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隔岁华留硕果,早从春事媚幽香

 采尺书庐 2020-03-31
橘子原产于中国,经阿拉伯人之手传遍了亚欧大陆,甚至还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人们常吃的水果之一,以品种众多、口味丰富、吃起来方便卫生等优点,从古至今倍受青睐。


早在南宋时期,有位叫韩彦直的“吃橘达人”就写过一本“种橘指南”——《橘录》,这本书第一次将柑橘类果树区分为柑、橘和“橙子之属类橘者”三大类,并详细叙述了每个品种的植株形态、果实大小、食味品质和产地来源等,其下又阐说柑橘的栽培技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橘、柑,以及混迹在二者之间的最佳替身“桔”之间的故事吧!

我们首先来看“橘”。这个字仅仅在诗词中就出现了1200余首,数目远远大于另外两个关键词。

所以,是什么让诗人词人们沉迷于写橘呢?

咏橘的渊源要追溯到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里,他在《九章》中就写了一篇《橘颂》,大肆赞扬了橘树的“忠心耿耿”——橘树不能种在别的地方,只有在我们大楚才能枝繁叶茂!


这个说法在《晏子使楚》一文中也有体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对橘的味道影响很大。唐代的节约粮食小能手李绅曾说橘子惧同枳棘愁迁徙,每抱馨香委照临(《新楼诗二十首·橘园》)。明代的徐祯卿在其《江南乐八首代内作》中也化用这个典故写道:“橘生江上洲,过江化为枳。情性本非殊,风土不相似。”

如今情况也的确如此,橘树喜欢温暖湿润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北纬16º~37º之间,我国的东南地区仍是橘子的重要产出地。

再回到诗词中来看,除了像屈原这样用橘子来代表忠贞不二的品格之外,就是像苏轼大吃货一般单纯地为了橘子的香甜而写诗的了。


好吃的橘子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苏轼《浣溪沙·咏橘》),引得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孟浩然《庭橘》),实在是堪居汉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陆龟蒙《袭美以春橘见惠兼之雅篇,因次韵酬谢》)。

以上是橘所代表的积极意义,作为如此出名的一种水果,怎么可能就这么点戏份?

一提起悲伤,就不得不说我们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曾写过一篇让人看了几天都不想碰橘子的诗——《病橘》,那橘子可是集小、酸、涩、有虫为一体,表面上是写橘子,实际上还是融入了他的家国之思。

与之相类似的,由于大部分的橘子成熟于晚秋季节,闻到熟悉的橘子香气,备不住就引发一番思乡怀人,连潇洒的李白都说过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好了,就暂且说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

大体来看,柑和橘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如果非要说的话,柑树比橘树的刺更少,柑皮比橘皮更厚、更黄、纹理更粗。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柑比橘的水分更大、更甜、更好吃。

但是,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占尽世间所有的好处,干脆好吃,可是不容易保存,腐烂的速度会更快。以此,明代的刘基就写过著名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卖柑者言》),实实在在地讽刺了一把。

话是这么说,可柑子是无辜的,容易坏并不能掩盖它好吃的事实。霜规不让黄金色,圆质仍含御史香,听见没,这可是有钱人才吃得起的好水果!


还有更讲究的人吃出了经验——“黄柑霜后愈精好,香味宛如包贡珍(彭龟年《次韵教授兄友惠柑》);还有的人给它配了搭档——“紫蟹黄柑真解事(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怪不得刘辰翁连做梦都想着它(《青玉案·用辛嫁轩元夕韵》)。

不过,尽管黄柑紫蟹的搭配在诗词中很常见,可不建议大家吃,因为这可是一个死亡搭配,如果非要配菜的话,还是推荐黄柑酒和韭菜这一对(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由此可见,我们常说的柑橘一般是偏向于的,而且现在新品种的柑成熟期要比橘更晚一点,让我们在春天也可以吃到。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颇具迷惑性的吧!


单从汉字角度来看,的俗写,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是同一种作物。

除了的意思之外,还有另一个读音jié,桔(jié)槔(gāo)是一种汲水工具,而在诗词当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在这个词中出现的。

当然,桔(jié)梗也有几个出场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种草药,并不是橘子的把儿

至于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更甜一些,大概是这个字还太年轻,没来及承载太多的愁绪吧?

桑落酒香卢桔美(吴伟业《梅村》)、残雪压枝犹有桔(欧阳修《戏答元珍》)等等,都能看出人们对桔的热爱。

也许,我们只是单纯的喜爱这种黄黄的、圆圆的水果吧?

陈藻说得没错,每隔岁华留硕果,早从春事媚幽香。黄橙绿橘真堪咏,胜是长年引兴长!(《寿山种柑命名学圃》)我们应该感谢它4000多年来的陪伴。

文字来源:梳毛吴茱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