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要是健胃(发汗后腹胀满)(下午腹胀吃不下晚饭)所治之胀满乃脾虚气滞所致

 FyssqzhOk 2020-04-01

【厚朴通治各种腹胀】《本草纲目》称厚朴主一切寒湿或热结腹痛胀满,《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治病腹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腹胀满者。


 概要: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腹部气胀虚胀,补气建中汤),理中汤(腹部虚寒虚满),大承气汤(腹中热实,小承气、大柴胡),分消汤(阴实,脾肝胰脏肿瘤),三物小白散(胸中寒实,肠胃系统整体堵塞),小柴胡汤(胸胁寒水拘急而痛)。

薛雪

01

第十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本章内容为腹满、寒疝、宿食三个证的诊治。


腹满,包括了虚和实。
  • (1)脾脏肿大,胰脏癌,肝癌,会腹水而腹满,属于实症,阴实。

  • (2)没有上述重病,只是一般的胀气,肚子很胀,常常打嗝放屁,用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专治气胀,气胀本身不是很严重的病。


02

条辨一: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脚背足阳明胃经之冲阳穴的脉,弦代表有水,微则为寒水。

摸不到冲阳脉为寒,则胃中冷,应该肚子胀满,若不胀满则便秘,一虚一实,胀满为虚,便秘为实,均为寒。
  • (1)寒实不痛,大肠不蠕动。

  • (2)虚寒,两侧痛。(中间痛为热实,承气汤证)


虚满,虚寒,用温药,用理中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03

条辨二: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触诊:按不痛为虚,痛为实(有东西为实,无东西为虚)。按的穴位为:天枢穴、中脘、下脘、关元,尤其天枢为重点。

.虚证,用温药。实证,攻下。

舌诊:舌苔黄为实证,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舌苔颜色不黄后停药。

尿诊:小便深黄为实,淡黄清澈时停药。

腹满虚实(阴实)的处方:
  • (1)脾肿大、肝硬化、肝癌、胰脏癌,肚子大腹,肚脐突如鸡蛋,用分消汤。此为阴实肿瘤癌症。

  • (2)虚证,用补气健中汤。

  • (3)渴,实证,阳实,大便堵。不渴,虚证。


04

条辨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时减,即时好时坏。

实症的腹满不会时减,虚症会时减,用温药。

腹满、心脏痛都是同样的道理。

05

条辨四: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痿黄:阴黄、暗黄。鲜黄的病比较浅(胆管堵塞胆汁逆流,汗后游泳黄汗),暗黄的病比较深(胰、脾、肝的病)。

躁而不渴:病情恶化时,会有烦躁,因为血不足,心不藏神,手足也会躁扰。不渴,因为胸中有寒。

正常人,身体里面热,外表凉。胸中寒实,加下利,胸阳已虚,下利为阴又虚,阳虚阴脱,为死症。

三物小白散,去胸中寒实,药性凶猛。
  • (1)比例:贝母3,桔梗3,巴豆1。

  • (2)用巴豆,一定是便秘,实症,若在下利,是死症。

  • (3)用途:夏天很热,小孩子口渴吃冰激凌、冷饮,加上吃了含味精的炒饭等胃火很大,反复如此,会从胃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全部梗塞,全是食物和冰,胸中寒,引起昏迷,还有气息,用三物小白散,把大便排出来。


06

条辨五: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为心脏,弦为有寒有水,寒水停在胸胁中间,胁下拘急而痛,怕冷,用小柴胡汤。

