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八课 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淡文竹雅 2020-03-31

醉月诗苑


18.1 对仗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对,例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伦对人伦,等等,第二类是邻对,例如以天文对时令,以器物对衣服,等等,第三类是宽对,就是以名词对名词,以动词对动词(甚或对形容词),等等,诗人之所以不处处都用工对,自有其修辞的理由,近体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小,如果在对仗上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者,求工太过,就往往弄到同义相对,如“室”对“房”,“别”对“离”,“懒”对“慵”,“同”对“共”等,两句话差不多只有一句的意思。意简言繁,是诗人所忌;所以工对最好是“妙手偶得之”,其次是在不妨碍意境的情形之下,尽可能求其工。这虽是属于技巧的问题,然而形式往往是受了技巧的影响的,不能不略为谈及。

    18.2 关于工对,我们先举一些例子来看,下面的一些例子,可说是字字工整,并非像上节课所举,只有一两个字属对工整而已: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李贺《同沈附马赋得御池水》)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储光羲《咏山泉》)

  东风千岭树,西日一洲苹。(于武陵《南游有感》)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梦兄亭古传名谢,教伎楼新道姓苏。(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麻姑山》)

  18.3 有些同门类的词,在文章里常常被用为对称者,如“歌舞”、“声色”、“心迹”、“老病”,等等,如果用为对仗,就被认为最工,例如:

  云带声扬,风飘袖翻。(张谓《早春陪崔中丞宴》)

  莺诱引来花下,草勾留坐水边。(白居易《春江》)

  避险巇翻失路,随闲淡不因僧。(李昌符《秋夜作》)

    添新甲子,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18.4 有些词,虽不同门,甚至于不同类,但因常被用为对称,如“诗酒”、“金玉”、“金石”、“人地”、“人物”、“兵马”,等等。如果用为对仗,也被认为最工。例如:

  敏捷千首,飘零一杯。(杜甫《不见》)

  见须相忆,将莫浪传。(杜甫《泛江送魏十八》)

  尚怜警策,犹记颠狂。(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

  萦回谢女题笔,点缀陶公漉乡。(刘禹锡《柳絮》)

    生计抛来是业,家园忘却为乡。(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

  罚金殊往日,鸣玉幸同时。(张谓《寄崔沣州》)

    情知点污投泥,犹自经营买笑。(刘禹锡《怀妓四首》其二)

  残妆添黛,艳舞落钿。(张谓《扬州雨中张十七宅观妓》)

  草青临水,头白见花。(白居易《感春》)

  虽无舒卷随意,自有潺缓济功。(罗邺《水帘》)

    碛迥难伏,天寒易收。(张蠙《边将》)

    18.5 “无”和“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副词,但因它们都是否定词,所以常被用为对仗,这样,“无”字下面自然是名词,“不”字下面自然是动词或形容词,在词性上虽不相对,也可认为相对。例如:

  牛马行色,蛟龙斗开。(杜甫《雨》)

  才逐仙隐,敢恨庖厨。(杜甫《麂》)

  边落木萧萧下,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爨井晨冻,衣床夜寒。(杜甫《空囊》)

    轩墀曾重,剪伐欲辞。(杜甫《苦竹》)

    18.6 借对。有时候,字在句中的意义对起来本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个意义却恰和并行句中相当的字成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这叫做借对。例如:

  少曾任侠,晚更为儒。(王维《崔录事》)

  (“年节”之“节”,借为“气节”之“节”)

  苜蓿随马,葡萄逐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

  蒲垒城秦地,莎车属汉家。(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

  (“莎”,草名,“车”,舟车,借为国名)

  法调狂象,言问老龙。(王维《黎拾遗昕见过秋夜对雨》)

  (“玄黑”之“玄”借为“玄妙”之“玄”)

  花迎喜皆知笑,鸟识欢亦解歌。(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

  (“气息”之“气”借为“空气”、“运气”)

  漫作潜论,虚传幼碑。(杜甫《偶题》)

  (“夫妇”之“夫”借为“潜夫论”之“夫”)

  行淹吾舅,诛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

  (“桃李”之“李”借为“行李”之“李”)

  云萧史驻,字鲁恭留。(杜甫《玉台观》)

  (“文采”之“文”借为“文字”之“文”)

    开筵当九,泛菊外浮。(张谓《和司空曙九日送人》)

    (天文之“日”借为“时令”之“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八尺为寻,倍寻曰常,借用)

  飘零为久,衰老羡还。(杜甫《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

  (“君臣”之“君”借为代名词之“君”)

