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四:构思,只向新奇巧处行

 江山携手 2020-03-27

在完成了审题、确立了文体、拟定了基本立意之后,构思便成为写作的重要抓手。如何构思出一篇读者欣赏的作文呢?或者说,当我们面对一则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写作材料、作文命题时,如何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呢?

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习惯是:看到材料或命题后,立刻从材料或命题的最显性意义入手展开构思。比如,写作的关键词是“家园”,就描绘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家乡,抒发对家乡的各色情感;写作的关键词是“母亲”,就叙述生活中的母亲如何如何勤劳、如何如何关心“我”,借此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这样的构思立意当然并没有什么违反写作知识的地方,然而,倘若此类文章的作者没有过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具备将寻常素材经营得“色香味”俱佳的技能,那么,文章势必会因为素材的平常、构思的平淡、语言的平实而步入常规之作的行列。

会写作文的同学却不是这样。但凡拥有较为突出的写作能力的同学,每次面对一则写作材料或作文命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材料或命题的最显性意义。然而,他们的这个“想到”,不是为了从这个角度展开作文,而是将其确立为自己的写作“雷区”,确保自己的文字尽量避开这众所周知的意义,去追寻多数人未曾发现或未曾深入思考的写作空间。

对比两类同学的写作习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每一个作文材料、作文命题,都不是有且仅有一个写作视角,而是可以对其从多角度立意,从多侧面选材,使用多种表达形式,写成多篇作文。

这种一则材料一个命题背后蕴含的众多写作视角,就是“一题多面”。一题多面的价值,不在于针对一个命题写作数篇文章,而在于面对作文命题时,如何开动脑筋,构思出一篇最理想的作品。

运用“一题多面”法写作文章时,需要在“新奇巧”三方面多下功夫:

一、摆脱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捕捉命题的隐性意义,以“新”取胜

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审题。无论是审题难度较低的话题、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审题难度较大的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命题意义的多元性。

话题作文由于话题本身意义的宽泛性,使得话题所对应的写作视角具有多元化特征,因而,写作话题作文时,“一题多面”法的运用往往最普遍。这一点,在历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满分作文中,已经有了最充分的体现,无需再举具体实例。

命题、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不及话题作文那样可以无限扩展题目意义,但也存在着命题本身的表象意义、隐藏意义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回家》这一命题为例略作审题思路分析,共同捕捉“回家”这一题目中拥有的可以表达的“多面”。

第一,人或物的“回家”。这一主题下,可依照立意的深浅,将文章写成几种不同类型。最浅层次的立意,客观记述一次回家的经历。比如,住校生放月假的回家。稍高一个层次的立意,可以写某个物品的失而复得。这也是一种回家。再高一个层次,可以写漂泊游子的回家。这种立意,需要考生创设情境合理虚构。

第二,某种思想、某种精神的回归。比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回归田园;比如李太白怀揣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想追求,对山水风光的回归;比如竹林七贤绝不与司马氏合作而隐逸山林的行为中对自由人性的追求与回归等。这样的立意,需要考生拥有相对宏阔的历史视野和人文思想。在这一层面上构思立意,容易将主题引向深入,但也存在着容易架空分析的不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跑题现象。

第三,某种生活情状、某种人生境界的追求。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文明行为的呼唤,对青山绿水的眷念向往等,都可以看成一种“回家”——返回和谐合理的社会。

第四,对曾经拥有的岁月的缅怀,对亲人的思念。比如对童年时生活过的故乡的思念,对已经故去的亲人的思念等,也都可以用“回家”这一主题表达。

第五,对祖国统一的期望。如果把祖国当作一个家,那么,台湾就是游荡在外的孩子,所以,把台湾当作一个游子来描述,从而表达出希望其回家的迫切愿望,也是很好的构思。

比照这五方面的审题立意,就可以发现,当大多数同学将着眼点锁定在真实意义的一次回家经历中时,另几种构思立意,就因为写作视角的新颖独到,使文章既具备了应有的思想深度,又拥有了内容的与众不同。如此,自然也就能获得阅读者的青睐。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同样需要跳出常规思维束缚,以新取胜。一则材料就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我们围绕材料写作的过程,就是进入这座大山游览的过程。如何让我们的游览有意义,让我们的眼睛发现一些他人没有发现的景致呢?跟着绝大多数游客后面跑,注定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

最经典的材料作文,当属2006年高考全国卷(I)那则乌鸦抓山羊的寓言故事。这样的故事就是这样一座蕴藏无限风光的“山”。这则材料中,最常规的意义,莫过于父亲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由这句话引出的观点,自然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从这一角度写作,当然可以,只是同角度构思的考生太多,文章就很难体现新意。结尾处孩子的“它也很可爱啊”才是这个故事的神来之笔。有了这个结尾,故事的境界陡然扩展,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已不同于成年人的另一种美妙方式扑面而来。如果考生能抓住这一点认真思考,把“可爱”解析得多元而深刻,则文章必然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价值认知。

当年的满分作文,就很好体现了“一题多面”的构思立意特色。比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以“认清自己,勇于拼搏”为主题,强化“人不仅要有拼搏精神,更要认清自己”的观点;《当他逝去的时候》一文,则选择荆轲作为主人公,全力讴歌荆轲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精神。而满分作文《当他逝去的时候》,显然是立足于材料结尾处孩子那句“它也很可爱啊”展开构思。下面就是这篇作文的片段:

也许弱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命运戏弄的命运。

当图穷匕首见时,荆轲忙上前抓住利刃,朝着秦王猛刺,双方一场生死搏斗就此展开,殿上的秦国武士怒吼声没有使荆轲退缩胆怯,秦国大臣百般阻挠也未能使他有半点分心,但秦王仗着长剑终于将荆轲打败,伤痕累累的荆轲临死之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匕首投向了自己的强大敌人。英雄长叹一声,含恨而死。

后人对荆轲此行的做法往往褒贬不一,但有个叫司马迁的人,把荆轲的事迹列入了《史记》,原因很简单,荆轲挑战强者的勇气令人钦佩:他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虽败犹荣。

结尾段的“令人钦佩”“一个时代的化身”“虽败犹荣”的评价,显然就是材料中的“它也很可爱啊”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的具体呈现。

二、发挥个性特长,让自身的写作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出“奇”制胜

依旧以前文所举的《回家》这一作文题为例,除了可以在“回家”这一词汇所隐含的多元意义上深入挖掘,找寻到新颖而深邃的主题意义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文章体裁的灵活运用,实现运用“一题多面”法写作时“突破常规、出奇制胜”的目的。比如,当大多数同学都将《回家》写成记叙文时,就可以考虑将其用散文、议论文、故事新编、新编故事、诗歌等文体来表达。

写作中的出“奇”制胜,需要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基础。每一个同学,在数年的作文训练中,总会形成一种相对擅长的创作技法,养成对某种文体的偏好。因而,面对一个写作材料、写作命题时,在完成最初的审题立意后,就需要依照自身的个性特长构思文章谋篇布局了。

比如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16年的作文中,题目本身信息最丰厚的当属2007年的“怀想天空”。该命题中,以一个看似具体而实则包罗万象的“天空”,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应该并值得关注的道德、思想、情感、文化、自然等各类信息。写作该高考作文时,必须先将“怀想天空”这一命题中的“天空”解读为诸如“自然的天空”“思想的天空”“文艺的天空”“爱的天空”等相对具体的写作视角。无论我们围绕其中的哪一视角构思作文,都可以在这一视角下,再分解出众多可供写作的“面”。

当年的高考高分作文中,仅以“自然的天空”这一“面”下的环保主题而言,就诞生了多种体裁的优秀考场作品:

有用小小说的方式表达:“狗子觉得自己不行了,医生说啥肺癌?是因为空气不好?……”

有用叙事散文的方式表达:“从小我就喜欢仰着头,欣赏头顶上那一方蓝蓝的天空。小时候,我住在乡下……”

有用书信体的方式表达:“玉帝陛下:小民乃一介书生,借高考之机向您老告发人类……”

有用抒情散文的方式表达:“你读过天空吗?也许是三月柔美的春光里,你仰面躺在青草地上……”

有用童话方式表达:“我,是一只令人厌恶的老鼠,但那也只是在昔日记忆中的黄昏里,那片明净的天空。噢,那里简直就是我的噩梦……”

这些文章(每一篇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出来阅读),所以能在五十余万份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来自立意的深邃,而是取胜于构思的"奇"。考生们在有限的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自身最擅长的形式入手,或抒情或议论或故事新编或新编故事,将简简单单的"怀想天空"这一个命题,演绎成为姹紫嫣红的视觉盛典,这,不能不说是"一题多面"法运用的最好例证。

三、追求细节的精巧,在情感渲染中实现文字的跨越,“巧”夺眼球

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也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有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高超技艺。对于这两方面能力都有欠缺的同学,如何才能把“一题多面”法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呢?可以在细节的精巧上多下功夫,用细节表达的多元性质来实现文章的成功。

例如,当我们面对《让我感动的一个瞬间》这样一道作文命题时,我们既没有能力构思出特别意义的故事,也没有能力设计出特殊的表现形式,只会从生活中找寻一两则曾经发生的事情,平铺直叙地叙述出来。这时,我们该如何运用“一题多面”法,写出不同于常规的“另一面”作文呢?于是,文章中细节的构思与设计,就成了特别重要的“面”了。

比如这样一段文字:

“又是一个令人厌烦的桑拿天,地面温度估计40度左右。我在阳台上拍花,虽然早已习惯了旁边烂尾楼没日没夜、时有时无的轰鸣声,但在这样一个连知了都懒得冒音的闷热天,这些噪音无疑让我很心烦意乱。也不知怎么想的,换了长焦对着对面楼顶的施工队就掐了几张,连回放都没看。

当我回到房间坐在电脑前看片子的时候,突然一阵久违的感动袭来……”

这仅仅是一张摄影图片下附属的一段文字,倘若我们用它作为作文的开头,是不是也很能吸引人?这段文字中,有客观叙述,有形象描述,有心情抒写,有悬念置疑,它是不是要比那种开篇就是大段的抒情议论的文章要好很多?

这种看起来寻常随意的叙述,因为注重了细节的雕饰和情感的渲染而拥有了较强的可读性。这,也是一个命题背后可以呈现的 “多面”中的 “一面”。这个“面”,侧重细节设计、语言雕琢、情感渲染、文采呈现。事实上,面对一个写作材料、作文命题时,倘若编撰虚假故事也能算是一个写作侧面的话(其实,这早已是大多数同学作文中的共性),那么,将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叙述出来,把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自然就是另一个写作侧面。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存在着构思的精巧问题。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在论点的引出、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均可呈现。关于这一点,以后谈议论文写作时再作专题阐释。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