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世纪黑暗,指的是什么

 倦鸟依林 2020-03-29

小炒注:汤因比说过:对连续挑战的一系列成功的应战,是一种文明成长现象。

9世纪至12世纪,西欧发生农业革命,为西欧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击败马扎尔人、融合维京人后,各国君主开始构建稳定的君主制国家。基督教的改革和扩张拯救了欧洲人的精神文明。这一时期称之为西欧的农业文明阶段。

这一阶段阻止了西欧文明的倒退,但难以实现突破,勉强维持着西欧文明的存续。

一、农业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中世纪早期社会几乎全是农村和农业,农业的发展决定了一切。

罗马帝国崩溃后,意大利一片混乱,西班牙被穆斯林占领,西欧文明中心跨过阿尔卑斯山,北移至北大西洋地区。英格兰、法兰西、日耳曼是一片巨大、湿润、富饶的冲积平原,罗马人从未深耕这片土地,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这片冲积平原的耕种才真正开始。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8世纪起,西欧的气候上升了1度,而且相对干燥,干燥的气候对偏湿的北欧极为重要。


这场全方位的农业革命,农民收成增长3倍多,家里也有了余粮。这就自然引起了人口增长,1000年到1200年,英格兰从200万增加至400万,法兰西从600万增加至1100万,日耳曼从400万增加至900万。

当然,我们也不宜夸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只是相对提高了,绝对水平上还是比较差,饥饿率、婴儿死亡率骇人听闻,预期寿命35岁,低得可怕。亩产量也只有同时期中国的1/3。

二、封建无政府的社会基础

在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家庭内部以儒家伦理维系,国是家的同构放大,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西欧中世纪,以庄园为基本组织单位,庄园内部以庄园制度维系,庄园领主效忠上级,上级给予土地保护和军事保护,以附庸的形式建立起封建国家。

与中国内部各级成员紧密依存不同,西欧封建国家的每一级领主都有自治能力,国家是一个松懈的组织。

2、庄园经济

庄园制度是中世纪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类似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家庭,自给自足。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种:领主保留的自营地,占比1/3到1/2,农民为领主无偿耕种,收入全部归领主;农奴耕种的份地,领主不能随意收回,必须承担劳役,缴纳捐税。庄园周围的荒地、林地等共用地,佃户都可以使用,但是也得收租费。

佃户分两种:自由农和农奴。庄园生产者主要是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需要无偿耕种自营地,终生不能离开庄园。自由农只需向领主缴纳固定租金,可以留在庄园,也可以离开,是中世纪晚期商人的重要来源。

领主还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支配着佃户的人身和财产。领主还有垄断权,庄园内的生产设施,必须是付费使用。这是庄园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世族最大的不同。佃农与世族是经济依附,而佃农与庄园是经济、政治、人身的全面依附,因此,在中世纪,西欧农民只知领主,不知国家。

庄园经济类似于中国南北朝的世族经济,世家大族掌握资源,中央与平民之间隔着一条鸿沟,造成皇权虚弱,社会板结,国家动乱。

三、不稳定的君主制国家

随着维京人和马扎尔人攻击逐渐平息,社会安定下来,人口稳定增长。国家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兰西、英格兰和日耳曼国王们从扩大王室领地、加强官僚机构和与教会合作三方面入手,压制诸侯,试图构造稳定的君主制国家。

法兰西的君主可以一直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有教会的坚强后盾。法兰克王国在5世纪末就皈依了基督教,与诸侯相反,教会总是希望有个强大而统一的君主政体,与其应付多个诸侯,远不如应付一个君主来得方便。在教会看来,推翻神圣的法兰西国王是违背上帝旨意的。可见,信仰与专制君王有着天然的好感。

到腓力奥古斯都(1180-1223年)继位后,施展手腕扩大控制领地范围,到1205年,诺曼底、曼恩、安茹和图雷纳都在国王控制之下。1214年,英格兰联合日耳曼进攻巴黎,奥古斯都在法国北部的布汶战役中击溃了奥托,稳定了势力范围。

2、英格兰,控制司法权

106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去世,膝下无嗣,诺曼底公爵威廉是爱德华的外甥,认为自己是英格兰国王的合法继承人,并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对手哈罗德,征服了英格兰,此举改变了英格兰的历史,是英法百年战争的源头。

威廉对卡佩王朝的君主制度的缺陷了如指掌,他希望自己统治的英格兰是一个强盛的中央集权政体。首先,他加强中央财政,扩大皇室领地,远远超过单个诸侯们,并编制《末日审判书》,详细记载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方便征收赋税;其次,掌握选派地方官的权力,从而控制地方的司法和行政;最后,建立专门为国王服务的骑士制度,也就是中央养兵,中央就有了令人生畏的军事实力。

英格兰是威廉武力征服的,因此,在同时代的君主政体国家中,英格兰的政府要有效得多。自古以来,武力开国,才是得国最正的方式。



日耳曼人固守“诸子分封”的传统,显示了这群人政治上确实比较滞后,远不如中国的“长子继承”来得稳定,这直接造成了欧洲封建体系的八百诸侯。

3、日耳曼,瞄准意大利

东法兰克国家的大部分地区从未隶属过罗马帝国和墨洛温王朝,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这些地方才被征服。因此,诸侯的分裂倾向更明显。

马扎尔人入侵后,只有依靠统一的领导,公爵们联合起来,才能制止马扎尔人。他们选举了最强大的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来当国王(919-936年)。