  苑风烟吹客梦,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孤八拾遗陶见招》)

  (“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

  曾是寂寥炉暗,断无消息榴红。(李商隐《无题》)

  (“土石”之“石”,借为“石榴”之“石”)

  近日楼台非帐,去时冠剑是年。(温庭筠《苏武庙》)

  (“丙丁”之“丁”借为“丁壮”之“丁”)

  直久负题红叶,山何妨拥碧幢。(王禹偁《寄南润州赵舍人》)

    (“市镇”之“镇”借为“镇守”之“镇”)

  18.7 另一种借对是借音,例如: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王维《酬严少尹见过》)

  (借“篮”为“蓝”,与“白”相对)

  篮舆乱鞍马,缁徒换友朋,(白居易《山居》)

  (借“篮”为“蓝”,与“缁”相对)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论德》)

  (借“皇”为“黄”,与“白”相对)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借“沧”为“苍”,与“朱”相对)

  马骑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

  (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杜甫《陪郑广文避何将军山林》)

  (借“清”为“青”,与“白”相对)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

    (借“沧”为“苍”,与“白”相对)

    借音多见于颜色,至于其他的对仗,就不太显明了。

    18.8 本来,对伏很难字字工整,但只要每联有一大半的字是工对,其他的字虽差些,也已经令人觉得很工,尤其是颜色数目和方位,如果对得工了,其余各字就跟着显得工,这是仔细体会得出来的。

    18.9 邻对虽比工对略逊一筹,也还算是近于工整的一方面的。一般的邻对,大约可分为二十类:第一,天文与时令;第二,天文与地理;第三,地理与宫室;第四,宫室与器物;第五,器物与衣饰;第六,器物与文具;第七,衣饰与饮食;第八,文且与文学;第九,草木花卉与鸟兽虫鱼;第十,形体与人事;十一,人伦与代名;十二,疑问代词及自相等字与副词;十三,方位与数目;十四,数目与颜色;十五,人名与地名;十六,同义与反义;十七,同义与连绵;十八,反义与连绵;十九,副词与连介词;二十,连介词与助词。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 天文与时令

  年来一玩,君在半看。(欧阳詹《太原和严长宫玩月》)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张籍《寄和州刘使君》)

    2. 天文与地理

  从人面起,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阴崖常抱,枯涧为生,(王昌龄《送薛明府谒聪上人》)

    3. 地理与宫室

  海云迷驿,江月隐乡。(李白《寄淮南友人》)

    瑶含雾星辰满,仙浮空岛峡微。(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4. 宫室与器物

  虚传寒柝,孤照绝编。(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

    暗淡屏帏故,凄凉枕席秋。(白居易《赠内子》)

    5. 器物与衣饰

  独坐亲雄,哀歌叹短。(杜甫《夜》)

  付母悲香,君家拥画。(王维《恭懿太子挽歌》)

    卷悲画翟,持待鸣鸡。(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

    6. 器物与文具

  得意紫鸾休舞,能言青鸟罢衔。(刘禹锡《怀妓》)

    徒令上将挥神,终见降王走传。(李商隐《筹笔驿》)

    7. 衣饰与饮食

  缝纰颣黄丝绢,下腥咸白小鱼。(白居易《即事寄微之》)

    断终年饱,大称意宽。(陆游《冬夜读史有感》)

    8. 文具与文学

  满传相忆,裁怨索居。(刘禹锡《令狐仆射与余投分素深》)

    兵书封锦,手诏满香。(张籍《老将》)

    9. 草木花卉与鸟兽虫鱼

  辞穿线月,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青临水拨,白向山翻。(王维《辋川闲居》)

    10. 形体与人事

  逐劝杯下,连吹笛生。(杜甫《泛江送客》)

    晴郊别岸乡断,晓树啼乌客残。(王初《送王秀才》)

    11. 人伦与代名

  鱼鳖为得,蛟龙不谋。(杜甫《江涨》)

  物外无知,人间一癖。(卢仝《自咏》)

  悲随燕雀,薄走风尘。(杜甫《赠别何邕》)

  怜解临池,渠未学诗。(王维《戏题示萧氏甥》)

    才士得秀,书斋闻为。(杜甫《和江陵宋大少府》)

    12. 疑问代词及“自”、“相”等字与副词

  言断车骑,忆盛衣冠。(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

  烟尘怨别愁隔,井邑萧条忍论?(李嘉祐《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

  无中夜舞?忆大风歌?(杜甫《伤春》)

