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写作

 乐道子真 2020-03-28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一一左传

       写作,往小的说,微博笔记各种记录工具,只言片语的记录也是写作的一种,都是生活的延伸。往大的说,它可以名垂青史,化民成俗,各国的经典著作就是如此。如曹丕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伟大的作品确实可以超越时空与日月争辉。

李白亦言: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屈原不但用作品滋养我们的心灵,更是为我们争取了一天的休息日,无论从精神还是现实,他都使我们受益,让我们不得不怀念他。

纵观历史,从秦始皇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2000多年帝王专制共产生了494位皇帝,真正让我们发自内心怀念佩服的“屈指可数。”

老子说,有四种统治者: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意思是: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

第一等就如“尧天舜日”人们只知道他的存在,却感觉不到任何压制和束缚,说明教化自然流行,人人各安其份。

如古《击壤歌》里所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后面三种统治者在老子看来就是“每况愈下”了。

无论是皇帝还是作家以及各种工作都只是一种职业,人身上贴的“标签”不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看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是否推动了人类往前发展,是否引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伟大的文章比权势名利有更强的生命力,它们不争一时,争的是千秋,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辩证的看,君不闻“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最终还是要看他们真实的效用有多深远。

那我们应该为什么而写作,又为谁写作呢?我所理解的写作应该是为了抚慰痛苦的心灵,或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引发人们的向善之心,让人们更坚强的去面对生活。我本人就被一些伟大的作品滋养过,在我走过的人生路上,阅读和音乐给了我最大的抚慰。如果我将来以此为业,我希望往这方面努力。

我们要为自己写,也为它人而写,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只要表达出真实的自己,写我想写,它就有特殊性,就是为自己而写。正如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个人遭遇也不完全相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表达的感受就会有很大区别。

普遍性则在于,我们同样是人类,我们都会经历共同的阶段,如傅佩荣先生所说的: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这十六个字就可以简括人生。

每个人对此的感受有深有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者把共同的情感展现出来,写的越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就容易引起更多的共鸣,这就是为他人而写。

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走近内心的深处,里面有最普遍的东西,所有善恶的可能性都会出现在任何人身上,人所具有的,只要条件成熟,你都可能具有。只是后天的遭遇和教育让人的差别不断变大,人应该相信自己始终有自由选择的可能,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命运的转向,没有走到终点前,谁也无法预料。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天的学习,练习,太重要了。

写作最可惜的就是,迎合污浊的潮流而丢失真实的自己,失去真实的自己,那在存在的意义上的“人”就消失了。

伟大的作家应该敢于引领潮流,拔高社会的底线。不管能不能做到,但至少应该是个方向。

写作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有人用艺术作品表达自己,有人用他平凡的工作岗位。每个人都可以在他的本职工作上尽心尽力,力求完美,正如李小龙先生所言: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什么是做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赋使命所在,里面就能挖掘出最好的自己。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赋使命,这可能需要用一生去寻找,人活得越清静透彻,越可能找到,一个人只有在自己天赋内发挥才智,才能从优秀转向卓越,这其中需要有锤炼光阴的金刚意志,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写作并不限于文字,它是一种表达真我的艺术,无论通过什么途径。

如梵高说:

以画写心伤,以画载我情

……

作我所感,感我所作

……

我,就在我的画中。

即使是从网络上看梵高画作或简单复制品,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涌动的激情和延伸的意志,这是“人画合一”的境界。

刘德华先生曾经接受采访时也说过:

我觉得我现在的唱歌,和人家的音乐是不一样的,其他人的是介绍音乐,我是利用音乐介绍我的心情。那你能从我的歌里面,找到我的心情。

这也是音乐作品与歌者本人合为一体,我听刘德华先生在现场演绎歌曲的时候,往往能感受到那股藏不住的深情,我觉得心中没有大爱的人,很难传递这种感染人心的温暖。

就如孔子向师襄学习《文王操》一样,从了解乐曲,了解弹奏技巧,了解乐曲的意境,到最后了解到文王本人。像孔子听个《韶乐》也能三月不知肉味,通过精神的愉悦,完全忘掉感官享受,这需要有多高的境界啊,实在是难以想象,但绝对是达到了“人乐合一”以上的境界了。

我们读者可以透过创作者的作品感受到那背后“灵动活泼”的人,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深入他们的生命,这些作品正是他们生命的延伸,透过这些作品他们还在影响着我们,他们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缺席了,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追求永恒的倾向,有人通过生儿育女、有人通过建功立业、有人通过著书立说、有人通过信仰宗教、办企业想做百年老店,对于白头偕老的爱情我们会有发自内心的羡慕。即使是古代皇帝也追求长生不老。只要有可能,我们总是希望让自己的影响流传久远。

结论:写作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形式多样,正如尼采所言:

“我不独用手写书,脚也参与其事  它坚定、自由、勇敢, 为我时而穿过原野,时而越过白纸。”

人的每一言行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或随风飘散,或汇入历史的长河,或雕刻流光的汗青。在离开世界前我们的作品才算完成,而那些用苦难和热血熬出的精华才能穿越时空动人心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