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中山古国 传奇的太子塔林

 司敬雪书院 2020-03-28
唐太子墓塔唐太子墓塔
中山国陵园内的哀后墓中山国陵园内的哀后墓

上三汲乡:

黄壁庄水库的北侧,紧挨着灵寿的这一片区域,就是平山的上三汲乡。上三汲乡,人口不过两万余人,但在这里,却有着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为中山故国都城遗址,一处为万寿寺塔林。尤其是古老的中山国,更是一下子就将这块土地的历史拉到了战国时期。

千乘古国 神秘中山

在河北省博物馆的北门口,蹲守着一对造型奇异的“神兽”。这对“神兽“,形象很是夸张,像狮子却肋生双翼,头部高昂,怒目圆睁,像在张口咆哮,而且它的四肢遒劲有力,利爪外撇,样子也极为凶悍。这对神兽原名为“错金银双翼神兽”,是根据战国中山王墓的出土文物放大制成的。而中山王墓的所在地,就是平山上三汲。

上三汲乡距离省城其实并不远,从西柏坡高速到平山县城,然后向西至钢厂路北行,跨越滹沱河,然后向东,就是上三汲乡的区域了。上三汲乡,许多人都称之为三汲。中山故国的都城灵寿,就位于此。

尽管名字一样,但当时作为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却与如今的灵寿县城相距10公里。

中山一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据史料记载,中山国原称鲜虞,后称中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因城中有山而得名。在当时诸侯争霸,群雄迭起的局面下,中山国不仅能够长期驰骋于大国之间,并且成为仅次于燕、赵、齐、楚、魏、韩、秦等七雄的千乘之国,是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被称作“腹心”之地。

中山国疆域不大,面积虽只有五百里,却能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个曾经如此辉煌的国家却突然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历史文献对它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其历史显得扑朔迷离,因而中山国曾一直被称为“神秘王国”。

直到两千多年后,当后人无意中从平山县上三汲乡一带地下挖出一块写有神秘文字的石头时,中山国的神秘面纱才被撩开。

守丘刻石 锁定王陵

今冬的数场雪,将上三汲乡的田野覆上了一层白纱。而在1974年,也是这样的一个冬天,当地农民在农闲时节的大规模平整农田活动时,揭开了中山国的秘密。

在平整农田活动中,农民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这引起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关注与不安。考古人员迅速赶到了现场,发现被农民刨开的封土下面,到处埋着战国时期的瓦,经过辨认,这些都是宫殿建筑所用的大瓦。只有王一级的人物才能享用这种瓦所盖的建筑。

古墓遭到破坏,让人深感痛心,但也给了考古人员一个尽早打开墓葬的机会。期间,当地一位农民向当时的考古队队长陈应祺讲起了一件往事:在1935年,前七汲村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夏天下大雨把自己家的地头冲垮了,他就在另一块没有种庄稼的地里起土填埂挡水,结果挖出一块大河光石。最重要的是,那块石头上刻有文字,可谁也不认得那是什么字。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兴趣,他们随即来到刘西梅家,看到了这块石头。石头长0.9米、宽0.5米、厚0.4米,在其一面共刻有两行19个古文字。这块被百姓当做石凳的石头,经国家古文字专家研究认定是中山国的“守丘刻石”。

经过辨认,石头上面的这行字是这样的:“监罟囿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这些古文字是战国时代的公乘得和旧将曼两人,要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给国王看守园囿、给他捕鱼,现在又给他看守陵墓。”2000多年前,两个守墓人留下的这段话语,证明了这座古墓比较集中的区域,是战国时代一个王家陵园的所在地。它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平山三汲一带的大墓为中山国王陵,并为中山灵寿故城遗址的发现提供了可靠的线索。这些都被后来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这块“守丘刻石”是河北省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全国继石鼓文之后最早的石刻文字。同时它还为研究中山国的城池建筑、园囿设置、官职设置以及文化发展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中山三器 震惊世人

  从上三汲乡政府出来向西,穿过朔黄铁路,在中七汲村的村西,就坐落着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在中山古国博物馆工作人员赵彦龙的带领下,我们踏着积雪来到了这里。进入陵区,左侧封土高大的土丘,是尚未发掘的哀后墓。在右侧玻璃罩之下的建筑,就是第五代中山国王王 的墓。

  如今的王墓,已经成为了一个土坑。只是坑边一层层的夯土,证实着这处墓葬的不寻常。据赵彦龙介绍说,这座墓在发掘之前,地面上的封土高达15米,地下深8米。在考古人员将封土和填土清理掉后,巨大的墓室呈现出来。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分椁室、东库、西库、东北库四部分,并有南北双向墓道。墓室南面有一个平台,这里有两座车马坑、一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墓室的东北和西北部还有6位陪葬者的坟墓。

  资料显示,1975年至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这里和另一座中山国第四代国王墓进行了发掘,从而打开了一个在地下封闭了2000多年的巨大艺术宝库。中山王墓中共出土奇珍异宝19000多件,其中反映中山国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铭铁足铜鼎”、“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等,这三件文物被考古界称为“中山三器”,在三件重器上,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刻铭铁足铜鼎”又称王鼎,系王即位十四年时(公元前314年或公元前313年)采用分铸工艺制作而成。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盖钮与腹足部之间刻铭文77行469字,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从这座铜鼎以及“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的铭文中,可以大致推出王 及其前后的中山国诸公的在位年代。

  “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这两座墓还出土了许多铜错金银器,其造型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图纹之精美,充分显示了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工艺。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的“错金银双翼神兽”就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品。

