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冬不拉拉 2020-03-26

你如何理解一个终身未嫁的女子?是相貌丑陋,性格孤僻,无人欣赏?还是情路坎坷,遇人不淑,最终被伤透了心?亦或是思想开放,追求自由,践行独身主义?

如果你觉得独身仅仅是上述三个原因,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今天进入我们眼帘的这位女性,就是一个例外。她就是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女学者、诗人——冼玉清。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图 | 幼年时的冼玉清与母亲

冼玉清的祖籍在广东南海县,1895出生于澳门一个殷实的经商家庭。正是因为家中条件不错,她从小便进入私塾读书,后来又曾去香港进修英文,1918年转学岭南大学附中,因为出色的国学基础,她一边学习一边还兼任着低年级的国文及历史教员。

冼玉清终身不婚,早在十六七岁时,她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女儿”。

试想一下,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本来正该是洋溢青春,憧憬爱情的时候,她却直接为自己定了这样一则人生信条。有人或许觉得这不过是一时冲动,但冼玉清却真的用终身践行了这一信条。

若要究其原因,还要从她的启蒙老师说起。

这位老师名叫陈荣衮,字子褒,号耐庵,与康有为共同参加过光绪十九年的乡试,名列康有为之前,又曾与梁启超一起于“万木草堂”攻读。

1898年陈荣衮参加变法,倡导维新,失败后也同许多人一样远渡日本。但他到达日本后,第一时间就是遍访各地中、小学校,考察教育方法。

鲁迅在日本留学,因觉得学医不能救中国人,于是毅然弃医从文。而陈荣衮在日本的这半年时间里,却深受日本教育的感触与启发,于是第二年初便回到了国内,决定以教育救中国。而他认为的教育之本,在妇孺。这在当时绝对是极具创新的。

也正是陈荣衮的这一决定,让年少的冼玉清遇到了决定人生的那八年时光。

1899年,陈荣衮在澳门开始了他的“妇孺之教”。1903年,九岁的冼玉清正式开蒙,先后入读澳门林老虎私塾、启明学校等。1907年,十二岁的冼玉清转读陈荣衮的灌根学塾。

八年的试验教学,已经让陈荣衮的学堂进入了成熟阶段。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教授学生往往不仅仅是他渊博的知识,更有他潜移默化中传达出的为国为民的思想理念。

之后八年的学习,冼玉清不仅在这里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更让她的一生都受到她老师教育思想的影响。

四十年后,冼玉清曾这样写道:“(陈荣衮)他认为要救中国须从教育入手。我一生受他的影响最深——也立意救中国,也立意委身教育。 我自己认为,一有家室,则家庭事务琐碎,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好教师,亦难免失贤妻之职,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十六、七岁我就立志决意独身不嫁。”

终身不嫁。不为性格孤僻,不为遇人不淑,更不为向往自由的那一套独身主义,只为两个字——教育。

而她对老师思想的传承,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也早已感染了比她大三十余岁的陈荣衮。多年之后,临终前的陈荣衮曾自豪感慨过:“在澳(门)时完全听受七级字者,惟小女翘学及女生冼玉清。玉清从余游八年,得不称为老友乎?”

陈荣衮与冼玉清,虽有年龄之差,性别之别,然亦师亦友。

此后年岁,冼玉清的生活是低调而“古板”的。唯独让她闪耀的,便是她极高的学术天赋和做学术时敢于埋头忍受孤寂的坚强毅力。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920年,冼玉清从岭南附中毕业,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直接留校任讲。她有极出色的才华,而让这才华发光发热之人,与她相识在1926年。

那一年,六十一岁的杨寿昌被岭南大学聘任主持学校的古文教育,与冼玉清同为一系。

杨寿昌在当时的广东颇有名望。清末民初时期,他曾有过一段从政经历,此后又在两湖书院、两广高等学堂、两广陆军学校、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等七、八所新式学校任教。这样的背景,使他的生徒遍满粤省。

冼玉清除了学识上深渊广博,更有诗才。杨寿昌十分赏识冼玉清,有材料记载,在杨寿昌主持岭南大学国学教育的十二年间里,系里师资少时不过三、四人,多者也不过五、六位,而十二年间教学位置恒久不变的,只有他自己和冼玉清二人。

也正如此,冼玉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杨寿昌引荐到了岭南的文化圈中,深得时人赏识。

陈荣衮、杨寿昌,这二人于冼玉清而言,都是最受她尊敬的师友,是对她恩惠极深的长辈。而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人是让她称作知己,可以心心相惜之人,那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名字——陈寅恪。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图 | 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哲人、史学家,其学术之深远影响,不止是中国,更是世界文化的骄傲。

陈寅恪一生治学甚广,更曾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

1949年解放前夕,因为一系列的原因,他来到广州,任教于岭南大学,与冼玉清成为了同事。后来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二人便一同移教于中山大学。

陈寅恪一家进入岭南时,冼玉清已经五十五岁,陈寅恪比她年长五岁,也至六十。据说在陈寅恪刚到岭南时,码头上迎接的队伍里,便有冼玉清的身影。如今我们很难得知二人的相知相识究竟源于何时。只知道两段旧事。

