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动柔和 神动微”--摘自尹真著作《传统修身法理》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3-28


实功,阴尽阳纯,乃臻圣境。故周子言,君子不息于诚,然必惩窒迁改而 后至也。或有谓,但识本性,即习气总成妙用,何必涤除,此则所谓邪 说,诐词,戕人慧命,甚于洪水猛兽之灾者。  

学必优入圣域,习气乃尽:'' ·  ·  · 颜子有不善是习气未尽化也,唯未尝 不知是其真功,是以未尝复行,《易》日:“复以自知”知者此心贞明之 本体原不受蔽也。故常知则习气不行。  

关于第二点,王塘南说:

 习气不唯难克,习气亦且难知。所谓习气者,亦无声臭,但根株未 拔,则当其未萌时,无可踪迹,及触境而露,则突然忽然,不可朴灭矣。 此非透体精一之功,时时戒慎恐惧,彻底入微,直到山穷水尽之处,习气 终未有廓清之期也。

 对于戒慎恐惧之功,邹守益做了进一步的分疏:  

戒慎恐惧之功,命名虽同,而血脉各异。戒惧于事,识事而不识念; 戒惧于念,识念而不识本体。本体戒惧,不睹不闻,常规常矩,常虚常 灵,则冲漠无朕,未应非先,万象森然,已应非后,念虑事为,一以贯 之,是为全生全归。

 塘南还把习气联系到“情欲意见之私”进行阐述: 

 消融习气即透彻本体之工夫 ·  ·  ·  ·  ·  · 情欲意见之私,皆习气潜注之所 为 ·  ·  ·  ·  ·  · 吾辈元一刻无习气,但以觉性为主,时时照察之,则习气之面目亦 无一刻不自见得。既能时时刻刻见得习气,则必不为习气所夺。盖凡可睹 闻者皆习气也,情欲意见又习气之粗者也。此在切己深体,久乃信之。

王阳明则讲从根源上拔除各种习心染着说:

 虽未稍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 谓之有, ·  ·  ·  ·  ·  · 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根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 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时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 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  

367  

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还从心体层面提出克除要义:  

昔镜未开(指未悟见心体),可得藏垢;今既明矣,一尘之落,自难 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 

 3,扩充心之知、体于自身形气,融汇“两个知行” 

这是心之知与心之体合一后,所行之功。  “两个知行”这一语汇,是罗近溪证悟之“独见”。他开导其弟子时说: 

 罗子曰:“盖子之心中,元有两个知,有两个行。”曰:“如何见得 有两个?”

罗子曰:“自才说:发狠去觉照,发狠去探求,此个知行却属 人;才说:有时忘记,却忽然想起,有时歇手,却惕然警醒,此个知行却 是属天。”

曰:“如此指破,果然以前知行是落人力一边。但除此却堆用 工了。”

罗子曰:“圣学原是难事,若汝用不去,便须回头共人商量。可 贪其容易便任你蛮做也耶?然此弊却通天下、贯古今,亦不止汝一人也。 今当为细说一番,只是天机太漏泄耳。夫圣学筆自虞廷,其初便说‘道心 惟微’,微则傘见,所以要精,精始不杂,方才能一,一则无所不统,亦 又何所不知、何所不行耶?其知其行亦何所不久且常耶?但万善中涵,泯 然若寂,

《中庸》形客之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孟子形容之以‘不 虑而知,不学而能’。盖自孩提以至老死,生生化化,浑全是个乾体。只 因此体原极微秒,非如耳目闻见的有迹有形、思虑想象的可持可据,所以 今古学人不容不舍此而移彼也。”  

曰:“今承指示,亦颇明白,但欲承当,又觉甚堆。” 

罗子日:“若是不难,他便不说‘道心惟微’矣。如汝实实要入此 门,则先须办个必为圣人之志,志意坚定方好去寻真师友。遇着真师友, 方才有真口诀。真师口袂却与如今书本讲说的半句不容妄说,塞住路径, 半步不得前移。困心衡虑,忘日忘年,自然有憬然悟、默然惺。虽是得的 艰苦,却是住得安乐也。此后固说知不及仁守,虽得必失。

但程子更说  368   ‘既得而乐,不患不能守’,予今也信得只要得处真,其后次第果尽在由 得自家也。” 

