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的教师职业状态: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高尚的追求

 扬眉剑客 2020-03-29

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理想的教师职业状态: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高尚的追求

多年前,谈到理想的教师职业状态,我赞同“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高尚的追求”,这些想法,也的确是我的主张。社会给教师的待遇过低,不利于教育正常发展。我至今仍然认为,“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收入是社会教育文明的基本保障,为此政府应不惜以“千金市马骨”式的策略向社会表现决心。教育要培育“人的素养”,要展现精神层面的价值,“朴素的生活”能引导教师崇尚人的精神,关注自我精神成长,与世风保持一定距离,不被物质化。可是,我逐渐感到对“高尚的追求”难以做出令自己信服的阐释。——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趣味,我是在为个人的愉快而工作,我的所作所为,全是为“自己的”,很难以“高尚”涵盖;我不过是沉迷于“有趣的工作”,乐以忘忧。现在,我认为,“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有趣的工作”,也许是比较好的职业状态。

在小学和中学,常常能看到一些谨守规则的教师,他们的职业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不管社会如何误解、如何传言,这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永远一丝不苟,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精神。我的前辈教师,有些虽至今生活清贫,但内心安宁。十年前,学校委托我去慰问一位退休教师,80多岁的老教师,家中房屋仍是未装修过的“原版”,还保持着1983年住房分配时的状态。坐下交谈,老人打听的全是学校的教学情况,一句个人请求也没有。记得当年和她同事时,晚上没有她的值班任务,年近六旬的她总是习惯性地在学校绕一圈,看看学生,才回宿舍。

和老师们交流,有时我会问起他们从业之初的感受。有些老师坦率地告诉我,本来不想当教师的,可阴差阳错,被录取到师范了,后来习惯了,觉得自己适合当老师;有老师说,当年一盆火似的读了师范,后来逐渐失望,但并不后悔;也有老师说,喜欢孩子,喜欢童年,当年只是觉得和学生在一起比较有趣。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还清楚地记得职业认识的起点。有位老师当年被“选到市府”搞行政,嫌开会应酬太累,“逃回学校”教书,虽辛辛苦苦,但甘之如饴;也有人发牢骚,说早知道教育会弄成这样,当初不如做点儿别的行当,但随即便解释,“如果从政,说不定也堕落了”,很有趣。

职业认识的起点高,很有益,至于保持工作激情,保持职业态度,则需要修炼。当年一些同事,在学校工作了三五年、七八年,就辞职了,有的是因为对职业困难估计不足,以为教学很轻松,一旦不顺,则避难就易;有的是因为性格不适合,比较孤僻或比较急躁,和学生相处有障碍;有的则是因为体会不到职业趣味,禁不住外部诱惑。20世纪90年代,为数不少的教师“下海”从商,有些大城市,教师流失量达到惊人的程度。教师弃教经商,原因不一,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下海,有的本是“生意精”,在学校施展不开,有的则是觉得当教师“没意思”。我记得,当初他们都很果断。他们以后的境遇,无论发达或是沦落,一度成为老师们的闲聊话题,但渐渐被忘却了,毕竟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弃教经商的老师,我能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不高,造成一部分人放弃,可以体谅他们的选择。学校要对学生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也要对教师负责,没有必要挽留不适应学校工作的人,也不该逼迫有困难的教师“坚守”。

令人不能忍受的是,一些人身为教师,却缺乏职业自尊,自轻自贱,侮辱教育。有个校长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说:“当年我高考成绩不行,所以只好读师范;我教学不行,所以只能当校长,来领导你们。”那所学校此前没有人敢开这样的玩笑,也没有谁会把这种猥琐之言当作玩笑。这种亵渎教育与教师的言论传开,不但让教师感到耻辱,也让部分学生鄙视学校并轻慢教师。十多年过去了,不管当年的那位校长如何包装自己,老师们仍然不忘他的鄙俗。那些话,是他十多年前说的,何以令人们一直耿耿于怀?是因为他公开侮辱了教师这一职业。老师们说,他不是口误,也不是自嘲,而是永远向往官场,一直在找机会攀附。所以,无论该校长如何作秀,如何吹嘘,当年听过他那两句话的老师,对他所说的一切都不相信,因为他连基本的职业自尊都没有。

虽说职业选择体现个人认知,但也不能不考虑生存因素,毕竟人需要物质生活的基础,更重要的,还要考虑个人的能力与趣味。职业选择应当是双向的。尊重规律,人们在社会中就能各得其所;反之,不但个人不会有从业愉快,还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医生必须和病人相处,如果他性格冷漠、偏执,必定难于治病救人;计算能力差的人从事财会工作,和反应迟钝的人当警察一样,都不可能称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少年儿童,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也很难胜任。不称职就是“不及格”;已经“不及格”了,不是试图提升自己以求“及格”,而是希望行业能“降格”,拉低标准以适应自己,这种反常现象现在随处可见。如果各行各业都“降格”,所形成的社会状态、所体现的风气,有可能被理解为“民族素质”,那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20世纪80年代,不知何故,社会上流行一句“理解万岁”,到处都能听闻这句话。什么事做得不满意,彼此之间有什么矛盾,互道一句“理解万岁”,似乎也就有消解问题的可能。这种“马马虎虎凑合着过”的心态,让职业丧失了品质追求,使人们包容粗制滥造,包容假冒伪劣,包容有章不循、有禁不止,包容违法乱纪,包容得过且过……最终,投机取巧被视为智慧,敬业守恒被当作异端,职业道德下降,社会价值观崩溃。在一个文明的法治时代,不能再用“理解万岁”去遮盖职业品质的不足。

我的很多同事,无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想过放弃。他们认为,工作的艰难是和荣誉“配套”的,你不能只要其一不要其二,对此,你自己清楚就行,不必渴望“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