亨利的儿子,奥托大帝(936-973年)登上历史舞台。955年,在莱西菲尔德战役中重创马扎尔人,成就奥托威名。马扎尔人撤退至匈牙利,在那里建立了匈牙利王国。

奥托不甘心只是名义上的国王,他要成为事实上的国王。其牢固权力的唯一基础是萨克森领地,日耳曼本土的势力盘根错节,很难打破,奥托大帝将眼光转移到混乱的意大利。


封建制对君主专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西欧三国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王的性情与手腕,却无法使之制度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导致西欧 不断陷入内战,安定是一时的,动乱是常态。

遗憾的是,未完全开化的西欧人始终没有去寻找如中国科举制这样的化解封土世袭制的办法,陷入实力崇拜的旋涡,底层平民苦不堪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安定,阶级流动性成为政权稳定性的核心问题,而西欧人首先想到的渠道是对外征服,这便是十字军东征。

四、教会改革与扩张

“ 在人类社会中,当精神工具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比物质工具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对人类灵魂的控制,是最宝贵的战利品。”

                                                                                 ——汤因比《历史研究》

在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时期,全欧洲蒙受了维京人、马扎尔人、阿拉伯人的入侵骚扰,为了生存,教会必须与世俗权力建立合作关系,只有权力才能提供保护。因此,教士常常成为贵族领主的附庸,物质与精神上同步世俗化,教会的标准出现了普遍性衰退,教会十分腐败与混乱。

1、教会对抗世俗

为了防止教会的精神堕落,维护宗教的纯洁性,10世纪初,一批教士开始了修道院改革,在法国建立了克吕尼修道院。所有给修道院的馈赠是无条件的和自愿的,脱离以封建劳役为交换的土地,克吕尼仅以做弥撒和祈祷回馈施主。脱离世俗,回归精神领域,修道院保持了很高的教规水准,逐渐遍布全西欧,达到数百家。但随着封建领主的捐赠越来越多,克吕尼修道院积累的财富又一次引发了宗教生活的堕落。

12世纪,圣伯尔纳掀起西多会发展的浪潮,对抗克吕尼修道院的腐化,西多会拒绝一切经济来源,选择在无人的荒山野岭建立修道院,自己进行垦荒劳作,保持严格的戒律。而且,西多会首次向广大未受教育的农民开放。西多会发展迅速,到12世纪末,数量达到500家。随着积累土地的越来越多,西多会最后与克吕尼修道院一样腐化堕落了,被称为“欧洲的新犹太人”。

两次修道院改革,对西欧文明的发展,再怎么评价也不为过,没有这些,西欧将是一片乌烟瘴气。

信仰的世俗化,可以参照中东的伊斯兰教,深陷世俗泥潭不可自拔,国家动乱纷争,平民苦不堪言。

2、教会对抗王权

在维护宗教独立上,帝国与教廷之间的主教任命权之争至为关键。国王授予主教财产和权力,条件是自己任命主教,这一俗人授职权的惯例,受到了教会改革家的挑战。

改革最狂热的就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年),他不仅要求彻底粉碎皇帝对教会任命的控制,还要更进一步使皇帝的世俗权威屈服于教皇的精神权威,主要与日耳曼的亨利四世(1056-1105年)对抗。


这是西欧与中东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截然不同之处。

3、基督教的扩张

10世纪和11世纪,基督教最主要的发展是,基督教传播到异族。基督教向南的发展受阻,将目光瞄向了北欧和东欧。

900年,英格兰和诺曼底的维京人接受基督教。10世纪后半期到11世纪前半期,在英国和法国传教士的帮助下,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到1000年,在日耳曼帝国的渗透下,波西米亚、波兰和匈牙利接受了基督教。

867年,发生了佛提乌分裂,拜占庭的东部主教们开除了教皇的教籍,从此双方争执不断,1054年,双方正式分裂成希腊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地盘,结果,克罗地亚接受天主教,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俄罗斯接受东正教。


1、拜占庭陨落

拜占庭帝国矗立在西欧与中东之间,担任着抵抗穆斯林的屏障。

894-913年,保加利亚语拜占庭爆发多次冲突,以保加利亚攻入首都结束。966年,拜占庭反攻,征服保加利亚东部;1014年,皇帝巴西尔二世完全征服保加利亚,皇帝也因此获得了“保加利亚人屠夫巴西尔”的绰号。巴西尔二世还完成了对亚美尼亚的征服。拜占庭达到权力的巅峰。




3、西班牙之争

自711年瓜达莱特战役后,西班牙一直在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萨拉丁因抗击十字军而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萨拉丁是库尔德人,现在闹独立的库尔德人一直自称萨拉丁后裔 。


15世纪的开辟新航线,可以看做是海上十字军东征 。都是为了财富掠夺,给当地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没有一丁点基督教的仁慈博爱,只有西欧人的贪婪与残忍。所谓带来的经济文化进步,不过是遮羞布而已,本质依然是打劫。

国内社会阶层板结,犹如一潭死水,对外征服失败,导致阶级流动性问题无法解决,最终西欧人摸索到了商业发展的办法。

小结

9-12世纪的西欧复苏,是一次农业文明的发展,封建制度与庄园经济是西欧文明的基石,王权与教廷的政教分离避免了精神的堕落。但农业发展先天不足,世袭封建领主又造成中央与平民的巨大隔阂,税收的艰难和王权的不足导致难以塑造出稳定的制度化国家,造成国家上层动荡、社会下层板结,西欧国家难以有较大的突破。

农业文明在西欧的水土不服,给了商业发展的空间。发展商业,即是一种主动,也是一种被动。

THE END
当商业发展能同时满足国王、大领主和农民的利益时,一种西欧式的商业文明应运而生。通过商业发展来解决阶级流动性问题,是西欧未来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