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创小学】分享| 聊一聊中国古代师生关系

 TLB519 2020-03-28

古人重视教育,这与传统教育的内容有关。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曾讲到:“中国传统教育,亦可谓只要教人为君子不为小人,教人为雅人不为俗人。说来平易近人,但其中寓有最高真理,非具最高信仰,则不易到达其最高境界。”换言之,传统教育的内容与“人格”“品性”有关,而古人恰恰追求塑造一种完美人格,这让他们一方面拷问自己,另一方面求教于圣贤。也正因此,古代的教育并不看重形式,比如是否有固定的教室,是否有统一的教材。相应地,古代的教育极看重师者。择师重要,若不择名师则显境界稍逊,尊师也重要,若不尊师则无以彰显自身对“人”的尊重。这也印证了钱穆对传统教育做出的判断,“中国人重视教育,往往不重在学校与其所开设之课程,而更重在师资人选。”

那么,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又造就了怎样的“师生关系”呢?“师生关系”无外乎两个方面,“生对师”与“师对生”。“生对师”,关键莫过于“尊师”二字,无论言与行,都未曾离开这一核心。“师对生”重在“授业”,师者自身不断的自省提升以及对独特教学方法的追求在授业过程中是并驾齐驱的。

尊师:言与行

古人尊师,绝不仅是教师节送束花,或是发个感恩短信那么简单。他们对教师的尊重,既留于言,也表于行。

古人尊师,也绝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他们将尊师的意识融入了自身的行动之中。程门立雪的典故,被后人所传颂,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尊师之道。故事讲的是宋代的游酢与杨时在寒冬大雪之日拜访老师程颐的经过。他们到达程颐府中时,程颐正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游、杨二人便在雪中等候老师醒来。等程颐醒来出门迎接学生时,发现两人脚下的雪已有一尺深。可见游、杨二人“尊师”之心切切。张良、魏昭拜师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二人为拜贤师,几经坎坷,却始终保持“尊师”的态度,也正因此,被老师所认可,终成大业。

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但看待事物若要全面,就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尊师”的确表现了对老师、对知识的尊重,但传统教育中由于过于强调“尊师”,也产生了些许负面影响。师生地位不平等就是结果之一。孟子曾说:“师也,父兄也。”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伦理关系中,父兄具有绝对的权威,将老师与父兄并列,实际上是为学生绝对服从老师打下了思想基础。荀子则更进一步强调:“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他将老师与天、地、君并列,要求学生像尊天地、尊国君一样尊崇老师,绝对服从老师。这些过于“尊师”的内容,是需要加以辨别思考的。

授业:省与法

教师重在授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对学问、对人格的完美有更高的要求。相反,他们在授业的同时,讲究“省与法”,既要求提升自身的修养,也讲究传道授业的方法。

孔子注重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就是提升自身修养的范例。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师者,唯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更具说服力。而荀子,将教师与天、地、君齐,若从另一方面来讲,其实也是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荀子言:“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指出了教师应有的四个条件,简言之,若只是传授“句读”之学,是算不上老师的。杨雄也曾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都足以证明教师自省、提升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的教师是有过思考的。现代教育学中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在古代其实已经提出并实践了。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重要性。孟子则说“深造自得”,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而后“自得”。《礼记 · 学记》对这种启发式的教育进行了总结,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孔子讲学图》

博创小学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