07

条辨六: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肺中有寒的,喜欢打哈欠,肺主鼻,清涕与肺有关。

打喷嚏,是把肺中寒清出来的动作。打喷嚏不要忍着,闷在里面会累积,打喷嚏是好事情。

发热,代表体能恢复了。

08

条辨七: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有肚中寒。


中寒:肺里面中了寒气,下利因为里虚,打不出喷嚏,认为肺里的寒来自中焦,即肚子中的寒。

中焦有寒,湿很盛,不消化,故下利。

打喷嚏需要靠横膈膜的力量往上走,寒则缓,无力打喷嚏,可由此推断是中焦寒。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由“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斤、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组成。“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临床实践中,真正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后所致的脾虚气滞腹胀满证的机会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该方已失去了实际意义。因该方具消胀除满、补泄并行之功,凡病机与之相同的证候,无论成因为何,皆可用之,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前代医家对此早有体验,正如周凤歧所说:“遇脾虚作胀者,辄借用之。而脾虚夹积,泄泻不节,投之犹有特效。”王孟英还特别指出:“古今治霍乱者,从未论及此方,余每用之以奏奇迹。”其实,不少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气机升降失调的效方,亦多从此方化裁而来。现今用以治疗急性或慢性胃炎、肠扭转、胃肠道外科手术后、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失调等症,而见脾虚气滞作胀者,只要用之得当,加减得宜,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选药非常精当,制方十分严谨,配伍颇具深意。方中君以味苦性温之厚朴,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臣以辛温之生姜、半夏,前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降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苦降辛开,温阳行气,使泄满消胀作用更强。但因所治之胀满乃脾虚气滞所致,若只消不补,则脾气难复,邪气易于复聚,故佐以甘草补气益脾,兼调和诸药;由于甘草补中之力较弱,故使以少量人参增强其作用,如此配伍,对脾虚气滞之腹胀满,则能收消而不伤,补而不滞之功。然而,本方若不通过临床实践,实难以体会它的妙用。


    回忆余在随师侍诊时,曾见一患腹胀满者,诸医或消或补,治经月余,竟不见效。改请业师诊治。断为脾虚气滞之胀满,投以该方,服两剂病即获愈。余见前医所处之方,亦有与本方相似者,何以无效,久思不得其解,遂请教业师。师云:“此方之用,贵在药味用量的比例上,因其方中厚朴、生姜、半夏用得太轻,人参用得反重,并增入了壅滞之白术,如此本末倒置,岂能获效?要想掌握经方之用,仲景制方之理,不可不究。”余从此始有所悟,在临床工作中,凡遇脾虚气滞之胀满证,皆本此原则,经治不少病例,确有得心应手之妙。有阎某之小儿患腹泻,服西药止后发生腹胀,中西医久治不愈,遂来求余诊治。察其腹胀满如鼓,弹之声浊,全身肿胀,压之随按随起,不显凹陷,倦怠食少,大便不爽,苔白浊腻,舌质淡红,脉沉缓乏力。据此脉证分析,患儿初起当系伤食泄泻,因泻止后肠中食滞浊物未去,致使脾运不复,气机壅滞,方有此变。属实中夹虚之候,其机正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相同,惟气滞较甚而已。取原方用量1/10,各药比例不变,少加腹皮、陈皮,增强理气化湿、泄满消胀之力。次日复诊,谓服药不久泻下不消化之稀臭大便甚多,腹胀满及全身肿胀随之渐消,并思饮食。药已中病,续服一剂,改用异功散加味而安。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脾虚气滞之腹胀满,确系消补兼施之良剂。若能巧施化裁,使“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必有良效。一般而言,兼表者加苏叶、藿香;兼胃热吐逆者加黄连、苏叶;气滞较甚者加腹皮、陈皮;兼食滞者加焦三仙、砂仁;兼中阳不足者加干姜、荜拨;兼痞者加枳实、白术;兼胸胁胀满者加青皮、香附;兼气逆而痛者加吴茱萸、官桂;兼血瘀者加莪术、赤芍;兼便秘有热者加枳实、大黄;若气虚不明显者可酌减人参,反之可酌加其用量。


