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上官的历史馆藏 2020-03-26

中日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最终以清廷的惨败收场。虽然当时个别水师将领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总体来讲,清廷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的确不堪一击,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实际上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的劣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黄海海战示意图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完败暴露出各种问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清廷花费巨资建造的北洋水师完败,战败的北洋舰队被迫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完全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黄海海战的失利,可以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1、舰队混杂,编队无法保持:清廷虽为北洋舰队投入极大,但实际上却是买买停停,十艘主力舰艇新旧不一,而当时世界海军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就导致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质量参差不齐,而这在双方接战的第一时间便暴露了出来。海战爆发之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扬威”舰龄已达十三年的舰船,很快便脱离了舰队。担任先锋舰队的四艘日本战舰很快发现了这一弱点,他们迅速横越北洋舰队,围攻脱离舰队的超勇、扬威,老朽陈旧、速度迟缓、炮火不济、防御力极弱的两艘战舰虽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舰的齐射之下中弹起火。

△黄海海战交战示意图

2、失去指挥,舰船各自为战:这个倒不是丁汝昌的责任,而是因为旗舰“定远”号年久失修的原因。由于舰桥年久失修,在定远号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之时,舰桥竟然被震塌,导致指挥旗落地,而远望台击毁也随即被日军舰队第一批排炮击毁,丁汝昌“右边头西以及颈项皆被烧伤”,导致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各舰逐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暂裹伤之后,虽然在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同心效命”,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也在丁汝昌负伤后,“代为督战,指挥进退”,尤为出力,但于全局来说收效甚微。北洋舰队最终落入敌舰围攻当中,于此不无关系。

△丁汝昌

3、将领畏战,方伯谦率先逃跑:在交战伊始,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便迟迟未能就位,在致远号与敌人殊死搏斗之际,我们并未能看到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有何作为,其反而在致远号重伤将沉之际果断率领济远号脱离战场,逃之夭夭,与济远号同一小队的广甲号见状,随之同样逃走。更为可笑的是,方伯谦在指挥济远号逃跑之际,简直堪称慌不择路,竟然还撞沉了因重伤脱离战场,正在紧张抢修的扬威号,而广甲号更是在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的时候触礁搁浅。致远号重伤沉没,济远号、广甲号逃之夭夭,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左翼完全丧失战斗力,间接导致右翼的经远号陷入日舰围攻之中,最终被击毁沉没。

△方伯谦

此役北洋水师虽然惨败,但双方交战后的第一阶段,北洋水师其实打的很不错,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舰艇同样被打的丧失了战斗力,而且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将官以及部分士兵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北洋水师的战败,内在原因其实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虽然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遇惨败的主要原因,但战败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在北洋水师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清廷其实就已经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虽说清廷在北洋水师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实上这种支持不仅时断时续,而且在1891年之后,在户部尚书(光绪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北洋水师经费被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至此举步维艰。随后燃煤、锅炉、炮弹等各方面原因开始层出不穷,不仅正常维修训练无法保证,甚至连保养都难以为继。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夕却采取“以国赌运”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北洋水师

2、朝中掣肘严重。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与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而鉴于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光绪皇帝对李鸿章也产生了消极看法。更为严重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更是对淮系文武大员开始重点打击,御史李念兹甚至说出了“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这样的话。这种环境下,北洋水师想获得长足发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鸿章

3、装备严重落后。在甲午战争前后,世界海军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北洋水师的发展恰恰在此期间陷入停滞。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亏,日军装备的反后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到6发,而北洋水师装备的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其次在舰船的航速上同样吃亏,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与日本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队形转向不利便是受此影响。最后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还有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总之,北洋水师的失利以及不堪一击,虽说有前线将士的责任,但清廷在建设北洋水师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甲午海战中的清军不堪一击?真在历史上肯定不是真实的事情,要知道在北洋舰队第一第二次访问日本时都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后期日本联合舰队的飞速发展,北洋水师的实力才慢慢劣于日本海军,但要说甲午海战中清朝海军不堪一击,那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众所周知,甲午海战总共分为三个阶段。从丰岛小规模海战到清日主力军舰黄海海战再到后来的威海卫保卫战,主要的两场海上战役就是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虽然北洋水师最终惨败,全军覆没于威海卫,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北洋水师并不是后来谣传的那样不堪一击!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凌晨4时,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协助飞鲸号在朝鲜牙山湾港口卸下大部分辎重后,便起锚返航接应途中航行的高升号以及操江号。但由于高升号秘密向朝鲜运兵的计划被泄漏,日本联合舰队早已派出了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军舰前往朝鲜海面准备展开海上遭遇战,消灭北洋水师这两艘军舰。

