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

 昵称2938051 2011-05-08
简介:用药禁忌:  本方所含药味均为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液,久服或用量过大会引起口干咽燥、失眠、心烦等症。孕妇及实证、热证、燥证等均忌用。生附子为有毒之品,宜煎1小时以上减其毒性,其用量应随患者体质及病情轻重而定  药物组成
正文:


   用药禁忌:

  本方所含药味均为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液,久服或用量过大会引起口干咽燥、失眠、心烦等症。
孕妇及实证、热证、燥证等均忌用。
生附子为有毒之品,宜煎1小时以上减其毒性,其用量应随患者体质及病情轻重而定

  药物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主治:阳虚外感之发热恶冷、无汗、脉沉者。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气管炎、哮喘、肺炎、窦房综合征,高血压肾绞痛、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作用。


  1.抗炎:
将麻黄附子细辛汤100μg/ml加于腹腔巨噬细胞的悬浮液中,呈现浓度依靠性抑制钙离子载体(CaI) A23187(1μg/ml)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1ng/ml刺激所致的腹腔巨噬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的上升,与非添加组相比差异明显。
显示其对细胞膜可能具有某种稳定性作用。


  2.抗过敏:
(1)对组胺开释的作用:
以水、乙醇或丙酮和甲醇混合(1:
1)溶媒提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0.4mg/ml,均能明显抑制特异抗原(海鞘)或非特异抗原刺激嗜碱细胞开释组胺,其抑制率依剂量改变而改变。
(2)对脂氧合酶活性的作用:
以上三种溶媒提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冲服剂分别使[1-14C]花生四烯酸和肝过氧羟基-6,8,11,14-二十四烯醇酸[5-HETE]的产生明显减少,抑制溶液中白血病细胞胞液中脂氧合酶的活性。


  3.抗氧化:
以上三种溶媒提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冲服剂分别使嗜中性细胞系统、黄花色精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活性氧明显降低;因该方不抑制吞噬细胞的代谢,提示该方具有清除身体局部产生的活性氧的作用。


  *************************************************************************************************************************************

  《伤冷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
原书谓,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汤头歌诀)曰,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冷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冷,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进少阴之冷邪。
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题目是:
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碰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
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
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
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代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
患者周身恶冷,背部尤甚,困乏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 已历3日。
其人形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
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疑为肿瘤,经抗炎治

  疗后阴影消失。
但3年来每年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冷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0.5~1个月,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
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
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

  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
刻诊:
体温36.8℃,精神萎靡,困乏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冷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冷,困乏思睡,脉沉细,显系冷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
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的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
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
处方:
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
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冷,困乏欲眠等症渐渐消失,精神

  转佳。
随访1年未复发。
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正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而“谨守病机”的条件是正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匕,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回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
如前所述,在(伤冷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冷邪,表里同病。
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
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冷凝。
实践证实,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正确地推求出这样的病机并不困难。
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碰到),就比较麻烦了。
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
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
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但患者已44岁,估计手术效果欠佳,便予以封闭治疗。
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
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
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往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中医诊断,希看补充云云。
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
眼药6剂乏效。
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
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
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冷凝,遂寄往重剂麻黄附子细卒汤加味:
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
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 “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
经剧烈的体力活动,或劳动亦无任何不适”。
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病例有殊效”。
所谓“殊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功;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遣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
而遣方不谙病机,如同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
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
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
《伤冷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
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
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 “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

  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
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慨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冷者,外感慨动之则其冷益甚也”。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便是素体阳虚。
故笔者治疗风冷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
其人反复感冒1个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
刻诊:
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
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
似无明显阳虚之

  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冷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
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
仅服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
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

  不衰,于是“火神菩萨”申明鹊起,便往一试之。
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
助手立即抄方与之。
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
不意服完l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者。
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债事者偶然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
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
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难道如出一辙?笔者附记及此,尽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尽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
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

  ********** 根据《伤冷论》所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为:
麻黄6克(往节)、细辛6克、附子6克(炮,往皮)。
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往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往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其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血管神经性头痛  多数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阳虚阴盛、经输不利,故可应用麻黄附子温阳通经、细辛通络止痛,用量宜大,不必完全拘泥于《药典》之规定,但应先煎30分钟,以减轻毒性。
川芎、蜈蚣能助细辛通经止痛。


