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磕头 少说话:三朝两任宰相的做官秘诀

 昵称587283 2020-03-27

“文正”是封建王朝对臣子表彰最高规格的谥号,文正大约就是“学问大、能力强、作风正、立场稳”的意思,是大臣中牛人的代表。

清朝大官谥文正的只有八个人:汤斌、朱珪、刘统勋、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八人中汤斌以理学,朱珪以学问,曾国藩以勋业,都没有争议。李鸿藻、孙家鼐都是皇帝的老师,谥号文正是清朝的惯例,他们本人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

这八个人中有个叫曹振镛的牛人,谥号文正却争议很大。

据统计,有清一代共有大臣2748人,死后谥“文正”的仅8人,平均340多人才轮到一个,比凤毛麟角还金贵。

生前占尽风流,身后极尽哀荣,臣子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那么,曹振镛的“贡献”到底大到什么程度?

此人在中央工作长达54年,都说伴君如伴虎,此人却一路官运亨通,从未翻船。

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一路畅通,乾隆时少年得志,是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嘉庆、道光时期做过首席军机大臣,竟然受嘉庆委托当过3个月代理皇帝,代理皇帝,整个封建社会绝无仅有,他老家安徽歙县至今还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语。

此人混到年届80岁才退休,安全到站,当官长达52年,清代官宦岁月之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

算上他曾任户部尚书的老子曹文埴,那么,曹振镛父子两代,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乾嘉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

曹振镛在官场侵淫多年,备受恩宠,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弟子们的偶像,皇家的红人,门生故吏遍天下。

据说,门生们请教老师做官成功的秘诀,当时曹老伸出两根手指,这样传授自己的做官秘诀: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不说话是不可能的,磕头别人也会,为什么只有曹振镛能历三世而不倒,这就是“学问”了。

如何既要讨皇帝欢心,又不能一味逢迎显得自己是个庸才呢?曹振镛自然有自己的秘诀,闭嘴、磕头、旁观,等终于摸清了新老板的底牌,就循着领导思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小批评大帮忙,马屁拍的皇帝舒心而又不能太显眼,迅速获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

道光这个穿破裤子的皇帝,文过饰非史上第一,上台伊始,夸夸其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些有志大臣受到新政鼓舞,热情提出改革建议,一时间各种奏折纷至沓来。

奏折堆积如山,道光每天批阅到深夜,时间一长,身体有点吃不消了,心里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却又不好说出口:长期这样一字一句地看,哪里应付得了,和爱妃享受人生的时间都木有了,要是不认真看,又有负自己设定的勤政明君的高大形象。

曹相多聪明啊,早看出端倪,等到道光终于累病了,曹振镛及时跟皇帝谈心:

“皇上圣明,是臣工的福气,大家现在都在努力工作,文件多了,好点子也多了,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好兆头。怕就怕有的人打报告不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取悦皇上,皇上龙体安康事关国体,更要为江山社稷考虑啊。”说罢还挤出两点眼泪,这鸡汤皇帝喝着多舒心啊。

“那有什么办法呢,皇帝是个苦差事啊。要是报上来的都是为国利民的好事就好了!”

曹相微微一笑说:“我倒有个想法,不知行不行?您每天随机从报批件里抽阅几份,找出错字、别字、漏字、重字等等,用朱笔点出,该批评就批评。您连书写错误都能发现,下边研究工作自会更加认真,报告质量就上来了,言过其实的就少了。”

此法果然灵验,道光不但省力省心,还给大家勤于政、敏于事的深刻印象。

而大臣们揣摩皇帝老子的心理:哇塞,写错字都责罚,要是报错事还不掉脑袋啊,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做事,所有人都噤若寒蝉,而曹振镛从此则一言九鼎,权势冲天。

而大清此刻身处何世?蒸汽机已经问世百年,英国的商船早已航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舰,正开足马力撞向东方农业社会的小舟,清廷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中国社会风雨飘摇,怎么应对呢?当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都在纠结茴香豆到底有几种写法的时候,国家和政权的崩溃就毫无悬念了。

而恰在此时,领班大臣只是“多磕头,少说话”,大清官场庸才遍地也就不奇怪了,没人想担当、没人能担当、没人敢担当,以中国之大,从来不缺人才,在这要命的时候却闹起了人才荒。鸦片战起、太平军兴,各级干部先是“互相隐讳,莫敢上闻”,后是手足无措,一退到底。

曹振镛作为当政几十年的国家重臣,对大清危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庸官,看似不犯错,实际上贻误时机,危害国家,所以,当他被谥号文正的时候,当时就有议论是“不文不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