对比一下丰岛海战时清日两国军舰的实力,北洋水师拥有济远、广乙两艘军舰,日本联合舰队拥有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军舰。在火炮配置上北洋海军有舰炮32门,无速射炮,鱼雷发射管8门,日本海军有舰炮84门,配备速射炮22门,鱼雷发射管13门。北洋海军总吨位只有3310吨,平均航速14.5节,日本海军总吨位11075,平均航速19.8节,且日舰多为新式战舰,舰龄较短。

双方在海上遭遇之后随即展开了激烈战斗,虽然双方实力差距较大,但广乙号仍然是击中了浪速号一弹,炮弹穿透浪速号左舷,由内部穿过后部钢甲板,炸毁其备用锚和锚机,浪速号受到轻伤。广乙号在遭到还击之后舰桥和桅楼被炸毁,最终退出了战斗在朝鲜西海岸触礁搁浅自沉。济远舰在丰岛海战中,由于方伯谦胆怯畏战,仅仅在逃跑过程中船上的几名水手用尾炮御敌,共打出四发炮弹,三枚炮弹击中吉野,其中第二发炮弹命中吉野舰要害部位,造成其中伤被迫放弃了追击。

整个丰岛海战期间,在双方差距相差如此之多的情况下,日方舰队都没有将北洋海军济远、广乙这两艘军舰轻松击沉,由此则可以看出甲午海战中的清军并非不堪一击,当然,朝鲜战役中的清朝陆军除外。

接下来说一下黄海海战,这是清日两国主力军舰的海上大对决,虽然纸面实力在开战前仍然是亚洲第一,但实际实力已经无法与现在的日本联合舰队所想比拟。毕竟一个是在积极发展,另一个则是逐渐走向衰落。丰岛海战之后,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李鸿章心里更是清楚,自家的战舰不管是巡航速度还是火炮发射速度都明显劣于日本舰队,远海作战没有胜算的把握,为了保存实力,北洋舰队也只能在近海一带巡逻,再凭借海岸炮台和天然的屏障来抵御日本海军。

1894年7月17日上午11时40左右,由于北洋舰队所用的劣质燃煤,煤烟比较浓厚,便早先被日本联合舰队发现。倘若要说北洋舰队实力不堪一击的话,那么黄海海战也没必要打五个多小时。虽然在海战中,日本军舰一艘未沉,但也还是付出了旗舰松岛的重创,要是再打出一枚开花弹,估计松岛舰就要与日本联合舰队说再见了。其次比叡、赤城、西京丸也遭到了重创,余下的日本军舰则是不同程度的轻伤。但经过五日的修理,这些遭受重创的军舰便又奇迹般的恢复了巡航战斗力,再一次出现在了大清国近海领域。

再看北洋水师,既没有配备速射炮,也没有足够的开花弹,没有优质的燃煤,锅炉老化,航速跟不上,舰队不成队形,舰龄太长军舰年久失修老化,在旗舰定远信号旗装置被炸毁过后,整个舰队缺乏指挥群龙无首,济远、广甲畏战逃跑等等!但仔细分析,北洋水师军舰大都老化且炮弹紧缺,而日本联合舰队标配大量速射炮,并使用苦味酸火药,最终也仅仅取得击沉经远、致远、超勇三舰,扬威、广甲则是自爆沉没的,余下的北洋舰队各舰重视的战果,这难道就是北洋水师的不堪一击?

显然,说甲午海战中清军不堪一击的都是谣传,黄海海战中被围攻的定远、镇远在被单累累的情况下仍然能边还击边撤离战场,这就是清军的不堪一击?

刚刚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吉野舰一艘就可以在黄海海战中单挑北洋舰队,你这当吉野舰跟河原要一是战神吗?

