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约分后进行带余数除法余数会不同?

 新用户73581142 2020-03-28

公众号讲除法的内容比较少,原因是除法需要乘法的基础,即便讲了除法,实际情况中,如果孩子乘法基础不好,概念没有搞透,那么学除法的时候仍然会懵懵懂懂,看似会了,到了题目中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错误。

家长也一样,讲除法会用到乘法的底层逻辑,我讲123,你可能其中两点都似懂非懂,那么接下去整个逻辑结构你都很难帮助孩子构建出来。

不过今天我还是尝试着把这个很普遍的问题写成文章,对于上过数学微课的家长来讲,拾级而上,寻根溯源,很容易理解,对于没有上过微课的家长,可以查看公众号之前有关于乘法的文章,你可以在公众号输入:“计算合集”或者“乘法”,查阅相关文章。

与乘法紧密相关的,带余数除法就是其中之一,无论班级群里还是交流群里问的家长特别多,我就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讲一讲。

你如果看完文章懂了怎么回事,回去辅导孩子,还是需要扎扎实实,从乘法练起,仅就乘法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情景关系,就值得你花4-5个月的时间去彻底弄清楚,那么后面,当你遇到各种题型时,才能随手拈来,拿起概念原理就能讲,孩子经过系统训练后,也能很快掌握窍门在哪里。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

(1)25/4=6......1

(2)250/40=6......10

(3)250/40

         =(25*10)/(4*10)

         =25*10/4/10

         =25/4

请仔细看以上三个计算,不用我说,你就已经看出问题了。

没错,令家长小朋友困惑的地方就在于,明明按照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法则,25/40就等于25/4,那么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算出来的余数不同呢?

这个问题首先在于,要搞清楚余数是什么?也就是要从除法的原理,结构上去讲。让我们先来看看数轴上乘除法的一种情景关系是如何的:

你可以看到无论是乘法还是除法,余下的1实际上都是整体25里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时刻准备着再分配,只是现在无法分配,被剩下来了,或者换句话讲——

25去掉1以后,就能够被4或6整除

从第二根数轴来看,我们把除法用减法来理解,25减去一个4,再减去一个4......一直到最后不能再减去4了,所以余下了1。

有了这个前提,再来看第二张图,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包含除”的情景,25样东西,4个4个分,可以分成几组?余下多少呢?

从图2的第一张图可以看到,25样东西,4个一组分,可以分成6组,余下1。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6个4,用乘法算式简写为:4*6

【特别说明】有关于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学6个4是用4*6来表示,强调乘数和被乘数,现在的教纲去掉了乘除被乘数概念,改为两个因数,直接让孩子理解交换律,实际上被许多数学教育家诟病,家长请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不同学校可能会有不同做法,此处我沿用老习惯,6个4用4*6来表示)

那么250/4就可以用图2里面的第二张图来表示,相当于250分成了十份,每一份里都包含了一个4*6 1。

你也可以理解为250样东西40个40个分的话,我可以把250先分成10份,每一份都按照4个4个分,看能形成几组,最后把每一组里面的4都汇总一下就变成40了。

根据这样的原理,10个4*6,就变成40*6了,商还是6,没问题。但是余数呢?余数是没有经历分配的“部分”,因此250分成的10份里,就余下了10个1,这10个1汇总起来就变成了余数10,由于合并起来后,除数实际上是40,这10个1是无法再分配的,就余下来了。

现在你明白,最开头我写的(1)(2)(3)三个计算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来的吧~

上面举例的是包含除的情景,让我们再看一下平均分配的除法情景关系又会是如何的?

假设我们要把25样东西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多少呢?此时我们就像发牌一样,一个一个挨个儿分配过去,你看到上图蓝色虚线框内的就是分配完成的部分,每个人分配到了6样东西,看成这里有4个6,而余下的红色的就是余数1。

让我们想象一下(你或许也可以画一画图),现在有250样东西,要平均分配给40个人,根据乘法对应关系,你可以这样思考,把40个人群分成10组,每组4人,把整体250也分成10组,每组25样东西,这样原先250与40对应,现在25与4对应,没毛病~

这样你就能把上面的图3拷贝复制,变成10张这样的图,你会发现什么呢,余下了10个1,分配的人数则不是4人,已经是40人了,所以这10个1也不能再分配给40个人了。

现在无论是包含除,还是平均分配,你会发现,在这个问题中,余数始终是那个不能被分配的被除数的一部分

我以前看到班级群有家长提问,学校老师教孩子,竖式算出来,然后余数加个0,这种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假如被除数除数不是扩大10倍呢,而是2倍呢?

25/4=6......1

50/8=6......2

余数就扩大了2倍,因此余数不是后面加个0,而是要让孩子弄懂余数变化是随着被除数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这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被除数和除数要做同样的扩大缩小,假如仅仅是被除数扩大,除数不变,那么就可能最后连余数也没有了,因为被除数不断扩大的同时,余数在积累,当除数不变的情况下,余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再分配,那么就可能被分配完,比如:

25/4=6......1

50/4=12......2

75/4=18......3

100/4=25

你看上面被除数分别扩大了2倍,3倍,4倍,除数不变。

余数则相应做积累,变成2个1,3个1,4个1,当余数积累到4个1的时候,由于除数依然是4,而实际上余数是被除数的一部分,它时刻准备着被分配,因此这4个1就被分配掉了,变成了可以整数

看到这里,你应该能够想象得到,我为什么一直很强调数学的底层逻辑很重要,因为底层逻辑可以帮助孩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概念原理,打通各个环节的知识,使之被活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底层逻辑的魅力就在于,无论你外部如何变化,我都能用它解释清楚。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学习的是底层逻辑,你日常辅导讲解的思路也是每每从底层逻辑入手,那么长久训练之下,他们就能处变不惊,遇见问题都可以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他们也不需要记忆很多套路,底层逻辑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然家长们要理解一点,我用一篇文章写清楚一个小小的问题,你或许看一遍就恍然大悟,等辅导孩子的时候又会忘记,你要回头再看,看过几遍,尝试跟孩子讲过几次后,你加深了印象,你还是一个经历过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成年人,都还需要时日消化,那么对于孩子来讲,就更加如此了,肯定不可能把这篇文章从头到位讲一遍,孩子就懂了,那样的话你的期望值实在太高了,设置不合理;你需要有所准备的是,对于每个孩子来讲,他们的底层逻辑掌握程度都不同,你需要一步一步帮他们搭建,今天讲到带余数除法,实则牵涉到了乘法结构,除法含义,那么前面任何一个小毛病都有可能造成他理解上的偏差,滞留,所以你还是要回到细节处去一点点揪出问题,逐个逐个解决,思维的训练是需要时日的,但是好处是,只要你细水长流,那么它们就会发挥作用,日积跬步,是可以翻越群山攀登高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