 徐为之解曰:“汝辈只晓得说知,而不晓得知有两样。故童子日用 捧茶是一个知,此则不虑而知,其知属之天也。觉得是知能捧茶又是一个 知,此则以虑而知,而其知属之人也。天之知只是顺而出之,所谓顺则成 人成物也。人之知却是返而求之,所谓逆则成圣成神也。故曰:以先知觉 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人能以觉悟之窍而妙合不虑之良,使浑然为一而纯 然无间,方是睿以通微,又曰神明不测也。”

罗氏对两个知行讲述的比较清楚,罗氏也说是“天机太漏泄耳”。引文 中的“天”,罗氏称为“先天”;文中的“人”,称作“后天”。对罗氏之意 可作这样理解:人的自然知行属先天,有意识的知行属后天,先天是“不虑而 知”的知行,后天是思虑而知的知行,罗氏指出,修炼就是要“以觉悟之窍妙 合不虑之良,使混然为一,而纯然无闻,方是睿以通徽,又日神明不测也”。

此论堪称精到,对常人修炼与悟后修炼都有意义。对此妙论分疏如下

常人的 生命运动,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是人体各部非常协调地整体性的平衡活动,一 旦失衡,会即时进行调整以恢复平衡,所有过程都是自然进行而非有意控制 的,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人出生后逐渐学得的,新生儿有如一张白纸,除了 筒单生命的生理反射外,一无所能,也一无所知,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逐 渐学会手拿、足行,以及语言等等,这是一个点滴积累的学知过程,也是婴幼 儿生命活动不断充实的过程。学得的各种机能,成了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这 一学习过程是不知不觉自然进行的。罗氏对人体的这类功能何以称之为先天? 因为新生儿的“无所知、能”虽近乎混沌,但能知觉,能运动却与生俱来, 前人称此为“固有之良”,婴幼儿学得的各种“本领”都是“固有之良”在 实颱中与人形体各个部分的功能相结合所展现的成果。婴幼儿的成长、发育与 该学习——展现过程是相伴而行的,逐渐形成了整体性生命运动模式以支配着 自身的生活,一切都自然而然。对此类生命活动的机制,罗氏称之为“顺而出  

369    之”,这是由“固有之良”通过形体展现出的“知行”,故属先天。当有意识 地学习新技能时,是先学有关的知识,然后予以实践——在生命运动中得以体 现,这是有异于“固有之良”展现的知行。对此知,前人称之为“见闻之知” 由此知而致之“行”,尚未能纳入已有的生命模式中,其行尚是有意识地支 配,罗氏称此为“反而求之”的后天之行。

罗氏指出,若能把后天之知行“妙 合于不虑之良”,就能达到“神明不测”的境界。具体实施则有:

一是从理的 层面融通之,

二是凝神定志的反复实践,从熟练到习惯,逐渐进入自然运作而 达“精义人神”。这是常态修炼一法,一术、一艺的上乘心法。  

罗氏妙论用于圆悟修炼,即“以觉悟之窍而妙合于不虑之良”,“觉悟之 窍”指觉悟之心体而言:

圆悟阶段的“融汇两个知行”的修炼,虽然也是新的 学习事件,其内容不属“见闻之知”,因为该修炼是已悟的心清净体自身的修 炼,以心之体与用“统帅”形体层面知行的修炼,这是把“固有之良”在形体 层面展现的“知行”融贯于心体的修炼,是把已有的生命模式——由“固有之 良”的间接体现心之知,升华为心之知,能直接展现于形气层面,其所修之功 是心体之用,其用则是融汇心体在不同层面的“固有之良”。其修炼不仅是心 的一“体用一源”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如一”的实现过程。对于如何融 会“两个知行”,罗氏却未“漏泄”。  

对此,笔者聊表愚意如下:

第一步,摄觉知归心体。这是将形体呈现 的“知觉”摄人心体与心体之知会归为一的修炼,其修炼方法为“灵觉调息 法”,该法又称“神宫调息法”。此法虽名调息,但没有调息内容,其着眼点 不在呼吸,而在呼吸时鼻腔的感受,具体做法,坐、卧、站姿不限,但要心安 神静,意注鼻端之素窜穴,先体察鼻腔中气流出人所引起的鼻粘膜的感受,待 感觉明晰后,则将该感受摄人心体中(注意:所谓“摄人”并非有什么收摄动 作,只是把鼻腔内的感受随吸气的内吸之势,往心体中轻微一聚即可),当感 受在心体呈现后,则专志体察由气流出入引起的不同感受,初行此法时,往往 不能一下就将感受摄入心体,且感觉多停留在鼻腔下部,这时切勿急于向心体  