北洋水师只不过是生不逢时,以一己之力抵抗日本举国上下,要是朝廷能多花一些经费用于海军建设,那么定远、镇远想必也能在重创之后得到快速修复重回战场,而不是在威海卫海军基地中被日舰队瓮中捉鳖!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每每看到甲午海战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无数人殚精竭虑,办厂、开矿、筹备海军、改革制度、培养人才,已经看到一丝希望,却在短短四个半小时的海战中,丧失殆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被一个刚刚打开国门30年,国力远远不及的日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平心而论,双方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比之今日中国男足与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之上,差一线就是天壤之别,更何况,日本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我们依旧抱残守缺,即便甲午海战赢了,也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来看看力量对比:1894年9月17日抵达大东沟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共计18艘,除去炮艇鱼雷艇,主力战舰约为10艘。

其中,定远(丁汝昌就在定远舰)镇远两艘主力舰,排水量过7000吨,各有14英寸巨炮4门,12英寸巨炮四门,时速14.5海里。这两艘军舰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国海军依然是巨舰,在当时可谓巨无霸一样的存在,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对手。

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等巡洋舰5艘,排水量2-3000吨不等,时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杨威、广甲等三艘较大炮艇,排水量1300吨,时速15海里。

日军主力舰12艘,其中3000吨左右巡洋舰7艘,包括吉野舰(看到这两个字就刺眼,所以我从来不去吉野家吃饭),秋津洲、松岛(日本舰队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赤城等,这几艘都是1888年以后下水的新式军舰。

吨位和数量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师却存在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1888年以后再无新舰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标准,军舰刚刚具备战斗力,但当时却是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新装备层出不穷,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般,几年时间,就是巨大的技术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虽然抢购了12门,但还没有来得及安装。

在舰炮对轰时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着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击,射速快,意味着同样时间,可以多打出几发炮弹。

定远舰主炮从装弹到发射,约要五分钟,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钟可以打五弹。

李鸿章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他曾多次上书希望添置新舰,但都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阻拦,作为帝师,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国理政,却是个老帮菜,不仅不懂现代战争理论,还公报私仇。

当时民间有谚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一句说李鸿章腐败,后一句说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北京,祖上是江苏常熟人,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的人品学识毋庸置疑,但对李鸿章,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

两人的恩怨说来话长,除了帝党、后党之争,私下有传言,当年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曾代笔曾国藩弹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两人的关系的确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来,李鸿章挟洋自肥,贪污腐败,那么多军费花出去了,连个日本小邦都搞不定,还天天嚷着要买新舰,就是中饱私囊。

有翁同龢这道拦路虎,新舰买不成,但添置快炮总可以,无奈赶上慈禧60大寿,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园子去了。

据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考证,慈禧的私房钱差不多有两万万两,修十个园子也够了,但这个老妖婆是个财迷,到死都不愿意花自己一分钱。

有这两个恶鬼在前,北洋水师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深知底细的李鸿章极力避战,寄望于欧美调停,但年轻气盛的光绪和满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却不想放过他,接二连三下旨开战。

不仅仅是他俩,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鸿章开战。

这些人里,有些是不懂军事,有些是算政治账,但大部分,都是随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鸿章失败。

在他们看来,北洋失败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就能趁机把李鸿章扳倒。至于江山社稷,管个毛线。输一场算什么,我天朝上国,输得起!

而无知的慈禧太后,也认为北洋水师胜算很大,既然能赢,为什么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北洋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临阵脱逃的方伯谦,其他将士可谓三军用命,拼死一战,无奈装备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赛一般,场上九十分钟个个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战胜对手,那么人家前期那么多的青训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师携带了大量穿甲弹,缺乏爆炸弹,而日军战舰讲究快速,装甲并不厚实,日舰西京丸被打了四个孔都没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历史原因,北洋将官多出自福建,广东番禺的邓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挤,有研究认为他执意与舰共存亡就是源于此事。

北洋水师的指挥也在受到指摘,有个在北洋服役的英国混混泰勒尔曾在事后著书大言不惭诽谤刘步蟾,认为他刚愎自用,以雁形阵迎战,指挥不利。

其实这个泰勒尔只是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混混,英文写作水平还不如留英的刘步蟾,哪里懂得海战知识,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究其原因,还是北洋装备及后勤保障太差,加之仓促迎战准备不足,让日本人一击得手。

但这场海战的失败却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大清国虽屡屡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诸国强盛日久,失败不足为奇,而日本不过是新晋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国,迈入强国行列,极大刺激了中国人,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可惜,变法依旧失败了,还引来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甲午海战,清军并非不堪一击,而终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人祸。

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一,指挥员觉着应战,指挥得当。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第二,将士们勇猛抗敌,舍生忘死。

关于这一点,从我方来说,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

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终是让我们心伤。那怎么败了的呢?

