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中泰:歙砚浅谈

 砚遇不断龚波 2020-03-30

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产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因此,歙砚又有婺源砚、龙尾砚之称。这三个称谓,一个来自州名,一个来自县名,一个来自山名。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隶属古歙州之辖地。古歙州,位于今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即历史上的新安郡,今天的黄山市。古歙州的辖地有歙县(州治所在地)、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六县。宋代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解放后(公元1949年),婺源划归江西。

古歙州地图

龙尾山,坐落于婺源县的溪头乡。据宋人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而后匠者增益颇多。”龙尾砚的采制业,由此进入了官办行列,这在中国砚坛尚属首例。以后,龙尾石的开采和龙尾砚的制作均由官方组织开展。解放后,婺源县政府在龙尾山成立了专业开采砚石的企业,即婺源县砚石矿。所采出的砚石专供歙县、婺源两地的制砚厂。自上个世纪末,婺源县砚石矿和歙县、婺源的制砚厂均进行了企业改制而不复存在,从此,歙砚制作进入了个体作坊式的生产。在婺源,在歙县,在黄山,均有歙砚的生产制作,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而砚石属于国家矿产资源,仍由地方政府管控,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

龙尾山远眺

自古以来,歙砚以其石质优良,制作精美,而被历代人们所推崇。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物,为天下冠。”北宋欧阳修在《砚谱》中说:“歙石出自龙尾溪……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 当代书画家赞其为:“石冠群山”“砚国明珠”。因此,古今一些歙砚,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博物馆的藏品,进入了艺术品的收藏行列。


歙砚的材质美


龙尾石,从地质学来说属于变质岩。这种变质岩是因火山岩与积成岩在地壳内受高温的作用,改变原来的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新岩。龙尾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已有10亿年左右。龙尾石的岩层属性为片页状板岩,其矿物成分有蠕绿泥石、白云母、石英、金属矿物、微量炭质等。龙尾石的硬度经测试,平均为莫氏4度左右。

这种变质岩一般处在山石的深处,或是一条变质带,或是一个变质块,而非所有的石头都是砚石。如宋人曹继善在《歙砚说》中云:“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在璞也,坑往往在溪涧中,至冬水涸,合三二十人方可兴工,每打发一坑,不三数日必雨,雨即坑垄皆湮塞,较其工力,倍金银坑中取矿者。”可见,龙尾石的开采是何等艰难。

砚坑分布示意图

历代在龙尾山开发的砚坑有:罗纹坑、眉子坑、里山罗纹坑、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叶九坑、溪头坑、济源坑、碧里坑、驴坑、紧足坑、庄基坑等等。当代的砚石开采多在旧砚坑遗址处,采用露天推进法进行,没有砚坑,没有洞穴,人们能见的只有砚坑的遗址和废墟。

龙尾石结构坚紧、纹理缜密、石肤温润、发墨如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感触颇深,他在《孔毅夫龙尾砚铭》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涩不留笔”,指龙尾石中有细微的锋芒,但在使用中又不损伤笔毫;“滑不拒墨”,说的是龙尾石,虽然细润光滑,但在石上研墨时,又感觉到非常的发墨;“瓜肤”“縠理”,指的是龙尾石的石肤如瓜肤般的细嫩,其纹理又如丝绸一样柔美;“金声”“玉德”,指龙尾石扣之有金属般的声音,其内在质地又如美玉那样温润。

当代水蕨坑的最后一次开采

龙尾石,不但石质优良,而且天然纹理也非常丰富美妙。按其特征可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罗纹,纹理如丝绸般的旖旎,给人一种莹洁、素雅之美。眉纹,也称眉子,呈黑色,为条状,如人的眉毛,青莹雅静。金星,色金黄,成点状,分布在青黑色的砚石中,如天空闪烁的星斗,十分耀眼。金晕,呈金黄色,成片成块状,金晕与金星都属一种硫化铁之类的物质,在砚石中自然渗透所形成的形象。鱼子,砚石中有细小的黑点,分布均匀密集,其形式如鱼卵状,卵也称子。还有稀有的银晕、银星、玉带、龙鳞、庙前红、庙前青等等。如此美妙的纹理,令人赞叹,令人遐想,备受人们青睐。


歙砚的人工美


歙砚的制作,属于石雕艺术范畴。而砚是一种实用品,不同于纯欣赏的石雕工艺品和石雕艺术品,因此,砚的制作就必须围绕实用来进行。砚的形式美,体现在砚的造型、砚的实用、砚中的图案和与之相应的雕刻手法之中。

唐 箕形砚

宋 抄手砚

宋 莲叶砚

历史上,歙砚的制作主要由官方在龙尾山组织进行,如宋人黄庭坚在《砚山行》中云:“居民山下百余家,鲍戴吴王相邻里。琢砺磨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这种以官方为主、民间为辅的歙砚的制作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歙砚的制作,一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和文人雅士审美意识的影响,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历代许多歙砚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令人回味。比如,宋代的抄手砚,在体现实用的同时,将人体工学运用其中,给人以舒适、典雅之美;又如莲叶砚,其外形为一张莲叶,砚堂、砚池的形式巧为蝉的现象,一实一虚,无不让人联想起莲叶出污泥而不染和蝉饮清露的生性,所折射出来的是对清廉、清高的赞许和追求;等等。歙砚的造型具有多样性,早在宋代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肯定。如米芾在《砚史》中云:“唐之制,见《文房四谱》,今之制见《歙州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所载的砚的形式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舍人样、都官样、玉堂样、月样、方月样、八角样、马蹄样、宝瓶样、凤字样、古钱样、天池样、莲叶样、琴样、龟样等等。从唐宋到明清,歙砚的制作逐渐成熟,在雕刻手法上主要为浮雕和浅浮雕,长期以来,形成了“清新,隽秀”的传统风格。明代的叶壤,清代的汪复庆,世居龙尾山,均为歙砚雕刻艺人中的佼佼者。

清 仿唐八棱砚

吴笠谷 唐伯虎桃花庵砚

胡中泰 天地一沙鸥

当代,歙砚的制作业可以说是继宋代之后又一繁荣时期。歙砚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喜爱。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砚雕艺术人才,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
学术顾问、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实习编辑  | 曹祎琳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0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4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王会 吴坤
电话:010-68479020 / 010-684692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