    有一中年女患者,患血管神经性头痛。
其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3天。
每次以头顶及两侧太阳***处疼痛为剧,甚则呕吐,与受冷及情志刺激有关。
此次发作因情志波动引起。
症见:
头痛如劈欲吐,伴畏冷肢冷,面色苍白,月经错后及量少有块,少腹冷痛,舌质暗淡,苔白,脉沉。
综合脉证,系阳虚阴盛、经气不利之头痛。
治则温阳通经止痛。
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6克、制附子10克(先煎)、细辛12克(先煎)、白芥子10克、川芎30克、蜈蚣2条(研末冲服)、甘草6克、石菖蒲12克、川牛膝12克。
诸药逐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15剂告愈。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以老年人多见。
中医以为:
是心阳不振、经输不利之胸痹,由于心阳不足,故遇冷则甚。
应用麻黄、附子温通心阳,细辛通络止痛;配薤白助细辛宽胸止痛;人参、丹参益气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促其功能恢复。
诸药适用,温阳通脉、益气活血,故能使窦缓恢复。


    有一老年男患者被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3年。
症见:
胸闷心悸,每遇严冷或受凉时则胸部闷痛加重,伴畏冷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沉迟。
证属心阳不振、经输不利之胸痹。
治则温阳通脉,养心益气。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4克、薤白12克、丹参20克、人参10 克。
诸药逐日1剂水煎服。
患者共服40剂,胸闷、心悸、肢冷减轻。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反复咳嗽气喘、耗伤阳气,致心肺气虚、气血运行不畅。
其病机为:
心阳不振,故而胸闷心悸;阳虚不能外达以温煦四肢,故形冷肢冷;肺气不足,宣肃***,痰浊内停,故咳痰气喘;阳虚气化不利,水气流溢四肢,故肢体浮肿。
故治宜温阳散冷,利水平喘。


    有一老年女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20余年。
症见:
喘咳气急痰多,痰色白质稀,胸闷心悸,形冷肢冷,面色苍白,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满布干湿性罗音,心音低,舌淡苔白滑,脉沉。
证属心阳不足,痰浊内停之喘证。
治则为温阳散冷,利水,祛痰平喘。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炙麻黄9克、制附子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射干12克、莱菔子12克、紫苏子15克、猪苓12克、车前子20克(包煎)。
诸药逐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0剂后,一般情况明显好转。


    老年人劳累后感冒高热  老年人肾气已衰、精血虚亏,又加劳累,愈伤肾气、损耗真精,冷邪乘虚直进少阴。
症见:
高热恶冷,肢冷蜷卧,神疲乏力,阴不涵阳,面色潮红,脉浮躁无根。
当为本虚标实之证。
若纯以辛温发表,必阳虚精亏不能鼓邪外出,且有虚脱之虞,亟当温经益肾。
扶正祛邪,遂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助阳以散冷;熟地、萸肉、龟版滋肾益精以固本,待阳复、精固、冷散则高热自退,恶冷、身倦、肢冷等症自除。


    有一老年男患者,劳累后,翌日即发高热3天,伴恶冷肢冷。
症见:
蜷卧肢冷,面色潮红,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象浮躁。
此证恐有虚脱之险,亟当温经发汗,益肾固精。
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5克,细辛4克,制附子、山萸肉各1克,熟地15克,龟版(先煎)12克。
诸药逐日1剂,水煎服。
患者仅服2 剂药后,诸症即大平。
后服大补元煎加减4剂康复。


  **********************************************************************************************************************************

  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冷。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冷,故治之而愈。
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躲不温,阴冷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冷,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冷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冷湿太盛,则真气不躲,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冷,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
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
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叫。
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冷。
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
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
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
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
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
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
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
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
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
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冷脚冷。
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
此则畏冷脚冷,明是少阴受冷,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
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冷,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
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
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冷,迎阳回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乏。
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
人身气为阳,主升。
血为阴,主降。
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
古人云: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是教人补火以治水也。
又云: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教人补水以治火也。
四逆汤力能补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齿缝流血。
夫齿乃骨之余,本属肾,肾为水脏,先天之真阳寄焉,以统乎骨分中之血液。
真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故见血出。
四逆汤力能补肾中之阳,治之故愈。


