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了一批文人画热潮,一批士大夫跳出传统的樊篱,使绘画成为词翰之余的自我表现及消遣,尤其是苏轼一出,以其独特的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影响了一代人,并形成了一股文人画的潮流。其代表画家有文同、扬补之、赵孟坚、郑思肖、米芾、米友仁等,他们以画寄情,以情写意,取其神似而不求其形,使中国绘画从此更具文学化的价值。如下图苏轼的作品《枯木怪石图》,展现了其自身的意气及人生哲学。此图又名《木石图》,纸本墨笔。画中无题款,根据画后刘良佐、米芾题诗,以及宋人记载苏轼的画风分析,被认为苏轼作品。 画中简洁明了,一怪石盘踞于画的左下方,被风雨砍斫出条条纹路、残缺的边边角角印证着怪石的历尽沧桑,但石状仍尖峻硬实,盘旋如涡的石皴,似在飞快的旋转,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使画面造成运动感,显示出怪石的顽强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数枝焦墨竹叶的点缀,给人以希望之感。更具代表画家执拗而旷达的内心世界。竹为苏轼所喜,在竹的身上,苏东坡找到了超脱、高洁之意。画面的右侧有枯树从怪石边斜出而来,树的下半段姿态虬曲却刚劲有力,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本有气冲云天之势,但线条的行进突然放缓,随即展开分枝,分枝上无一叶,却悉向天,枝梢直冲画外,表达了画家饱经风霜后的恬淡与安然。整幅作品以中锋运笔,以书法之笔入画,飞白为石,楷行为竹,信手拈来,自成一格。于是,一块顽强不羁的怪石,一株超越凡尘的枯树,看似不着边际的搭配,却诠释出画家在经历世事沧桑后的倔强执拗以及淡泊旷达的精神世界。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在文学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密州、湖州等处知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后复贬,客死回京途中。苏轼学识渊博,不仅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谐。且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提出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差异。使文人画在理论上更趋于完备,对文人画的倡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在绘画的实践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擅长墨笔竹石和人物画的创作。所作竹石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无端,如其胸中蟠郁也。今存世可信真迹仅《枯木竹石图》卷一件,藏日本。中国美术馆所藏《竹石图》卷尚存争议,但与记载有相合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