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各种原因都有。我这里不想一一来分析。我只从这一次战斗来看,来说我的观点:非战之过,而是人祸。

近现代战争,虽然从整个战争的角度来讲,正义的战争必胜。可是从一次战斗来说,武器也是决定胜负的一大重要因素。

北洋水师看起来是中国的海军主力,可是腐败的体系已经导致这只军队外强中干了。据资料介绍,当时的舰队炮弹不足,质量不好。一只舰队,5个小时的战斗,弹药就不够了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我们在一些电影里也看到,明明有好的射击机会,可是炮弹却哑了,不知道当时参加的军人心中是有多凉啊。这一点,外国人其实早就注意到了。在黄海战前半个月,英国人赫德就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北洋舰队有药无弹,有弹无药,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

你看,我们只看这一点就能看到,这仗叫军人们怎么打?

当然,还有更多原因,我就不说了,我说这些只是想证明一点:

参战清军的军人是勇猛的,并非不堪一击,可是整个军队是腐败的,不堪一击的,所以——败了。

不知道我的观点,你能接受吗,欢迎点评。




假如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中国主要参战舰队)不堪一击,那日本联合舰队的5艘战舰难道是触礁重伤的吗?满清末期是无能,但我们不能据此一概而论,还是要辨证对待的。

甲午海战分为两个阶段(陆战此处不计算):黄海海战和威海海战。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看下当时中日参战舰队的对比:

单单从数据来看,北洋水师几乎是全部处于劣势地位,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而且军舰多数处于近老化状态。而日舰大部分为新入役,吨位也大多在3000吨以上,火炮更是领先一代。

黄海海战

北洋水师的战果基本都是在此次战斗中取得的,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率先退出战场,而北洋水师经过短暂的追击也返回港口旅顺。



此次战役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虽然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但日军也损失不小。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跟敌人鏖战5个多小时,还能逼的敌人先撤退,这能叫不堪一击吗?



威海之战

自黄海海战后,满清统治者都有点儿怯战了,特别是李鸿章,北洋水师是他的心血,一次损失那么多他有点儿受不了,开始避战保船。

日军经过水陆共进,把北洋水师围困在威海港内。雪上加霜的是,北洋水师鱼雷艇不思杀敌,竟组队逃跑,结果成为日军的活靶子。

丁汝昌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里不是为满清辩解什么,但我们需要记住那些北洋水师官兵也曾经抗击过日本人的侵略。




中日两国的甲午海战,对清朝来说,是耻辱。对清朝国民来说更是耻辱。甲午海战,说清军不堪一击,这不是历史,更不是历史的真相。战败的这口大锅不仅仅应该是由清军将士来背。

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以前,就拥有一支海军。而且装备有14英寸,配备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两膄。巡洋舰,鱼雷艇各有数十膄。这支舰队还曾去过朝鲜,日本,新加坡。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清朝海军排名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强之后,排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都落后清朝海军。在世界排名仅仅是第十六位。

按资料分析,中日对阵,清朝海军应该完胜日本海军。可是甲午海战结果于清朝来说,简直惨不忍睹。清朝的主力舰,最后被拖回脚盆国,充当海边码头上的商用“趸船”。心口真疼,亦无能为力!