  一治朝食暮吐,完谷不化。
夫饮食进胃,固以胃主。
然运化之机,全在先天命门这一点真火,始能运化。
真火一衰,即不能腐熟谷水,而成完谷不化,朝食暮吐者。
暮为阴盛之候,阴气上僭,心肺之阳不能镇纳,故听其吐出也。
四逆汤力能补命门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足心夜发热如焚,不渴,尿多。
夫足心发热如焚,人皆谓阴之虚也。
夫阴虚由于火旺。
火旺之人,尿必短赤,口必饮冷,理势然也。
今则不渴而尿多,明是下焦无阳,不能统束肾气,以致阴火沸腾,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
四逆汤力能补火,火旺即能统束群阴,故治之而愈。
此病予亲身患过,并治好多人,此法即是丙夺丁光之义也。
知得丙夺丁光,便知得阳衰不能镇阴的旨回也。


  一治面赤发热,汗出抽掣。
夫面赤发热,汗出抽掣,近似中风,实在不是,务必仔细斟酌。
如其人本体有阴象足征,即不可当作风热,须知面赤(赤原本作“亦”,据文义改。
)发热者,阳越于外也。
汗出抽掣者,阳亡于外,不能支持四维也。
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诸症自己。


  一治大便下血,气短少神。
夫大便下血,固有虚实之分。
此则气短少神,必是下焦之阳不足,不能统摄血液。
四逆汤力能扶下焦之阳,阳旺则开阖有节,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摇,面白少神,夫头摇之症,人目之为风。
而予于此症,察其人面白少神,如其为清阳不升,元气虚极,不能镇静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真阳一旺,即能镇静上下四旁,故治之而愈。


  一治背冷目瞑。
夫背为阳中之阳,不宜严冷。
今又背冷而目瞑,明是先天真阳衰极,阴冷内生,阴盛则阳微,故目瞑而背冷也。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舌腰硬而青。
夫舌肿一症,似乎心火旺极,不知舌仲而青,此乃阴冷太盛,逼出真火,欲从舌尖而出,故见肿硬青滑。
四逆汤力能补火,祛逐阴冷,故治之而愈。


  一治唇肿而赤,不渴。
夫唇肿之症,近似胃火,胃火之肿,口必不大渴。
今见病人唇肿而口并不渴,可知阴火出于脾间。
四逆汤功专补阳,阳旺则阴火自消,故治之而愈。


  一治鼻涕如注面白少神。
夫鼻涕一症,原有外感、内伤之别。
此则面白无神,明是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律液。
四逆汤力能扶坎中真阳,阳旺自能统纳,故治之而愈。


  一治尿多。
夫尿之多,由于下焦之火弱,不能收束故也。
惟四逆汤力能补下焦之火,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夫周身发起包块,疑似风热阳邪,此则皮色如常,却是阴邪僭居阳位。
四逆汤力能扶阳,阳旺则阴邪自伏,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
夫周身发现红云,人孰不谓风火郁热于皮肤。
夫风火郁热之症,未有不发热而即作者,亦未有口不渴,而即谓之火者,此处便是认症机关。
予每于此症,认作阳衰,阴居阳位,以四逆汤治之而愈。


  一治发热谵语,无神不渴。
夫发热谵语,众人皆谓热伏于心,神无所主也。
不知阳症热伏于心,精神不衰,口渴冷饮,小便亦必短赤。
此则无神不渴,明是真阳衰极。
[眉批]在无神二字上定案。
发热者,阳越于外也。
谵语者,阴邪乘于心,神无所主也。
不渴、无神,非邪火也。
四逆汤力能回阳,阳回则神安,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白晴青色。
夫白轮属肺,金也。
今见纯青(青原本作“责”,据文义改。
),日无白色,是金气衰而肝木乘之也。
妻乘于夫,是乾则不振,纯阴无阳之候。
[眉批]坎中一点真金即真阳也,人活的即此。
多在死例。
四逆汤力扶坎中之金,金气一旺,目睛自然转变,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
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着不得一毫客气。
今见赤雾缕缕,疑是阳火为殃,不知阳邪痛甚、胀甚,此则微胀不痛,明是阳衰于上,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地气上腾,故见此等目疾。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冷,阳光一照,阴火自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
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
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
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不知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
难道予不会写几个参、地、回、芍,芩、连、栀、柏之方乎,只因世风日下,不究病之阴阳,专究方药之平稳。
不知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多死焉。
火猛烈,民看而畏之,鲜死焉。
总之,水能生人,亦能死人;火能生人,亦能死人。
予非爱姜、附,恶回、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
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摘要】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冷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
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耳聋、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经痛等医案,指出因头面为诸阳之会,且清阳出上窍,若冷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冷,导致阳气呆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叫,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冷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咽喉舌痛。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肾阳、宣肺散冷、开窍启闭的作用,故对于阳虚感冷引起的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面部疾病; 阳虚感冷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冷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
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论此方云:
“方中附子以助少阴之阳,温阳救逆,细辛以散少阴之邪,祛风止痛,麻黄以达太阳之表,辛温发散,邪自表而进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少阴外感”的病机上,笔者在使用此方中发现很多头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举几例如下:


    1 喉舌痛并声哑

  男,60岁,症见咽喉舌体疼痛难止,声哑,伴低热,先西药消炎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转中医治疗,经服用中药清热利咽,声音沙哑反加重,转我处求治。
咽部及扁桃体暗红,无分泌物,舌质暗红,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润,苔薄腻, 脉沉细无力。
此乃少阴虚冷之体,复感太阳风冷所致,邪气留恋肌表,阳气匮乏,无力振阳祛邪,故低热缠绵;当温阳散冷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5 g,附片10 g(煨,先煎60 min),细辛10 g,冷水煎服2剂。
服完2剂后,疼痛缓解,继用2剂后转用温养脾肾之药而安。


    按:
《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冷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冷凉之剂”。
本病喉舌痛且喑哑难出,从部位看“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冷邪呆滞少阴经脉,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哑声嘶,本当治冷以热,却用输液抗炎清热利咽等冷凉之品,更抑阳气,犯了虚虚实实之错。
故取附子蒸腾阳气,麻黄、细辛发散冷邪,一鼓作气而逐冷外出,声哑得愈。


    2 三叉神经痛

  女,48岁,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冷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凡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同等药效差。
转投中医,屡与疏风清热之剂,亦效差。
前来就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询问知其平时小便多清,四肢欠温,精神欠佳,常鼻塞眼花,嗜睡多眠。
此证属少阴阳虚,冷凝经脉,冷性呆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冷,通络止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6 g,制附子10 g(先煎30 min),细辛6 g,全蝎10 g,蜈蚣1条,川芎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
服药3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3剂,诸症告愈。


  按:
本病人平时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温,此为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进手,屡用疏风清热,更易损伤阳气。
又复淋雨而受冷,而鼻塞、眼花足证冷邪呆滞、清窍失养、痛极进脑,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冷,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中细辛 “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 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内助附子,外助麻黄,以温阳散冷,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回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3 鼻病

  男,50岁。
每逢严冷季节,则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则不闻香臭。
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冷肢冷,腰酸腿软,小便余沥,阳痿不举。
舌淡苔白,脉沉细。
此乃少阴阳虚,卫阳失固,藩篱失守,冷邪深进少阴,正虚不能鼓邪外透。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亦云“其脏有冷,冷随气进于鼻,为鼻鼽”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 g,制附片15 g(先煎60 min),细辛6 g,白芷、苍耳子、辛夷各6 g,杜仲15 g,菟丝子15 g,葱白3节,鲜生姜10 g 。
4剂后,鼻流清涕、鼻痒、鼻塞感均好转,手足转温。
遂按原方减附片为10 g,细辛为3 g,加用黄芪、熟地黄各15 g培本固元,续进6剂,后以补肾温阳剂调补,而鼻病及阳痿均治愈。


  按:
《秘传证治要诀》曰:
“清涕者,脑冷肺冷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灵枢》云“肺气通于鼻”,肺在窍为鼻,且鼻为督脉所过之所,肺肾阳虚冷凝,在上则肺窍不利,鼻塞流涕,在下则会阴二窍不通,小便余沥,阳痿不举。
故以附子、杜仲、菟丝子温通肾阳、填补肾精,麻黄、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葱白宣肺散冷、通窍启闭。


   4 耳聋

  女,42岁。
因双耳听力障碍2周由他人推荐而来,云洗澡时忽然没有热水,坚持洗完后,又用冷水洗衣服,当天下午就出现了鼻塞、流涕、耳叫,自服生姜煮红糖水后,鼻塞好转,但仍耳叫,后出现听力减退,在五官科治疗无好转,又服用利肝胆通窍中药,反渐渐声音都听不见了。
就诊时,精神差,身体微有疼痛,恶冷。
舌淡苔薄白,舌下静脉青紫,脉沉紧。
此为冷邪直中太少两经,给予温肾宣肺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0 g,制附片30 g(先煎2 h,细辛15 g,鲜生姜30 g。
两剂后,但见汗出,自觉耳闭如有物堵的感觉好转,头部轻松,又继续服用5剂后,感到听力明显好转,转用附子理中汤调节而愈。


