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文化,永远都不会过时!

 个人投融资专家 2020-03-28

何为孝?

“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篇。

“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

孝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曾经十分系统的阐述过孝,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因此,孝学也就成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而且,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在它的体系中又十分容易由小家推大家,把家庭伦理推及到社会伦理,从而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所谓“百善孝为先”的格局,也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明。
“孝”是一种变态的共生吗?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人口的“421”倒金字塔结构,使得子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常常有心无力,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

同样,也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庭以孝道绑架彼此,父母在婚姻、从业等方面诸多干涉子女,导致很多原生家庭问题。

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但这是因为孝的原因吗?

个人认为不是的,只是巨婴心态下寻求的一种慰藉罢了。孝道并不应该影响一颗独立的灵魂。


孝道文化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是情感基础,对这些曾经给自己以“身体发肤”,并为后代耗尽生命能量的至亲,予以养敬,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群众基础,古往今来,孝道文化在国人的心中,具有最重的分量。中国“人不能不讲孝,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笃认孝理,愿当孝子,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三是法律层面上,国家也规定了子女有着赡养父母的义务。

当代社会,子女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孝”呢?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78.0%的受访老人认为“儿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让父母担忧”就是“孝”,其中,多数老人在个别访谈中均表示,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显然,当代老人的这一观念,带有当下时代的特征,但其基本精神,则与古代孝道是一致的。

“居家养老”是孝在当下的写照。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老人来说,家这个“血缘共同体”里有他奋斗的成果,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全部的期盼和希望。当老人日渐衰老,从天伦之乐中感受到血脉延续、生命的不朽。



正是因为家庭养老在中国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和作用,身为老人,也大多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这正是77.6%的受访老人对于“儿女出钱请老人住养老院是不是孝”、69.9%的受访老人对于“儿女出钱请人照顾是不是孝”的问题认为否定或者说不清原因。

家庭养老传统是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逻辑模式,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养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父母在家就在”“回家过大年”是子女对家的眷念,家庭养老仍然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养老模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我们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家庭层面孝敬父母的德行不会变,在社会层面尊尊敬长的责任不会变,在国家层面爱国报效的义务不会变。

你是怎么对你的父母尽孝的?

打个电话,送个礼物?

孝心从来不等待,别让等待变成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