梁启超在论甲午战争时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可见,清朝的腐败无能,任谁都会回天乏术。当然,甲午战争里的主角北洋水师自然少不了被口诛笔伐,毕竟锅还是需要人背的。

『剑秋原创,敬请关注』





甲午中日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实力可以说是亚洲第一,因此北洋舰队经常将舰艇开出港口,来宣扬大清朝的国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方面的舰艇正在加快的更新换代,而清朝将钱财全都花在了慈禧太后身上,舰艇的炮火十分的老旧。

在甲午中日海战爆发后,清朝海军的实力依然和日本方面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但是清朝的舰队一直是躲避战争,停在威海卫港口,也就几艘战舰和日本军方作战,虽然日本军方的战舰没有被击沉,但是大部分都损害严重,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都被日本击沉,而平远舰被日军俘虏,为日军所用。

甲午中的战争,其实清朝的北洋舰队有机会胜利,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寻找战机,即使有良好的战机他们也是停在威海卫港口,因此错过了许多好的战机,他们一直都是避而不战,只是为了保护军舰,可以说中日海战的失败,再加上战争的赔款,直接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我也后来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提供了条件,甲午中日海战的影响是十分远的。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是当时的领导者的目光短浅,有战舰却不用,只是一味的去保护战舰,这也看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腐败。




光绪20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于是朝鲜向宗主国大清求援。结果大清分批派了军队去了朝鲜,但是发现起义还没有镇压,就已经平息了。但是发现日本人也以护侨的名义也分批派兵来了。于是朝鲜就说起义平息了,你们都回去吧。结果日本人不走了,于是清朝毕竟是宗主国,就代表朝鲜跟日本谈判,结果谈来谈去,日本却莫名其妙要协同大清改造朝鲜内政。

李鸿章看到日本人找茬,知道这事不简单。但是李鸿章还是希望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因为慈禧大寿要到了,举国都在忙办寿诞呢,心想天大的事情,等我们老佛爷办了大寿再说不行吗?

日本人当然不行,因为日本国内都经济危机了,内阁都快要倒台了。因为1888年开始,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没有市场啊,而且毕竟日本也才改革维新30多年,很多国内矛盾非常严重。所以日本让你早就做好计划,攻占台湾、吞并朝鲜,再一步步侵占满蒙,蚕食中国的“大陆政策”。

从1890年开始,日本就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从1893年一直到战前,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集体提留全国公务员工资的10%,补充造船费用;甚至还有大批的日本女人下南洋去赚钱,寄回日本买军舰。举国上下士气高昂,准备与大清赌一场“国运”。所以你说什么都没用,人家已经在磨刀了。

而当时大清处于洋务运动的“求富”阶段,大清有钱。在海防和塞防大辩论之后,由李鸿章主持的海军建设表面看起来,非常荣光。

1886年北洋水师的舰队曾经开到长崎去保养,结果士兵和日本警察发生冲突,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英国人)直接架起克虏伯305mm口径的大炮,准备武力解决,结果李鸿章当然说不能打。于是派伍廷芳去谈一谈,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中国赔付日本15500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这被称为外交大胜利。但是伍廷芳认为不是架起大炮,这事没那么好谈。毕竟北洋水师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但是,从中法战争之后,有10年清朝再没在打过仗。而1888年以后北洋水师再无新舰服役。所以无论是此前的淮军还是北洋水师,都已经荒废了,实际上淮军战斗力下降得比海军的军舰还要厉害。

北洋水师不添军舰,是北洋水师没钱吗?是被慈禧拿去修园子了吗?还是被翁同龢卡着不给呢?

都不是,修造颐和园花费的260万两白银,只是打着“海军”的名义,由两江两广湖广各督抚联合买单的。1884年大清就专门设立了“海防捐”了,这些钱根本不允许以其他名义挪用的。但是在1888年到1894年这6年间,新舰添不了,连弹药补给都时有时无,这钱去哪了呢?如果告诉实际上连买镇远和定远舰的钱都是借的,你会这么想?不但买这些巨舰的钱是借的,连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钱也是借的外国银行的。光绪大婚、慈禧大寿这些钱都的从国库里掏(内帑有钱也不用)。

但是买船买炮的钱的从外国银行借,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钱就是借的德国德华银行的。李鸿章为了省钱,更为了自己赚钱,买你家船,你得送你家的炮,另外你还得给我配教官,这就是当时的格局。