  从容非羡,辛苦竟功?(吕温《青海西寄宾三端公》)

  丹经如谬,白发亦能?(李洞《送人之天台》)

  戏马台荒年久,斩蛇人去事传?(贺铸《九日登戏马台》)

    话故园空矫首,逢逆旅足开颜。(张元斡《奉送晃伯南归》)

    (注意:“自“、”相“二字用如副词,最易了解,至于”谁“、”何“等字,现代语法家无认为副词者,而中国诗人则往往视同副词,此与分们把代名词“之”字认为助词同为不合理论,然而习惯如此,不可不知。)

    13. 方位与数目

  爽气央满,清风面来。(吕温《道州夏日郡内北桥新亭书怀》)

  巫峡心郡,巴城面春。(白居易《感春》)

  含星动阙,伴月照城。(杜甫《天河》)

    夜雪未知岸绿,春风犹放江晴。(方干《叙钱塘异胜》)

  14. 数目与颜色

    相随里目,总作头翁。(杜甫《寄贺兰铦)

    15. 人名与地名

  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李白《送梁四归东平》)

    亡国秦韩代,荣身刘项年。(徐九皋《咏史》)

    16. 同义与反义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张谓《别睢阳故人》)

  省抛双旆辞荣宠,遽落丹阳起爱憎。(李绅《过钟陵》)

    老树稀疏影,惊禽断续声。(刘敞《月夜》)

    17. 同义与连绵

  池边转觉虚无尽,台上偏宜酩酊归。(高适《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

    一自分襟多岁月,相逢满眼是凄凉。(刘禹锡《赠同年陈长史员外》)

    18. 反义与连绵

  雁行断续晴天远,燕翼参差翠幕斜。(刘兼《春晚闻望》)

    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孔平仲《西行》)

    19. 副词与连介词

  来往茅屋,淹留稻畦。(杜甫《自襄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

    闻道故人邂逅,便临近馆尽留。(沈遘《过冀州》)

    20. 连介词与助词

  畅沙际鹤,兼云外山。(王维《泛前陂》)

    18.10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现在只简单地举出几个例子,如下: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王昌龄《沙苑南渡头》)

  黄莺啼就马,白日暗归林。(綦毋潜《送章彝下第》)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张籍《书怀寄王秘书》)

    18.11有些对仗,看来颇象宽对,其实是工对或邻对,因为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为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为颇工的对偶,这样,即自对而又相对,虽宽而亦工。例如: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李白《寄王汉阳》)

  (“沔”与“鄂”相对,“云”与“霄”相对)

  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重酬苑郎中》)

  (“草”与“木”对,“雨“与”露“对,”荣“与“枯”对,“乾”与“坤”对)

  江山遥去国,妻子独还家。(高适《送张瑶贬五溪尉》)

  (“江”与“山”相对,“妻”与“子”相对)

  风烟今令节,台阁古雄州。(欧阳詹《九日广陵同陈十五先辈登高》)

  暂辍洪炉观剑戟,还将大笔注春秋。(刘禹锡《奉和裴侍中》)

  骨肉清成瘦,芮蔓老觉膻。(卢仝《自咏》)

  楚宫腊对荆门水,白帝云偷碧海春。(杜甫《奉送蜀州》)

  (“楚宫”对“荆门”,“白帝”对“碧海”)

  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

  (“人稀”对“地僻”,“夏旱”对“秋霖”,“医”对“巫”,“瘴”对“疟”)

    上文所述同义字相对,反义字相对,同义反认相对,都是这一类,至于并行语与连绵字相字,也和这一类性质相近,例如:

  鱼龙潜冻水,蟋蟀有哀音。(刘敞《观鱼台》)

    此外,还有某一些借对,是可以认为这一类的。例如: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进陉。(王维《送赵都尉赴代州》)

    (井陉,地名,但“陉”字有阪义,“井”与“陉”,自为对,借此以与“刁斗”并行语作对仗。)

    18.12 对联(喜联,挽联,楹联,春联等)在原则上须用工对(包括借对和“诗”、“酒”一类的对立语),不大可以用邻对,更不能用宽对,但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例如:前人集《兰亭序》的一副对联: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兰”与“竹”为工对,“水”与“山”为工对,至于兰与水相对,竹与山对,则不必求工。)