  按:
肾开窍于耳,如冷邪太重,直中太少两经,肾中阳气为之闭阻,导致冷凝窍闭,肾气不能上通于耳,出现失聪。
病人曾用生姜驱冷,仅有小效,故此冷邪非大剂姜附细辛不能除,故用重剂生姜辅助细辛麻黄以驱冷邪,更有附子温阳以推波助澜,达到治疗效果。


    5 目盲、目暗

  男,45岁,自诉感冒后又不慎落水,时值冷冬,出水后虽服红糖姜水,仍感严冷透骨,几天后出现视力模糊,急忙到眼科检查,双眼及眼底未见异常,住院查头颅CT也没有题目,治疗期间配合服用补肾填精类中药,视力越来越差,自觉有黑斑遮住视线。
来诊时,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相间,舌淡润苔白腻,脉沉细紧,此冷邪直中少阴,阳气郁遏,阴翳乃成。
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5 g,制附片30g(先煎2 h),细辛15 g,鲜生姜60 g。
两剂后,汗出,自觉光感增强,再连服6剂后,视力明显恢复。


  按:
肾躲五脏六腑之精,而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肾气为冷邪闭阻,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于目,则目暗目盲。
用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更得麻黄细辛之助,消阴通窍,且大冷用以重剂,故疗效明显。


  总结:
头面为诸阳之会。
《内经》云“清阳出上窍”。
若冷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冷,导致阳气呆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叫,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冷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舌咽喉痛。
一闭塞一疼痛,为头面部症状的两个明显特点,同时往往伴随全身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如畏冷、肢冷、舌质淡嫩,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微细或紧等,稍加细察,不难诊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片、细辛组成。
麻黄辛劳温,发散风冷;附片温经散冷,温肾助阳;细辛通达内外,助麻黄以驱表冷,助附片以温阳逐痼冷,此方有强大的温通肾阳、宣肺散冷、开窍启闭的功用。
故不论临床表现怎么千变万化,应用该方捉住阳虚感冷这一病机,就能很好地应变。
这其中阳虚可能因素体羸弱,或者医者错投发汗及苦冷剂以致伤阳,此均为阳虚之因;而感冷则不光指外受风冷水湿,亦可因内伤冷饮,或医者误治以苦冷,此均为感冷之途。
在临证过程中,除了头面部症状及原《伤冷论》中少阴病“发热,脉沉”“脉微细,但欲寐”等表现外,尚可见口淡不渴,神形憔悴,畏冷怕冷,恶冷发热,阳痿尿频,四肢欠温、舌质胖大多白嫩水滑或暗红(此因冷凝血滞故)等全身症状,同时留意具体询问病史,查找有无受冷病史及既往阳虚体质的可能,为正确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提供详尽的依据。
值得夸大的是,现在很多病人在病起初期,多求助输液抗炎药或自服清热解毒药,此皆冷凉之品, 易伤阳气,如久治不愈反会加重趋势,应结合脉证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可能。


  ****************************************************************************************************************************************

  1.风湿性关节炎:
应用本方加减:
麻黄10g,附片12g(先煎1小时),细辛6g,羌活10g独活10g,灵仙15g,乳香6g,没药6g,桂枝10g,甘草3g。
儿童用量酌减行痹者加防风10g,白芷10g,秦艽10g,海风藤20g;痛痹者加干姜6g,肉桂6g;着痹者加苡仁15g,苍术12g,豨签草20g,络石藤20g,千年健15g;热痹者加银花15g,连翘15g,黄柏15g,桑枝15g;久痹兼虚者加桑寄生10g,杜仲15g,续断15g,淮山12g;顽痹者加地龙15g,全蝎10g,穿山甲15g(炮),白花蛇1条,乌蛸蛇15g。
日1剂水煎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5例,男48例,女37例;发病10日内就诊者7例,l月内就诊者59例,l月以上者19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62岁,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85例中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行痹者17例,痛痹者28例,着痹者28例,热痹者4例,顽痹者8例。
疗效标准为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辅助检查正常,2年内未复发。
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辅助检查大致正常,1年内未复发。
好转: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辅助检查大致正常,半年内未复发。
无效:
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无明显改善。
结果:
痊愈62例,占73%;显效10例,占11.7%;好转11例,占12.9%;无效2例,占2.4%;总有效率97.6%。
疗程最短5日,最长38日,均匀12.5日。