所以到了后期实际上清廷每年拨给海军的200万两银子,基本上不用通过户部的手了,直接被用来来还利息了。打个比方,也就是说6年前,当别人还在用诺基亚的时候,你分期10年付款买了个价值8000的爱疯4,6年后你贷款还没还完呢,还差银行连本带利5000块,人家只花了6000块买了个爱疯X。然后你爸还说,他的爱疯X才值6000块,跟你的没法比,玩游戏你一定赢。

所以后来就连开滦煤矿(大清朝廷开的)都不愿将五槽煤(无烟煤)低价卖给北洋舰队了(原因很简单,卖给海外,赚大钱,卖给北洋舰队,吃力不讨好,没钱赚),北洋舰队用的竟然是冒黑烟的八槽煤。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原本15节速度的军舰,只能开出8级的速度。本来已经在航速上已经和人家产生代际差了。

所以在这种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之下,谈判破裂。美英德俄的招呼,日本人根本不理。单方面动手了。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都是因为“差钱”买回来的,战五渣)。日军甚至根本不顾及外国的态度,直接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

这事传到国内,光绪帝大婚过后刚“亲政”不久,身边的清流入翁同龢等人实际上对海战是根根本一窍不通,教出来的学生光绪,只知道让前线的将士奋勇杀敌。可惜海战不是中世纪拿刀对砍。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整个战争分为3个阶段,历时9个月,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终结。

但是实际上最主要的海战的就是“大东沟海战”,历时不到5个小时。很显然即便开战的时候,海军提督丁汝昌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客观的劣势航速慢、缺乏快速炮这些暂不论了,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就算演习怕是这个弹药量也少了些吧)。在海战中,仅1.5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3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灌了沙子的炮弹不是假炮弹,实际上实心弹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此前海军衙门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3071枚开花弹了,这些炮弹究竟去哪了到现在还是个谜。而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开花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开花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大炮口径是没有你大,但是奈何人家数量多啊。

北洋舰队是没有准备,但是实际上当日军的舰队也没有海战经验啊。看到冒着黑烟的巨无霸来了,也慌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日军主动开始发动攻击后,局势就一边倒了,丁大人不管横镇纵阵,都要求“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在丁大人的传统作战方案里,这种战法是符合船舰的自身特点的。但是你面对的对手早就和你不一样了,日本船舰的炮位以及数量早就和北洋舰队形成代际差了。

是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其实按照此战结果来看,北洋水师也只是损失略高于日军,而且主力尚存,并未完全战败。然而这种级别的损失,李鸿章承受不起,为保存实力,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希望通过陆路炮台对抗日舰。因此日舰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这就是严重的战略失误。