一件是二十年代末时,进入岭南大学任教的冼玉清曾入燕京游历。陈寅恪的父亲,也就是当时有名的诗人陈三立在阅读了她的《碧琅玕馆诗集》后,评价她“澹雅疏朗,秀骨亭亭,不假雕饰,自饶机趣。”还亲笔为她的书斋题写了匾额。

陈三立早年以晚清“四公子”之一闻名,又有“吏部诗文满海内”之誉,能得其赏识称赞,冼玉清自然喜不自胜。她将此匾视为毕生珍藏,无论迁居何处,总要悬挂在居所正中。

另一件是在1942年时,当时日本攻陷香港,陈寅恪正在香港大学任教,学校停课,食物紧缺,使得陈家大小五口常为衣食所困。

此时同样被暂困于港的冼玉清,便暗中托人送去了价值四十港元的“军票”,用以救急。当时的陈寅恪并未收下这笔费用,然雪中送炭之谊,一直记在陈寅恪心中。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图 | 冼玉清小姐(左)和韦梅凤英夫人 广州基督教学院

陈寅恪初到岭南,人事陌生,冼玉清便像亲人般关怀照顾,无论家事、工作,都给了陈寅恪极大的帮助与支持。而同样的,陈寅恪的到来,也给一直孑然一身的冼玉清带来了很多温暖。

二人之间,有着超越距离与时空的情谊,可能此前从曾会面,却仿佛早已相知数年。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知己”二字,用在此刻是再得当不过了。

两人的意气相投,其实与他们相似的文化背景有着深刻关系。

冼玉清曾说过,自己并不喜欢“剑拔弩张”的感觉。相较于当时的“新女性”,她传统而守旧。不爱举拳头,不爱呼口号,不跟潮流,只想一心扎根在研究古物之上。

从幼年教导的陈荣衮身上,冼玉清所习得的,所倾慕的一直都是“贤人君子”的社会。而她的知己陈寅恪,与她也有着同样的坚守,推崇着传统道德和礼教,坚守文人气节与操守。

在岭南的这段时光,陈寅恪与冼玉清常有诗词唱和,在陈寅恪赠与冼玉清的《题冼玉清教授修史图》中,他写冼玉清“文章羞与俗雷同”。其实何止是文章,在为人处事上,他们二人也是“羞与俗雷同”的。

而年已五十五岁的冼玉清,也唯有在面对陈寅恪时,才能自如地交往,“说说怪话,发发牢骚”,袒露内心真实。

冼玉清与陈寅恪二人,在当时就仿佛两个遗世独立的存在,与他人格格不入。二人相交,甚至还曾被称为“臭味相投”。

高尚也罢,臭味也罢,历史自有评价。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二人正是因为有彼此的存在,因为在道德和文化上的心心相惜,才不至于觉得孤独苍茫。他们彼此依靠,这种关系,是超越一切情感的,是在精神上具有极大共鸣的。

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图 | 1951年,冼玉清摄于南大文物馆

可惜这样的时光并不长远。晚年的冼玉清患乳腺肿瘤,因深感自己年岁不长,1964年,她离开广东,去港澳探亲治病。

在香港时,她曾先后通过书信及遗嘱的方式,将合计五十万港币的资产捐献国家。这笔不菲的资产是她在立志终身不嫁后,其父怜其孤苦,赠送的一笔遗产。

我们曾说过,冼玉清出身在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但她从不肆意挥霍钱财,在岭南时,还曾有“抠门”的名声。谁曾想她在死后将大部分的遗产都做了捐赠。其人格节操,不得不让人赞叹。

之后冼玉清又回到广州住院治病,得知她回来的陈寅恪欣喜若狂,口占二绝。其中一首写道:

海外东坡死复生,任他蜚语满羊城。

碧琅玕馆春长好,笑劝麻姑酒一觥。

“春长好”,这是陈寅恪对知己的深深祝愿,希望她一切都好。可是死神从不因人的眷恋而心软,1965年10月,冼玉清终因乳腺癌不治,撒手人寰,享年70岁。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图 | 1965年,摄于广州市肿瘤医院

听闻这个噩耗之后,陈寅恪悲痛欲绝,几乎彻夜不眠。徘徊三日后,才沉痛吟下一首挽诗:

香江烽火梦犹新,患难朋交二十五。

此后年年思往事,碧琅玕馆吊诗人。

诗句平易简单,却带着无法言述的情思与缅怀。唯有至简,才至深。

同一天,陈寅恪答应担任冼玉清治丧委员会委员。当时陈寅恪的眼疾已十分严重,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然厮人已逝,如果我的陪伴能让你在离开时获得欣然与平静,我又如何能够推辞?

冼玉清:为当一个好老师,16岁立志不嫁,巨额积蓄至死未花光

图 | 与岭南大学校长和部分教师合影,二排左三为冼玉清

你如何定义一个时代里的传奇女子?

是拥有令人迷恋的容颜?

是能让众多男子为之倾倒的才学气质?

还是不为时代拘束、敢于离经叛道的勇气?

亦或只是——一生之中,至始至终的一个坚守。

相比同一时代的其他传奇女子,冼玉清的事迹似乎更少为人所知。但她的才学值得称颂,她的品格值得尊敬。

少时的决定,使她一生与诗文结伴,与史书为友。即便终身一人,却有信念在心,知己相交。

她为教育所奉献的一生,她为岭南学术所做的贡献,她那一份不流于俗的坚守,值得“传奇”二字。

文 | 月明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