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为何会代代皆明君? 那是秦人不愿再让这段屈辱史重演!

 雨中邂逅1346 2020-03-27

战国末年,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进而有了“秦王扫六合”的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壮举。在我们的印象之中,秦国从拱卫周平王东迁,正式被分封为诸侯国之后,便一直都相当强势,秦穆公称霸西戎,逐鹿中原,位列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又从秦献公开始,到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以及秦王政,代代皆明君,他们八人虽然有三人天不假年,但也无一不是同时代之中,执政能力数一数二的君主。可是,你知道吗,秦国也曾有过一段几近亡国的屈辱史,在代代皆明君的背后,是秦国君臣对那段屈辱史的深刻反省,是秦人不愿让那段历史重演!

战国前中期地图自秦穆公死后,因后继者的无能,秦国无法突破晋国对秦国形成的封锁,龟缩在黄河以西的地区发展,一直走着下坡路。进入战国时期后,晋国已然分裂成为了赵魏韩三国,山东六国皆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改革变法运动,地处西陲的秦国却毫无改革变法的迹象,这里的时间仿佛静止了。秦厉共公统治时期,秦国四处征战,穷兵黩武,使得秦国本就不强的国力日益衰微,渐渐走向了没落。秦厉共公死后,秦国国政被旧贵族所控制,君王受制于几位庶长,秦国政治黑暗,国家衰败。

秦国最惨时期大致地图(有出入)公元前425年,秦国更是爆发了一场庶长鼂联合朝臣向秦怀公发难,以至于秦怀公被迫自尽的恶性政治事件,秦怀公成为了秦国在战国历史上第一个死于政变的君王。秦怀公死后,因太子早逝,群臣拥立秦怀公嫡长孙嬴肃为秦国新君,是为秦灵公。秦灵公在位时期,秦国朝纲不振,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以至于让魏氏(尚未立国)在河西少梁建立起了进攻秦国的桥头堡。公元前415年,秦灵公托孤之后便撒手人寰,可就在这时,秦灵公的叔父嬴悼子却在秦国庶长们的拥立下夺走了本该属于公子嬴师隰的秦君之位,是为秦简公。

秦献公、秦孝公父子并肩作战秦简公即位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善待年仅十岁的公子嬴师隰。嬴师隰早慧,深知秦简公日后必定会对他下手,于是在秦灵公旧臣的帮助下,逃离了秦国,来到了当时秦国的死敌——晋国魏氏。魏氏的首领魏斯(魏文侯)认为这位秦国公子尚有利用价值,便以礼相待,厚遇嬴师隰,就这样,嬴师隰在魏氏一呆就是二十九年。秦简公即位之后,为了改变秦国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于公元前413年出兵攻打魏氏,却在郑县被魏氏重创。公元前409年,吴起入魏,被魏斯拜为将军,率军攻克秦国临晋、元里等地,随后在此筑城,以此加强对河西之地的控制,并且为下一次进攻秦国做准备。次年,吴起再度领兵攻打秦国,秦简公调集大军迎战,却招致惨败,吴起率军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率军直抵郑县,对秦国形成威逼之势。魏斯见此,在秦国的河西故地上增设西河郡,并且任命吴起为第一任郡守。

秦献公嬴师隰经此大败,秦国君臣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出兵收复失地,只能沿洛水修筑防线。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不甘失败,调集举国之兵,共计五十万大军进攻西河郡,意图收复河西之地,却被吴起以五万魏武卒轻松击败。从此之后,秦国只能龟缩于洛水以西,陇山以东,秦岭以北的狭小地块,而魏国又咄咄逼人,秦国屡战屡败,有着亡国之危。秦国的困顿与魏国的强盛,大大刺激了居魏二十余年的嬴师隰,他因此萌生出了回国争夺君位,实行变法,重振秦国国威的想法。公元前384年,在秦国宗室的迎立之下,嬴师隰向魏武侯承诺——只要魏武侯在世一日,秦国一日不出兵收复失地,便匆匆回国继承君位,诛杀了为害秦国的秦出公母子。从那之后,秦国君臣痛定思痛,不断改革、不断进取,不愿再让历史重演,这才有了秦王政的千秋霸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