果然掉链子的还不只是北洋水师已经落后的装备,还有猪队友。日军陆军配合作战之后,沿海的陆路炮台却掌握到人家手里,反过来打北洋舰队。而在此前丁汝昌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可能发生,所以建议炸毁炮台,结果“通敌误国”这个大帽子就扣在了丁汝昌的头上。更可气的是,丁汝昌自杀成仁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把刘公岛的整个海军基地里的所有舰船统统送给了日本人。从此海军之痛,一痛就是百年啊。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一1895年)是由于日夲侵略朝鲜与中国发生在海上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所以称甲午海战。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力大增,因此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制定了以掠夺朝鲜和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并加紧了扩军备战的准备。1894年春,朝鲜南部暴发秘密组织"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进行镇压,惨遭失败,束手无策,逐向清朝政府请求援兵。日本决定利用这一事件乘机侵略朝鲜进攻中国。6月2日后几天内,即派出万余名日军进驻汉城,并设立战时大本营,占据战略要地。同时屢屡诱劝迟疑不决的清政府尽快出兵朝鲜协助″戡乱”,并假意表示,日夲政府"决无他意"。6月6日,清政府应邀相继派出由总兵聂士成、提督叶志超率领的二千多名清军进驻朝鲜牙山。这时朝鲜东学党起义已被平定,其国内政局己趋于稳定。清政府向日本政府建议双方此时应该撤军,竟遭到心怀鬼胎的日方拒绝。日方反而提出了干涉朝鲜内政的"改革方案",不仅不退兵,还在继续增兵。中日双方出现矛盾,且日趋尖锐澈烈,战争一触即发。7月23日,清庭被迫增兵。同日,日军突然占领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向清政府驻朝鲜总理公署发起进攻。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了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29日在陆路上的侵朝日军进犯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此时,清政府分主战、主和两派。主战派多为没有实权的官僚,而实权则掌握在主和派手里。主和派头子李鸿章仰承慈禧太后的鼻息,玩弄"以夷制夷"的伎俩,乞求列强调停,准备妥协退让。所以,清军受此影响,在战争中节节败退。九月中旬,清军在平壤战败。两天后,即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十二艘护送运兵船抵鸭绿江口大东沟。17日上午,发现西南黑烟簇簇,一支悬挂美国旗的舰队疾驶而来。午刻,船渐渐逼近,共十二艘,突然全部改悬日本旗,并向中国船只发动猖狂进攻。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飞桥上指挥作战,敌舰一炮击中了定远号船头,震裂了年久失修的飞桥,丁汝昌从空中跌落,身负重伤,但他仍坚持在甲板上督战。当时多数舰艇的爱国官兵,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定远号中炮起火,官兵们毫不畏惧,一边救火,一边继续向敌舰开炮。致远号身中数十炮,遭到重创,而且炮弹也尽数打光,管代邓世昌下令鼓轮撞击日舰吉远号,不幸中雷沉没,全舰官兵绝大部份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力战阵亡,全船官兵坚持到沉没为止。日本侵略者和北洋舰队的外国顾问,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水兵的"技术极佳",″可称善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刚和日舰接触,就挂起"夲舰重伤"信号,转舵逃跑。广甲号也紧随其后,在大连湾三山岛外触礁,战斗结束后被日舰发水雷击沉。经过五、六小吋激战,北洋舰队损失五艘,敌舰也重伤多艘。敌旗舰松岛号被镇远号巨炮击中,弹药库起火爆炸,官兵毙伤一百多人。赤城号桥头及前部下甲板被击毁,舰长以下死伤甚众。日西京丸号也中弹累累,失去战斗能力。敌舰付出巨大代价后,先向南退去,北洋舰队也驰回旅顺港。黄海大战,双方舰只数目和总吨数大体相等,日舰船身小而驶速快,快炮多而重炮少。日舰突然袭击,北洋舰队在李鸿章的退让影响下,缺乏作战准备,炮弹奇缺,舰船失修,加之部份将士贪生怕死,因而导致甲午黄海大战失败。1O月下旬。北洋水师黄海战败以后,伤船先回旋顺港修整,后驰回威海卫军港,李鸿章下令″不得出大洋浪战",从此北洋舰队困守港内。1895年1月2O日,日本侵略者为了彻㡳消灭北洋舰队,出动舰艇二十五艘,军队二万余人,在成山头登陆,攻陷荣成县。25日,日军分两路从陆上进攻威海卫,并封锁港口。当时港内停有战舰九艘,炮艇六艘,鱼雷艇十余艘。丁汝昌遵照李鸿章"保船避战的命令,坚匿不出。30日日陆战队攻破威海卫南邦炮台,守将刘超佩仓慌逃走,北邦炮台守军也望风而溃,统领戴宗骞逃往刘公岛。集中威海I口外的日海军与日夲陆军协同围攻北洋舰队。处境危急的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抵抗达半月之久。但是,随着形势的恶化,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勾结外国顾问海军副统带英国人马格禄和美国人浩威,公然胁迫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召集各将领会议,令港中余船猛冲突围,遭到懦夫们的抵制。丁汝昌在内外敌人的夹击威逼下,服毒自杀。2月12日,由美国人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交出残余舰艇十一艘,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至此,北洋舰队全部覆灭,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到彻底失败。






甲午海战,开战之初,就已经决定了大清的失败,这是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角逐,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腐朽不堪的老迈帝国的较量。

从五个多小时的战争来看,清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差距并不是大得不可想象,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等五艘战舰,死伤官兵千余人,而日本舰队也有五艘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这叫不堪一击吗?显然不是,但打不过小日本确实是真的。那么,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到底差在哪里?

