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照禅师修心诀》直讲(七)

 智觉居士 2012-11-04

 

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

迷背了这个本性、空寂的灵知,无论你修善修恶,无论你怎么精进苦行,都是在六趣里面(六道里面)轮回,长劫轮回。无论你怎么持戒、怎么念咒、怎么用功,你不明白这个本性,你就是修不出来,你就是达不到这个真实的地方。都在着相、都在分别、都在感觉、都在建立境界、建立功勋、建立阶级次第的地位,觉得自己修得怎么样了,有什么感觉了、什么境界了,都没有找到那个源头。那么,你没有找到源头,就不会成道,就不会圆满。

 

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

“迷”,迷背了这个一心的本体、明体,而到六趣里面流浪的,六趣,就在目前就有六趣,善念恶念、是非、好坏、舒服不舒服等等,一天到晚都在六道里面轮回。那么,往六趣去的就叫就是离开本位,就叫,在本心里面起心动念、起颠倒,这个,动乱。

 

悟法界而复一心者来也静也

悟到法界,这个就是法界,明体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如来藏,就是诸佛的这个圆明之心,十方圆明。那么,你悟到这个法界而回到一心当中,就在当下,时时在当下,那么叫什么?,回来了,回家了,回到自性的家。就没有动了,就叫静,清净的。这个静是安静的静,没有动的。

 

虽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则一也

虽然在众生分上,迷和悟有差别,但在这个本源上,他还是一个,还没有区别,只是你在本源上离开本源了,产生了,你现在明白了,回到本源来了,不动了,安住下来了,就是这一点差别。

 

所以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什么叫法,就是众生的心。你看,所有的文字,所有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众生的心里面产生的、创造出来的,没有心就没有世界

 

而此空寂之心

但是这个空寂的这个心灵、这个明体,

 

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

在圣人他没有增加一点,在凡夫也没有减少一点。

 

故云,在圣智而不耀

虽说在圣人大智光明,但是他在本性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光耀,还是一样的。

 

隐凡心而不昧

虽然隐在凡心里面,但是也没有蒙昧,就是这个摩尼宝珠,虽然堕在这个污泥当中,他的宝珠的体还是光明,虽然洗干净了出来,他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另外增加什么光明。所以你要悟到修行没有什么修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无论你怎么精进打坐和不打坐,在本性来讲没有差别。无论你是行善还是造恶,在本性来讲没有差别。但是证悟到本性的人,他的体性上是光明的。他既没有善也没有恶,既没有好也没有坏,他的心体是平等清净的,他是显现作用。众生需要什么,他这里面有德用、功德作用,众生需要什么,他就拿什么来用、显现什么来用。就像摩尼宝珠他里面有五宝、七宝,你需要什么宝,他就显示什么宝给你,你就可以用。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所谓大智慧就是报身,大慈悲就是应化,应化众生、利禄一切,是体性上具备,他是不能用善恶来讲的、不能用迷悟来讲、不能用好坏来讲他,无法讲他的。

 

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

那么,既然对圣人来讲没有增加什么,对凡夫来讲也没有少什么。那么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他这是一句总结。既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本性,凡圣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佛祖和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佛祖他成道了,而人流浪生死呢?他说,之所以佛祖和人有区别的是什么?能自护心念耳,能够自己护持自己的心念,不流浪生死、不动妄想,能够保护这个灵知的本性、空寂之性、明体,他能守的很好。你越是守的好,你成道时间就越早。你要经常被他破坏、怀疑、或流浪、离开了、覆盖了,那你成道的时间就晚。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成道的时间早晚很难说。如果你一直能够保持得住,一天到晚都在明体当中,那你可能三年、五年就成就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几十年还不行,因为他经常跑出去了、经常颠倒了、经常迷失了,那么就很难说了。所以说,这个就是唯一的区别,本性没有区别。你能不能相信他、肯定、承当,而且还要保护的好。你这个明珠保护不好,丢掉了怎么办呢?要去找回来。有的人几十年找不回来,有的人这一辈子过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这都有可能。所以说

 

汝若信得及

如果你能够相信的及,信得下来

 

疑情顿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有疑情的话,即使你有宝贝,你可能不把他当成宝贝,可能把他当成石头:没有用了,扔掉算了。把那石头当作宝贝:哎,这个是好的,我要要他。结果你就得不到真实的道了。所以说,如果能够信得及疑情顿息。

 

“出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

出大丈夫的志气、发大心:我就是佛。我就是佛这样一句话就是大丈夫的志气,我和佛没有区别,我不是凡夫,我具有佛的一切功德,在哪里?就在当下、本性当中,只是没有开发。发真正见解,知道这个空、空性、明朗,这个不二的当体灵知不昧,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性,经常体会到了,哪怕一次体会到了,然后知道他是真的,然后回来,经常的回来。跑出去了又回来,通过睡觉、通过打坐、通过一种声音、通过一种显现、通过佛祖的开示让他回来,经常的回来,安住不动。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自己到了、明白了,而且自己也肯定了,到了这个地位,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这个是解悟,就是你明白了,真正明白就是解悟,而且这个悟就是智慧,真正明白到这里了。但是还没有证悟,一般的人体会到这里,还没有证悟。

 

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

所以说,这里面没有阶级次第,叫顿悟。顿悟须是佛,多生习气深。顿悟就是佛了,知道自己这一念就是佛,但是多生习气还深,所以叫顿。

 

如云于信因中

信我们的因地当中

 

契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知道我们的这个本性和诸佛的果的果实的功德分毫没有差别,这叫信,,你的信就建立起来了,这是真信。

 

问既悟此理更无阶级。何假后修渐熏渐成耶

那么既然悟了这个道理,也没有阶级,为什么后面还有渐熏渐成的这个过程呢?。

 

答悟后渐修之义前已具说

前面讲了。

 

而复疑情未释。不妨重说

如果还有疑惑的话,不妨重说。

 

汝须净心谛听谛听。凡夫无始旷大劫来

时间很长了。

 

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

生生死死当中。

 

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

种子和习气。

 

“久与成性

时间太久了,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除断

旧习还没有断除,还在。

 

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

那要看人,有的人他见道以后,明白悟到以后,他就证到了明体觉性的明朗,他这里面无论逆境、顺境,是喜欢、是是非、什么境界来,他都不会动,这样的人叫证到了。如果明白是明白了,事情来了,还要动,是非、顺逆、好坏事来了,还是要寂然而动,动得很利害,那还不行。你只有一种理悟、解悟,还没有证到。证到的话,就安住不会动,一动马上就回来的,一点点动就回来,这是证悟了,是不一样。所以说

 

客尘烦恼与前无异

和以前一样,一模一样,客尘烦恼、生生灭灭的心、妄想颠倒和以前一样,这种人我们判他为解悟。那么,你现在明白当下,而且妄想也知道不可得,境界来了也不会怎么动,这个明白的当下能够起照起用,叫明悟。如果你时时刻刻在这个当下,妄想根本就不可得,境界都是他显现的,无来无去,无生无灭,那么就是证悟到了,这个个人的程度不同。如果你的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还一样。

 

若不以般若中功着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所以还要用般若的觉照、还要用功来化解这些客尘烦恼,化解自己的习气,到大休大歇之地才行。

 

如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就是水,风停了,波还在涌,理上已经明白了、悟了,但是念头还在,妄念还在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