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几乎完全不象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例如,另一副集《兰亭序》的对联: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幽兰”与“修竹”,为工对,“长”与“静”,“一”与“万”为工对,“水”与“风”为准工对,“室”与“山”为邻对,因为数目字相补,故亦颇工;“流”字动词作形容词用,“春”字名词作形容词用,对仗较为欠工,但因系集字联语,标准可略从宽。)

    18.13 但是,在诗句里,不工的对仗也并不是没有,有时候,工整的对仗和高雅的诗意不能两全的时候,诗人宁愿牺牲对仗来保存诗意,例如:

  几度听鸡过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白居易《寄殷协律》)

  逐北自谙深碛路,长嘶谁念静边功。(储嗣宗《骢马曲》)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唐彦谦《离莺》)

    吾道凭温酒,时晴付拥炉(唐庚《除夕》)

    18.14 上半句或前四字用对仗,下半句或末字不用对仗的情形较为常见,这类然受了韵字的影响,因为要押韵,有时候不能不牺牲对仗。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夜久应摇佩,天高响不来。(梁锽《七夕泛舟》)

  几年同在此,今日各驱驰。(张籍《送友生游峡中》)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来鹏《除夜书怀》)

    这里储嗣宗,唐彦谦,李白,梁锽,张籍,刘威的句子都是用于颔联的。第十六课里说过,颔联偶然可以不用对仗,那么对仗差些更是不碍事了,至于首联,本以不对仗为正例,如果对仗的话,更可以不十分讲究。例如:

    中宵天色净,片月出沧州。(欧阳詹《旅次舟中对月寄姜公》)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莺飞远树栖何处,凤得新巢想称心。(刘禹锡《怀妓》)

    18.18 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共有两个韵脚,更不容易属对,当其用对仗的时候,半对半不对的情形更为常见。例如:

  子月过秦正,寒云复洛城。(李颀《送相里造入京》)

  西寺碧云端,东溟白雪团。(欧阳詹《太原和严长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

    天幕沈沈淑气温,雨丝轻软附云根。(韩琦《次韵和子渊学士春雨》)

  18.16 对仗,自然以相当的字相对为正例(如第二字与第二字为对,第四字与第四字为对);但是诗人偶然也用一种错综对,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例如: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以萤对鸦,以火对暮)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



    这种对仗,往往是因为迁就平仄,若云于今腐草无火萤,终古垂杨有暮鸦,非但火萤不成话,平仄亦不调,又如说,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很工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仍嫌不调,所以仍非颠倒过来不可。

    18.17 上面所说的是明显和错综对,此外,还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错综对,首联即没有对仗的必要,于是诗人多数不用对仗,但是,在错综变化之中,仍然往往用些似对非对的字眼,这似乎是诗人修辞的秘决,所以不见有人谈起过,例如: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

  (“朝”与“春”对,“东川”与“梓州”对)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苑咸《留别王维》)

  (以“外”对“前”)

  禅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储光羲《题虬上人房》)

  (以“两”对“一”)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王昌龄《万岁楼》)

  (以“万”对“千”)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杜甫《归燕》)

  (以“霜雪”对“俦侣”)

  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刘禹锡《宿北山禅寺兰若》)

  (以“上”对“下”)

  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刘禹锡《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以“逢”对“别”)

  十里云边寺,重驱千骑来。(宋祁《再游海云寺作》)

  (以“十”对“千”)

  绿发郎潜不记年,却寻丹灶味灵篇。(杨亿《寄灵山观舒职方学士》)

  (以“绿”对“丹”)

  方瞳玄发粉闱郎,绛阙斋兴奉紫皇。(钱惟演《题同上》)

  (以“玄”对“绛”,以“粉”对“紫”)

  天入虚楼寄百层,四方遥谢此登临。(宋祁《拟杜子美峡中意》)

  (以“百”对“四”)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王硅《闻种谔脂米山大捷》)

  (以“十”对“一”)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以“二”对“百”)

  孤城纵目尽南东,山转溪回翠万重。(彭汝砺《城上》)

  (以“孤”对“万”)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韩驹《夜泊宁陵》)

    (以“三百”对“扁”)

    18.18 普通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依原则说,它们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即使出句换为对句,对句换为出句,意思还是一样,但是,偶然有一种对仗,却是一意相承,不能颠倒,这叫做流水对。例如:

  一从归白社,不得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

  闻报故人当邂逅,便临近馆为迟留。(沈遘《过冀州闻介甫送辽使当相遇》)

    凤皇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纪唐夫《赠温庭筠》)

