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留诗《别杨同州后却寄》潘驿桥

 qiangk4kzk8us4 2020-03-30

白居易留诗潘驿桥

文/王凌琴

大荔县城西四十里处,有一个潘驿村(现为南潘驿、北潘驿两个村,隶属下寨镇管辖)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秦朝,为了方便朝廷政令的传达,便修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到了唐朝,这些驿道被再次拓展,并加以完善,驿道上每隔30里就建一座驿站,潘驿就是这条驿道上的驿站之一。

潘驿什么时候建立的?《大荔县地名志》记载,唐贞观年间,此地为驿站,驿丞官姓潘,得名潘驿。我们认识了解潘驿,也是从唐代的典籍中知道的。

《大荔县志》记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日本著名的靖盖僧园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札记》一书中写道:“由同州西行十里渡洛河,再西行10里到安远村王明店,再西行十五里到潘驿店,再西行40里到固市店。”

从园仁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驿道的大致方位,它和今天从同州到固市的线路相差无几。只是方位略略偏南,擦着沙苑边儿经过。园仁的记载中有“安远村王明店”,说明这个驿站的驿丞名叫王明。今天已经找不到安远村了,可是,紧贴沙苑边上,有一村名叫“王店”,这个村东距大荔县城也就二十里路,西距潘驿村也约有十五、六里,乾隆时《大荔县志.贺志》的地图,就标出了王店村、潘驿镇、羌白镇的方位。王店,它有可能就是园仁记载的安远村的王明店。

潘驿还出现在了唐诗中。

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渭南下邽人,“下邽”在唐时属于同州府管辖,位置在潘驿西南二十里。从这个意义上讲,白居易当是同州乡党。他写了一首《别杨同州后却寄》诗云:

潘驿桥南醉中别,下邽村北醒时归。

春风怪我君知否?榆叶扬花扑面飞。

《白居易年谱》记载,大和九年春,白居易“自洛阳西游,过稠桑、寿安、同州,回下邽村小住,三月底返回洛阳,九月,代杨汝士为同州刺史,不赴”。

从以上记载看来,这首诗当写于大和九年(835年)春,诗中的“杨同州”,就是白居易的妻兄杨汝士,他于大和八年至大和九年任同州刺史,大和九年九月即被调离,到长安任户部侍郎,另调白居易任同州刺史,白诗人因疾“不赴”,后由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接了这个差事。

诗人从洛阳一路行来,经过稠桑,寿安、来到同州,拜会妻兄杨汝士。杨汝士有弟兄四人,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杨鲁士。白居易与他们的感情都很好,与杨汝士(杨六)杨虞卿(杨八)尤甚。他们经常诗词唱和,书信往来,白居易写下了不少给他们的诗,这首《别杨同州后却寄》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中写道:杨汝士为白居易饯别,他们都喝了酒,从同州府一路走来,(一定是骑马)这一送就是三四十里,来到潘驿,在潘驿桥边告别。白居易信马走去,二十里外就是下邽县义津乡金粟村,到村头时,他的酒才醒了。“春风怪我君知否,榆叶杨花扑面飞,”春风徐徐,万物争荣,榆叶新绿,杨花濛濛。“春风不解禁扬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诗情是轻快喜乐的。

潘驿桥,现在早没有了。有桥就有水,现在的潘驿村,随着整个沙苑地下水位 的下降,早成了旱地。可是它以前不是这样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还说:“潘驿滩、潘驿滩、潘驿滩里蛤蟆乱叫唤。”那时,这里经常积水,淹没庄稼,然后长出一片片水草,白碱茫茫成了野滩,盐碱滩,蛤蟆水蛇出入其中。一九九一年开始,县水文站经过考察论证,根据这里的情况,通过县上决议,开始在这里挖鱼塘,工期三年,谁知到了九四年,鱼塘还没有全部挖成,地下水位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挖出来的鱼塘全部没有了水,最后,不得不凿井抽水,注入鱼塘,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投入。后来因没有利润,鱼塘停止抽水养鱼,全部种上了庄稼。

由此可知,唐时这里一定是水草丰茂,那么潘驿有水有桥,也就不稀奇了。

到了明朝,这里设立了美阳乡,清代设立潘驿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潘驿小学的灶房门口,有一块石匾,上刻“美阳首镇”四字,左下首有“道光××年”的小字,后来这块匾就消失了。

一座小小的驿站,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雨依然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