  在其他出土文物中,“错金银虎噬鹿铜器座”,原是一件曲尺形屏风的底座,其造型形象生动,以动为特色。一斑斓猛虎,三足着地,一爪腾起,弓身挺尾,双目圆睁,正在吞食一只花斑小鹿。小鹿垂首蹬腿,拼命挣扎,似从微张的口中发出凄切悲鸣之声,一个弱肉强食的场景活灵活现。除此外,还有“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等等,都反映了中山国手工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这些出土文物一共创造了3项世界之最、4项中国之最。中山国文物曾在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并引起轰动。2009年,河北文化形象名牌揭晓,“中山王铁足大铜鼎”、“虎噬鹿屏风底座”、“四龙四凤铜方案”被列入河北十大文物精品。

  中山故城 尚有遗存

  在挖掘中山王墓的同时,考古学家还通过在周边村落的考察,发现了众多的古城墙遗址、手工作坊遗址。最终考证这里就是中山国的故城——灵寿城。

  中山古城遗址,都城区涉及访驾庄、北白岸、上三汲、后街、大康街、河渠、蒲北、郎家村、赵家岸、坡底、张家庙、康家、穆家庄,共13个村,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

  中山国都城遗址共分为都城区、东堡城区(位于灵寿县境内)和城西王陵区三个区域。中山国都城四周有中山国护城河环绕,现在访驾庄村西北的小水库就是当年护城河的一部分。位于中山都城西边的中山王 墓和哀后墓周围区域,是中山国城西王陵区。

  考古发现,中山故城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低,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从夯土城基看,西城墙最宽处35米,隔墙最窄处25米。城址分东、西城,中间有一道南北向隔墙。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

  中山国都城主城区分为东城和西城。位于现今访驾庄村的中山国都城城垛(俗名簸萁掌),就是东城和西城的分界线,自簸箕掌往南至现今康家以东为东城区,以西为西城区。簸萁掌地处都城西城北墙西端,海拔202米,城外突出约长150米、宽70米;它建于一个自然的石质小丘上,小丘北部较陡,有人工劈削痕迹,高出城外地面20多米。此处恰为东林山和牛山之山口,城垛西侧为此城垣门阙,是战国中山国都城唯一的陆地通道,主要用于此处门阙保护,驻兵防卫。

  东城又大致分为北部宫殿区和手工业区。在城区内,有一座名为“小黄山”的山包,这座小山位于宫殿区的西侧,恰好印证了中山国都城中有山故曰“中山”的得名原因;中部和南部为手工业区:包括铸铜铁器遗址、制陶器遗址、制骨器玉器石器作坊遗址、中山古道路、城内活动区和市肆活动中心等。

  “张家庙台”夯土建筑遗址,位于该村东南700米处,南傍滹沱河,三面环水,为战国中山国东城南垣,三层高台地,东西长64米,南北宽32米,通高12米,夯层厚12厘米,是战国中山都城重要夯土建筑遗迹,据考证可能是当时用于瞭望或河防。

  唐太子塔 颇具传奇

  在这里有许多的村庄名为“汲”,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的乡政府工作人员谷红肖说,这都与一个唐代的太子有关。

  在上三汲乡的东林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叫万寿寺。在万寿禅寺内有四块字迹已经模糊的古碑,分别于元、明、清所立。明万历年间“真定府平山县林山万寿寺重修碑记”记述:林山寺是唐时(据查为五代时期后唐)天寿太子“潜稽兰若也(秘密停留的寺院),法号圆泽”。当时万寿禅寺碧瓦朱甍,重楼叠阁,巍峨壮观,钟磬之声不绝,香客游人不断。阿部仲麻吕等海内外高僧还曾到这座禅寺学习交流佛教文化。

  在万寿寺旁,有一座万寿寺塔林,又名唐太子墓塔林,现存12座灵塔,是万寿禅寺的历代高僧灵塔,占地3500平方米。后唐太子墓塔高6米,周长5米,双层、双檐,为三彩斗塔,平面呈六角形。墓塔为单层单檐,仿木结构塔有柱、额、门、窗,刻有铭文,属元、明建筑。其他万寿寺塔林的形制体现了各时期建筑的特点,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砖雕艺术史和佛教兴衰史提供了相当珍贵的资料。

  据万寿寺碑文记述:圆泽法师修成正果,安灵时,“僧众十万,灵棚连云,七汲供水,斋米如云……”“汲水”即打水。当时来的僧人和居士多得不计其数,造成村里的水位下降,打水时要三条扁担或绳索接起来“三层汲水”,甚至“七层汲水”。当时三层汲水的地方就被叫做三汲村,后分为上三汲村和下三汲村,上三汲乡也因此而得名。当时七层汲水的地方,被叫做“七汲村”,后分为北中南三个七汲。

  也正是因为唐太子曾在此出家,因此这一带也有诸如访驾庄等许多与其有关的地名,而各种美丽的传说也一直在民间流传。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中山古城遗址,平山当地文物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并在2012年4月得到了批复。根据规划,平山准备在三汲建设包括战国中山王陵遗址公园、战国中山古城遗址博物馆、桓公陵遗址公园、战国中山国都城遗址公园、战国中山国东堡城遗址公园、小黄山生态恢复工程、张家庙台夯土建筑遗址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及游客服务中心、中山国历史文化园、中山古城护城河清理加固工程、中山大桥等12个子项目。项目还将把万寿寺塔林与中山古城遗址结合起来,建设大型、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这块土地上看到一个规模宏大的“中山文化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