  2.胸痹:
应用本方加减:
麻黄10g,桂枝10g,附片(先煎)15g,栝蒌15g,薤白15g,半夏15g,细辛5g,炙甘草6g。
逐日1剂,水煎服。
15剂为1疗程,服药1-3个疗程。
服该方7日后渐停其它药品。
治疗胸痹81例,男49例,女32例;年龄在37-78岁,病程为3个月至27年。
显效:
胸部闷痛诸症消失,心电图等检查正常;有效:
诸症明显减轻,心电图等检查情况好转;无效:
症状及心电图等情况无变化。
结果:
显效36例,有效38例,无效7例。
曾对61例显效及有效患者随访半年,疗效巩固。


  3.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应用本方加减:
炙黄芪24g,桂枝12g,制附子12g(先煎),肉桂6g,炙麻黄9g,生地20g,麦冬15g,五味子10g,川芎12g,当回12g,甘草9g。
逐日1剂,l月为1疗程。
服用期间,一律停用对心率有影响的西药。
治疗病窦房结综合征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均匀49.3岁;病程7日至25年,大多数3-5年;冠心病28例,高血压病,心肌炎各5例,心肌病7例,病因不明5例。
结果:
显效(症状消失,平卧心率增加l0次/分钟以上,及/或SNRT、CSNRT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14例;有效(症状减轻,平卧心率增加2-9次/分,及/或SNRT、CSNRT明显缩短)27例;无效,症状未改善,平卧心率增加<2次/分钟,SNRT、CSNRT无改变,9例;恶化(上述指标有恶化倾向无);总有效率82%。


  4.小儿冷痰咳嗽:
应用本方加减:
麻黄3-6g,附片(先煎)、细辛3-6g。
逐日1剂,水煎频服,麻、辛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7日为1疗程。
治疗小儿冷痰咳嗽70例,男41例,女29例;<6个月8例,6个月至1岁21例,1-2岁19例,2-3岁13例,>3岁9例。
病程7日至1个月。
结果:
痊愈(咳嗽、喘息、痰叫消失,听诊两肺呼吸音清,罗音消失,X线检查正常)51例;显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听诊啰音消失,痰叫音明显减少,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13例;好转(咳、喘、痰、叫及肺部啰音如故或加重)2例;总有效率97.2%。


  **************************************************************************************************************************************

  麻黄附子细辛汤琐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冷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冷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冷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
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冷,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叫,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冷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冷论》第7条:
“病有发热恶冷者发于阳,无热恶冷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以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
“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冷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冷……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冷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冷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冷名家陆渊雷以为:
“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冷,全身发冷,恶冷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冷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师以为:
“少阴表证,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抗邪,故用温经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山西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以为: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
”他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1例感冒重症及1例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患儿。


    从以上医家的精辟论述及临证心得,可以得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属少阴病无疑。
笔者在冯世伦老师的指导下,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1例额窦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患者患额窦炎3年,曾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日感冒后额窦炎复发,头痛欲裂(前额部明显),恶风冷,经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饮,脉沉细,辨证为少阴夹饮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之:
麻黄8g,炮附子10g,辽细辛6g,苍术15g,生苡仁15g,败酱草15g。
服3剂后症状大减,又继服6剂,感冒及额窦炎复发次数明显减少。
随后又根据症状不定期服用汤药数剂,现病情稳定。


    现代医学研究以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的作用,可灵活用于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脊髓空洞病,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无汗征、低血压、重症肌无力、疲惫综合征、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压痛等病,但须留意,辨证属外冷里饮者,凡证见发热或不发热、恶冷倦怠、脉沉细或浮紧等均有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机会。
《伤冷论》第128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要是辨清为少阴病夹饮之外冷里饮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不胜枚举,要想正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认真学习研究《伤冷论》的同时,要在临床当中仔细往体验,方能使本方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



标签:细辛,麻黄,附子,汤加,明显,阳气,患者,症状,外感,之人,周身,头痛,面部,太阳,疗效,体质,医家,笔者,甘草,加减
关键字: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大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英语语言运用与思维,思维和语言运用,附子理中丸,麻黄碱,麻黄汤,细辛脑
相关资讯: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_百度文库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