装备的差异原来在这里



从战舰数量来看,北洋舰队参战的有10艘主力战舰,8艘辅助战舰,而日本参战的主力战舰却只有12艘,看似好像大清数量更多,而且大清有两艘巨无霸铁甲船“定远”和“镇远”,这两艘排水量都超过了七千吨排水量,这样大的排水量,放到现在,也能称得上是大船。

双方这个战舰数量其实是个假象,因为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大清完全落败,一是总排水量,日本是40840吨,而北洋舰队是32100吨;平均航速,日本是14.5节,而北洋舰队是10.2,更可怕的是,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平均航速达到了19.4节;总火炮数量,日本是268门,而北洋舰队只有195门;总兵力,日本是3916人,而北洋舰队是2126人。

以上四个参数,可以说日本碾压北洋舰队,除此之外,日本装了不少速射炮,而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比原来的后装炮快六倍,恰好,北洋舰队更多的是后装炮。整体统计下来,日本的火力是北洋舰队的3倍。

大家自行脑补一下,北洋舰队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整体排水量更大,火力更强,船速更快,人手更充分,谁能获胜?

当然是日本联合舰队,如果北洋舰队能获胜,那才是奇迹。

问题来了,泱泱中华,综合国力强于日本,为什么装备就会差呢?

大清的钱没有花到地方上



明治维新之后,为了国家的发展,从日本天皇到各级官员,都是节衣缩食,为了工业和国防军事的发展,都在贡献力量。为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装备更新,天皇把自己的小金库都快掏空了,各级官员每月都抽取十分之一的工资来支持。

而慈禧太后为了自己过个六十大寿,耗尽大量的钱财,各级官员为了祝寿,也是竭尽全力的准备各种礼物。上级如此,往下来说,贪污腐败横行,各级官员恨不得把国家的钱全部装到自己的口袋里,整个大清朝“烂”透了。

这样的状况怎么对抗日本那个快速发展的“小钢炮”?即使日本国小规模小,但扛不住人家团结力量大。

那个时代,工业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本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而大清除了有限的“洋务运动”,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闭关锁国,闭门造车。



1888年后,大清王朝对于北洋舰队没有增加任何舰只,没有任何更新换代,没有任何技术改造,1891年后,北洋水师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本来并不领先的日本舰队,经过六年时间的迅速发展,战舰增加,设备更新,火力增强。

于是,1894年,大清上下认为北洋水师可以一战,结果悲剧的是根本打不过,最气人的是相关人员提供的燃料是劣质煤,使船的运行也大受影响。

最后,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让剩余战舰停在威海港,不予出战。就此,日本占领了黄海,取得了制海权。

那么,北洋水师到底拼命了没有,努力了没有呢?

北洋水师大部分还是拼命了,但无奈军团管理不如人



日本当时已经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年轻人多少都有些文化,因此,当日本舰队培训海军时,接受程度相对较好,技能掌握更快,对于变化更容易适应。日本舰队的军官,无一不是受过良好训练过来的。

而北洋舰队,官兵大多文化低下,受过专业训练的较少,就连水师提督丁汝昌都是一个门外汉。

除了本身的基础不高之外,平常的训练也不是很富有成效,日常管理也是互相应付。据传,连战舰上的炮管都成了晾衣服的地方。这种基础,这种训练和管理如何取胜?

看似北洋输给了装备,实际上日常管理和训练就弱了一筹。



有没有能人?有,邓世昌等留学归来的一批可以说是有能力的一批,但,一是这些人数量有限,二是战斗经验还是略有不足,三是对于大局无法控制。

在海战时,北洋水师的大部分人还是拼命的,不过也出现了“偷奸耍滑”逃跑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邓世昌在这次海战中,被多个日舰围攻,船身多处受伤,邓世昌大喊一声:“吾辈从军卫国,早致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全舰有了赴死之心,于是致远舰向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冲去,日本人慌了,所有火力向致远号招呼,不幸,一枚炮弹打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爆炸,致远舰沉没,二百多人基本全军覆没。

和致远号一样,经远舰的将士们也是浴血奋战,最终人死船沉。



五个多小时的战争,北洋水师损失五艘战舰,牺牲一千多官兵,日本损失五艘战舰,牺牲六百多人。如果不是政府高层认怂,北洋水师还能继续战斗,打是很难打过,但重创敌人还是可以做到。

很可惜,那些殉国的海员,如果大清政府不是那么不堪,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就死不了,如果政府官员再刚强一些,士兵们的死就有了价值。

可惜,没有如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