370    收摄,那样就会使注意力集中于鼻腔而事与愿违,唯有把注意力轻微而缓慢地 移向鼻根,并兼带有“内视天门”的意向,鼻腔的感受会不知不觉地浮现心体 中,“灵觉调息法”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不甚容易,须静心、细心领悟功法 的精神方可,这可能就是罗氏-再引用“道心唯儆”的缘故吧。

此法与传统功 法中的调息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各种调息法门,虽有注意呼吸动作,气流 的出人等的不同,但其机理都是心的知用趋向于心体之外的各种现象,此法则 是把外在(躯体)的感受摄归心体,是“摄用(知)归体”的修炼(附带说明 一下,鼻腔内的感受与呈现于心体的感受,其景相是不尽相同的,鼻腔中的感 受虽然也虚,但乏明晰感;摄人心体之感则虚而融透)。  

第二步是“依体发用”的修炼,其基本功是把心的“灵知”、“灵能” 发用于自己的形、气(躯売)中,是第一部功的继续,当摄入心体的感受明晰 后,就自然地加强了心体与鼻腔的联系与通贯,到此境地就须改行把心体的虚 灵之性融贯于鼻之形体,这是心之用由内摄转为“外放”。当鼻体能显现“虚 豁、透通”近似于心体之状态时,就开始了第二部功的正式修炼:不断“扩 廓”鼻部虚豁感的范国——到咽,到喉,以后就可随呼吸动作而“扩廓”至呼 吸所及范围,直至周身各部。这是以心的知用直接融入形体的修炼,其中的体 察,有似于内视,但机理却大不相同,与此同时可行心之灵能——“应动”的 修炼,我们知道“映知”(灵知)与“应动”(灵能)是清净心体之用的两个 不同的方面,难以截然分开。一般而言“应动”一定伴有“觉知“(映知), 察知事物也必须有相应的“灵动”,无论是在形体层面还是在心体层面皆然。 

 对于应动的修炼,先从体察形体的随意动作开始,此类动作的心身运作程 序是由心体肇发动作之机,进而形成意念指令,而后引发形体的动作。

在圆悟 阶段还感觉不到“动机”之形成过程,但对念头的呈现及其引发形体动作,则 能有所体认到,细究之,这是一个由意引发气与形的运作过程。对此过程常人 多无所察觉,可用控制论之“黑箱”操作比附之。圆悟之修炼就是体察明了这 一过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在主持这一过程,使这一过程成为可明晰感受到的  371   

有如“白箱”的运作。这一体察运作的修炼,从形体大的动作如手舞足蹈到细 小动作,逐步深人细化,这是心之灵知灵能贯注、充养、运营于形体各部的修 炼,要达到古人称述的“息(指呼吸)有养,瞬(指瞬卧潋细动作)有存,昼 有为,霄有得,动静有考程”,即不分动静、昼夜,心之灵知灵能都能充运于 人体各个部分,而主宰,运用之。再继续修炼,则可达到“表里莹彻”、“身 心如一”的境界,欲臻此境,须是多年艰苦卓绝的修炼!  

至于“依理发意”之修为,主要是依儒家礼教要求,规范自己的威仪, 是心之体用贯彻于成仪、身形的具体表现,有所谓“足容重,手容恭,头容 直,目容瑞,口容止,气容肃,声容静,立容德”等。其与常人所不同者,是 仪容之表现,是心之灵知灵能直接支配下的表征,有“骨弱筋柔”、“安详稳 重”、“肃穆筒淡,圆活无滞”、“自然端庄”等特点。

修此当依“形动柔和 神动微”之口决。  

总之圆悟阶段是心体之知、能在自身“养”、“充”、“运”的修炼,到 第三阶段的彻悟修炼,把心之知、能运、用于外,“发而皆中节”而已。王时 槐说:“节者,心之则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唯养之豫者能之。”对此在 く儒家内圣修持辑要多中有详细记述(能修止此阶段者不多),这里就不费笔 墨了。  3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