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老温散寒湿治疗颌下淋巴结肿大案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2-21

侯某,女,32岁,农民,2000年4月24日初诊。主诉左颌下淋巴结肿大半月。患者半月前受凉后,出现左下淋巴结肿大,伴咽痛、鼻塞,经西医局部穿刺检查后诊断为“左颌下淋巴结炎”

当地中医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效果不明显。

刻诊:左颏下淋巴结肿大约5cm×4cm大小,按之痛,质地硬,活动度小,边界清晰,伴头痛,咽痛,声嘶,鼻塞。望其咽部其色淡红咽后壁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尖稍红,舌体偏胖,苔薄白水滑,切六脉沉细弦缓

辨证属寒湿凝滞,阳郁失宣治以散寒除湿,温阳开郁,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g 北细辛5g 制附片20g(先煎40分钟)

法半夏20g 生姜10g 竹茹10g  茯苓20g 茴香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2剂

4月27日复诊:上方进2剂,左颏下淋巴结明显缩小触之约2cm×2cm,已无触痛,头痛、声嘶、鼻塞明显好转,舌体偏胖,苔薄白润,脉沉细滑。因属外地来诊,近日将返乡,嘱其原方再进3剂,后续电话联系。5月3日电话告知,3剂后病告痊愈

【侍诊心得】

本案患者因外感风寒起病,头痛、声嘶表证之征,而其虽咽痛声嘶,但咽部望诊其色淡红,由此可知非热毒所致咽痛,而为阳气郁滞,津阻不润所致。其素体阳虚寒湿内盛由舌淡胖水滑,脉沉细弦缓可知,仅舌尖稍红为寒湿郁闭太重阳气郁而化热之常见之象。包块虽硬,但边界清晰,推之可动,且未现红肿,加以舌脉,陈老判断其为痰湿凝滞所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前医妄投清热解毒,而无疗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仲景治疗太阳少阴同病,阳虚外感之代表方。

《金匮要略》有言“治邪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此邪由外入,且目前表证仍在,故因势利导,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助阳,透邪外达。

方中麻黄辛温发越,最能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辛热,最能温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之寒邪;此证如只解表而不顾里,不仅表不能解,且有可能导致阳气更虚而成亡阳之变。故在使用麻黄解表同时配伍附子振奋阳气,共呈助阳解表之效

细辛大辛大温,最能入髓透骨,走经窜络,启闭开窍,既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清窍,又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

全方药虽仅三味,但却具有较强的宣肺散寒,温肾通阳,开窍启闭之功。

再加生姜“走而不守”,辛温而助麻附辛散寒祛湿。因其包块虽硬,但边界清晰,推之可动,舌体胖苔水滑,故陈老云其属“痰核”,故配半夏、茯苓化痰除湿,《本草经解》言“小茴香辛温益肝.兼通三焦之真气”,故加小茴香行气散寒助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少阳三焦之路,再以竹茹以清郁热之标。

诸药合用,不消炎而炎自消,不软坚而坚自去,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

【按语】

自西医进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逐渐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认可。尤其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提出后,不少中医临证之时常以西医病名为诊治的要点,凡见西医诊断为“炎症”,不仔细综合四诊进行辨证,认为“炎症”即火热之证,滥用清热药;或遇西医诊断“癌症”,也不详辨虚实,而投用所谓“抗癌药”,长此以往,必然失去中医辨证是据四诊进行综合分析的特色,而陷入盲目与西医结合的尴尬境地。

本案患者虽为西医诊断“炎症”,但结合舌脉,并无热象。虽伴随咽痛一症,但局部颜色淡红,说明该症乃是少阴经阳气痹郁化热所致,而非热毒熏蒸。该案仅施药5剂即告痊愈,实为陈老用事实告诉我们中医的生命力在于“辨证论治”,无论中医如何发展,这都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编辑:袁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