而“在场”的“场”则是指“现象场”,是一个哲学概念,曾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用。

罗杰斯在求助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自我”的重要概念叫经验(experiences),该术语就源于现象学中的现象场(phenomenological field)。

“现象场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对于同一时刻的外部世界,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现象场。”而所谓经验,“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

这些概念不好理解,而我从主观上也总是觉得没有必要做更深入的理解,只需要根据自己理解去运用就够了。

比如谈恋爱,就是两个人在谈,彼时彼刻却有至少六个人在“场”——父母都是被对方带到谈恋爱的这个“场”(场所)中成为自己的“场”(现象场)的。当然,更具体地说,恋爱者的现象场中不只有父母,还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和物,还有其过去和未来。我习惯与将这些统称为文化。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鱼,文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水。没有人会脱开他的文化而存在,两个人的交流也就是彼此的文化在碰撞和交融。

前几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在韩国是不能端起碗吃面条的,否则就是不礼貌;而在日本则正好相反。我当时在想,如果这俩国家的一对男女组成家庭,该如何吃面条?他们的孩子又如何做呢?

这样的认识对我而言很重要,当我在咨询室内和求助者交流的时候,经常看到TA的身后站着父母,父母背后站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乃至于祖宗八代。如果我说咨询过程中我经常面对一大群人,那不是我的错觉和幻觉;如果我说尽管我在跟一个人说话,但我却正在舌战群儒,那也不是我的精神出了什么问题。

我的现象场果真如此,经验亦如此!

以上,都是我所的理解,我知道不一定对或者根本就是错误,但我已形成了自己的认识,用起来还觉得顺风顺水。

认识到求助者现象场的存在,目的在于入“场”,并由此予以扰动使之向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向转化。这是现象学治疗的一种重要技术,名字叫“参与”。

许又新教授指出:

不能把治疗者对病人的温情脉脉的态度跟参与混为一谈。参与取决于治疗者坚定地和一贯地把病人作为人对待的根本态度。用宾斯旺格的话说,这是“一个存在与另一个存在之间的沟通”。弗洛姆-莱克曼据说是特别拥有这种天才的卓越治疗家,她总喜欢说,“病人需要某种体验,而不是某种解释”。显然,罗杰斯也是拥有这种天才的另一个范例,据说,他能一下子就跟病人的内心世界发生直接的接触,使病人有深受感动的体验。

这段话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觉得从理解了这段话那天,才算拿到了进入求助者现象场的入场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