    18.19 以上所说的对仗,都是出句和对句相对的,此外,还有两种对仗与此不同,第一种是上一联的出句和下一联的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此类非常罕见,现在只能举出一个例子: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白居易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缥缈”对“殷勤”,“巫山”对“湘水”,“七八”对“十三”)

    18.20 第二种是句中自对,而另一句不再相对,这种句中自对,和同义反义的连用字稍有不同,它至少用两个字和另两个字相对,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和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和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相等,在意义上却是颇工整的对仗,当然,这种句中自对的办法只能用于首联的出句或对句,但是它是诗人最爱用的形式,有时候和错综对配合起来,(如上文所举彭汝砺《城上》),更显得别有风趣。例如: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

  (“细草”与“绿汀洲”为对》)

  虏近人行少,怜君独出城。(李嘉祐《送从侄端之东都》)

  (“虏近”与“人行少”为对》)

  怜君孤垅寄双峰,埋骨穷泉复几重!(刘长卿《双峰下哭故人李宥》)

  (“孤垅”与“双峰”为对)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楼》)

  (“青山簇簇”与“水茫茫”为对)

  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白居易《代春赠》)

  (“山吐晴岚”与“水放光”为对,“辛夷花白”与“柳梢黄”为对)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白居易《送萧处士游岭南》)

  (“能文”与“好饮”为对,“身似浮云”与“鬓似霜”为对。注意:句中自对不避同字。)

  三伐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王涯《塞下曲》)

    (“三伐渔阳”与“再渡辽”为对,“骍弓在臂”与“剑横腰”为对。)

    18.21 在对仗上有一种避忌,叫做合掌。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形是罕见的,我们也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但是,近似合掌的例子则是有的,那就是《文心雕龙》所谓“正对”。《文心雕龙》说:“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所谓“事异义同”,就是说典故虽然不同,但是意义相同,作者举张载《七哀诗》为例:“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七哀诗》虽不是律诗,但是这两句话颠倒过来有点象律诗的句子,可以借此说明问题。诗句的对仗正是应该避免这类的情形。《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即然被否定,合掌更应该被否定了。纪昀评《文心雕龙》说:“《丁卯》、《浣花》诗格之卑,只为正对多也。”(《丁卯集》是许浑诗集,《浣花集》是韦庄诗集)纪昀这话,大约也是指的许浑、韦庄有不少近似合掌的诗句。

    18.22 上一联的对仗方式和下一联的对仗方式完全相同,那也是诗人所极力避免的,对仗上避免两联雷同,颇象平仄上避免失粘(参看第十三节课内容),因为都是避免形式上的重复呆板,对仗雷同既然是诗人所极力避免的形式,所以他们极少违犯。现在只能举一个勉强可以算是两联对仗雷同的例子:

     春日游张堤园池

           徐  玑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中两联每句第一第二两字,“山城”、“古渡”、“长门”、“游人”都是名词仂语,第四、第五两字,“曲渚”、“修林”、“飞絮”、“绿阴”也都是名词仂语,第三字“依”、“入”、“爱”都是动词,“多”字形容词和“爱”字是不工的对仗,因为可以算是对仗雷同的例子。

    18.23 另有一种情形表面上象雷同,实际上并非雷同。例如: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在中间两联里,每句第一、第二两字,“片云”、“永夜”、“落日”、“秋风”,都是名词仂语,第三字“天”、“月”、“心”、“病”都是名词,第四字“共”、“同”、“犹”、“欲”都是副词(“共”、“同”在这里带副词性),第五字“远”、“孤”、“壮”、“疏”都是形容词,所以很象雷同。但是,“片云天共远”,应该认为是“片云共天远”的倒装,“永夜月同孤”应该认为是“永夜同月孤”的倒装,所以这一联和下一联的对仗并非雷同,不过,初学的人对于这种形式还是避免的好。

    18.24 有些意思本来是容易雷同的,就应该在形式上求其变化,例如在第八课里所举的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里有这样的几句: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慈云塔、皇子陂、唐昌观和崇敬寺是四个地名,辛立度(迂辛),李绅(短李),刘敦质和庾玄师是四个人名,这样,一个不当心,就有对仗雷同的可能,白氏让它们错综变化,这是他的技巧过人的地方。

    18.25 还有一种避忌,就是同字相对,古体诗是没有这种避忌的,近体诗里,通常总设法避免,甚至于避免同一个字见于出句和对句,但是,有些诗人偶然也不计较这个。例如:

  批指应法,声声爽神。(常建《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汝书犹在壁,妾已辞房。(杜甫《得舍弟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