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天说地——《论度》

 木言禾四毛 2020-03-29
阅读时长约5分钟

度,在人们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基本释义是:计算、测量,古者五度:分、寸、尺、丈、引谓之制。

中国人做事情,历来讲究分寸。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为已甚,适度可止。在古代,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孟子、庄子很早就注意到了掌握事物的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著立过许多学说,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过犹不及”原是孔子《论语·先进》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事情做得过头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道德范畴,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解释之一。按照汉语词典的释义:过,过了;犹,还不如;不及,不到。这就是说:一定的“质”就是含有一定的“量”的,是包含在一定的“量”之中,“过”了一定的“量”,或者“不及”一定的“量”,就不合于一定的“质”。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但毛泽东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一定的质含有一定的量”是对的,不如说“一定的质被包含于一定的量之中”,但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它异质。所以,毛泽东在阅读艾思奇编的《哲学选辑》所作的批语中,对中庸思想的看法有了明确的定义:“中庸思想是反辩证法的,它知道量变质,但畏惧其变”。


 “过犹不及”这句话中“过”与“不及”都不是辩证法。“不及”,意思是达不到一定的度,不能保证事物的质。“过”,则是超过一定的量,使事物的质受到破坏。可见,生活中如果说右是“不及”,“左”是“过”,那么右不好,“左”也不好。一些人认为“左”比右好,这是不对的。“过”看起来好像是前进,是发展,但因为它超过了一定的度,一定的界限,结果就不见得好。现在人们把“过犹不及”当作一句成语,我认为原先的释义已不能完全表达其中的意思,应该赋予一些新的涵义。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理解“过犹不及”这句话,不仅要把它当“不及”来理解,还应该把它当“过了”来理解。

十九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了一篇寓言《杰米扬的汤》。文中说,主人公杰米扬非常热情好客,用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着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逃席而去,从此再也不敢登门。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一位牧师的募捐演讲。起初,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令人感动,于是就掏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钱,准备捐款。可是,十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很久,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因为气愤牧师的演讲浪费了大家太多时间,他竟然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

这些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其一定的数量和界限。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改变。鲜美的鱼汤无疑是款待客人的佳肴,精彩的演讲无疑是激发人们心灵的方法,过量了,过度了,冗长了,岂不就变成了灾难?在世界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界限和“度”。例如,天上的气体有凝结点,在正常气温下,它们轻如空气,如果气温变冷,就会凝结成云彩,如果气温升高,冷暖交汇,就会下雨;每种液体都有其冰点和沸点,每个生物都有其生命的界限,没有那一个物种例外。所有这些界限,都是引起物事质变的“关节点”。在这个“关节点”限定的范围内,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保持一定的质,一切与它有关的事物都会正常存在和发展。这种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的界限,在哲学上,就称之为“度”。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度是摄氏0度到100度,超出了100度,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低于0度,水就会结冰。

哲人们说:真理再往前一步,便成为谬误。翻开我们的历史书,你会发现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而无信”,“物极必反”,等等,说的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凡事皆有度,一切好的事情,过度了,就可能变成坏事。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过分的干净,会变成洁癖;过度的喜,会变为悲。但我们不能害怕事情变坏,就不爱、不喜、不讲卫生。这不符合辩证法。把握好一定的度,掌握好一定的分寸,我想还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我们要想在生活中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是非常困难的。但决不能放任自流,不去把握。能不能把握好,是水平问题,去不去把握,是素质问题。也许,有的事情的度是很难把握的,但我们可以给它事先定个“分寸”,把它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那样一般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过去,我们小时候生活在北方农村,常见一种被称为“叫壶”的东西,它是一个极小的物件,配属在烧水壶上。当水烧开后,蒸汽冒出,它便像小孩吹的哨子,发出尖利的叫声,提醒主人“水开了,快把火关了”。实践中,能减少人们犯错误几率的“叫壶”,就是唯物辩证法。掌握了这个武器,我们就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把握好生活的度,在事情的安排上,注重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在事情的进程中,注意把握“火候”,掌握节奏;在处理事情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时,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能把事情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叫壶”,不使事情“过度”呢?我觉得,生活中应该起码做到:有高度、大度、深度、广度、宽度、厚度、气度、风度、温度、适度、韧度、精度、强度、长度。要想把握好这些“度”,其实并非难事。只要认真对待生活,好好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或者挫折,用一颗喜悦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的日出日落,我相信就一定能够做到:衣不过暖、食不过饱、劳不过累、逸不过安、住不过宽、行不过快、喜不过望、怒不过度、利不过贪、名不过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度”,月是懂得“度”的,它慢慢地缺了,又慢慢地圆了;时间是懂得“度”的,它公平地给予了每个人相同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自然是懂得“度”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有规律地轮回,变换得恰到好处。如果有一天,它们真的丢失了“度”,没了分寸,恐怕就不仅仅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消失了,这个世界也就不复存在。


2020年2月22日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