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王兆善 2020-03-28

红色律师 2020-03-27 21:58:41


他是一名央视著名主持人,表面上光鲜亮丽,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台上风光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白岩松就是典型的一位,他患过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病。这种病发作起来,我们的肉体可以无恙,但是对精神和心理却是极大的摧残,这种病就是抑郁症。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早在许多年以前,就曾有过“白岩松得了抑郁症”的传闻,说他有抑郁症,还曾经想自杀,这一点后来白岩松也承认。他称自己在36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中年危机。那一年是他的本命年,自己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人生终点线了,开始想死亡的一些东西,感觉非常的沮丧,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有一种悲观的绝望感,对人生深深失望。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但其实,白岩松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朱宏钧不仅在事业上和他相互扶持,在感情上也是伉俪情深。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儿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和爸妈一样是个学霸,想来前途无忧,不必挂心。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可是白岩松还是抑郁了,这抑郁看似毫无来由。白岩松曾透露,他其实性格比较内向,本来不适合做主持人。在他上大学时总是戴着墨镜,甚至拍毕业照也是戴墨镜,不肯直接面对旁人,比较欠缺自信。后来虽然克服了这种心理,顺利走上了主持人的岗位,并且一路走来,受到了大家广泛的赞誉,伴随着中年危机,抑郁症还是不请自来了。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患抑郁症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称自己经历过严重的失眠,体重从80公斤降到了55公斤,和妻子只能靠笔来交流,还经常想自杀,严重程度难以想象。

而最近,白岩松在节目中首度正面回应了关于“抑郁自杀”的传闻,他称自己的确曾抑郁过,后脑勺都斑秃了,但是这一点家人不敢告诉他,生怕他更加痛苦。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同时他透露了他克服抑郁症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读书和“读人”提升。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是读书。古语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书可以开阔眼界,转移注意力。并且,一旦遇到了烦心事,而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那就去找书吧,书中人物的经历能告诉你,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人都有烦恼。书中也会告诉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而你也会醒悟,万事万物皆有缺憾,我们做不到完美,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事物,不如适应这种缺憾,顺应这种天道,让自己快乐简单点,过好自己的一辈子。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第二是读人,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通常很了解自己,但却难以了解他人,自己也许有些尴尬的小思想,但也不见的别人都完美,所以只有了解了别人,才会发觉,其实人人都一样,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高尚。并且,人人为了生存,心中的善恶也都各自有因,唯有宽容待人,才是长久之道。

其实白岩松的方法,我们也能做到,但是重点是,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有他那样的睿智。

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10万。读书和读人恐怕一时半会难以解决这一大问题。

自杀行为不仅威胁到本人的生命安全,带来经济负担,还会给亲人朋友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将周围可能深陷自杀泥沼里的人拉出来的责任。

那么,如何阻止身边的人发生自杀的悲剧呢?

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有自杀想法的人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的机会。WHO指出: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些警告信号。

◆ 如果有人跟您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个废物!”或者“我活得太痛苦了,没有我,他们会更幸福”…请您高度重视!他/她可能是向您求救,而不仅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安慰。

◆ 如果他/她上网搜索自杀方法、讨论自杀问题、或者问您“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千万不要以为是开玩笑,他/她是认真而又委婉地向您求救。

◆ 如果有人向朋友分发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写下类似遗言的内容,说明他/她在告别,即将实施自杀行为。此时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每一分钟都生死攸关。

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

我们要科学干预!当发现这些求救信号时,每个人,每个社区,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立即行动,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用您一点时间,挽救一个生命!

1.要充分重视信号,将干预付诸于行动;而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他/她在开玩笑。

2.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让他/她绝望。

3.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说教式的劝说无济于事。

4.要认真帮助他/她分析面临的问题,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只能促使其立刻自杀。

白岩松通过这两件事走出“抑郁自杀”,容易,也不容易!

5.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他/她感到孤独。

6.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明确说明您会让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他/她。

7.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治疗干预,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关于上述干预准则,我们可以简称为“自杀预防七要七不要”:

◆ 要重视不要忽视;

◆ 要讨论不要躲避;

◆ 要理解不要说教;

◆ 要帮助不要刺激;

◆ 要陪伴不要独处;

◆ 要保护不要隐瞒;

◆ 要治疗不要等待。

学会用“七要七不要”的原则科学干预,呼吁每一个公民:“无论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请务必,用您一点时间,对他施以援手,挽救一个生命。”

来源:赵县安济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