    总之,本方为清补兼施之良剂,仲景虽为“发汗后,腹胀满”而设,然有是证则用是方,只要是脾虚气滞所致之腹胀满,用之皆有良效。但应注意:(1)本方是为脾气受伤、运转失常所引起的腹胀满证而设,并不能通治其它腹胀满证。就以《伤寒论》来说,全书涉及到腹满辨治的原文便有26条之多,其中寒热虚实之证俱有,病机非常复杂,治法亦因之而异,千万不能混淆。(2)脾虚气滞之胀满,亦应辨明“虚”与“滞”的主从。以虚为主者,多微满而不胀,自应以补虚为主,佐以理气;以滞为主者,多满而且胀,又当以消为主,佐以补虚。本方厚朴、生姜、半夏用量较大,人参、甘草用量较小,显然是以消为主,以补为辅。明乎此,则可得心应手地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


【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提要】 


论述汗后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


【释义】


误用汗法或汗不得法,最易伤津损阳。若脾气素虚之人,汗出太过,损伤中阳,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壅滞不畅,因脾主大腹,故见腹部胀满不舒。究其因脾虚为其本,腹胀为其标,乃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之证。从方药用量来看,当是腹胀满较甚。故治当温运健脾,消胀除满,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病机】


 脾虚失运,气机阻滞。


【治法】


 温运健脾,消胀除满。


【方药】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


 厚朴苦温,下气除湿,消胀除满;半夏、生姜辛散和胃,降逆化浊;朴、夏、姜合用辛开苦降,宣通气机。人参、甘草,补益脾胃,以助运化。诸药相伍,补而不滞,泻而不伤,补泻兼施,标本同治。本证因气滞较重,故行滞除满之药大于益气补脾之品;临床应用,可根据脾虚与气滞的轻重不同,灵活调整用量。


【病案】


 叶某某,男,39岁,1973年8月10日诊,患者行胃次全切除术后,术后恢复良好。唯出院后逐渐感觉胃腹痞满,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虽少食多餐以流质软食为主,亦感痞满不饥,病情日见明显。脉象细弱,舌白润。病者虽属手术之后腹胀满,但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对照,病因虽不同而病症相同,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论治。党参四钱、法半夏三钱、枳壳二钱、厚朴三钱、炙甘草二钱、佛手片三钱、广木香二钱、生姜三片。五剂药后,自觉气往下行,腹胀嗳气大减。继则服至廿余剂,每隔1至2日服一剂,经2个多月一切如常。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胡老讲述医案

1972年曾治一中年妇女,体丰,腹大形似腹水,而详查无腹水,因胀满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脉沉细,舌苔薄白润。

脉沉细,舌苔薄白润;里虚家,太阴病。胀满不能食,胃虚家。


综合分析:太阴里虚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爲方证。

乃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连服10余剂即愈,爲效之速,出乎意料,附此以供参考。



66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这个地方啊有几种原因,一种这个人由来脾胃虚,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发汗呀,发汗之后常余留下来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所以不用大黄,不是实满。这个方子治这种病非常地好,这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他因为原来消化不良,那么发汗,我们说了这个津液来源于胃,可是你大量丧失津液也影响胃,互相影响,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响胃虚,他本来胃就不好,由于发汗之后,产生虚胀虚满发生。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参、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气健胃,去水饮,另外再加厚朴消胀,是这么一个方剂。这个方剂呀,这个病也有时候遇到,不是说发汗之后遇到这么一种虚胀虚满用这个方子,不是的,在临床上常有的,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你按他腹啊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咱们说这是气胀。我是遇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上海来咱们这来看的,这已经好几年了,那还有个石家庄白求恩医院西医大夫跟着我。那个人是上海人,来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寻思有腹水呢,我让跟着我实习的人,你看看这个人有腹水吗,他检查半天说没有,就是气。我就给吃的这个药。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这个方剂呀是健胃消胀的药,当然是多少有恶心,你看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他是腹胀满不欲食,有些欲呕,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非常好使。我们方才说了人参是健胃的,这个人参用的量并不大,因为不明显,在胃的这种证候,这个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胀。他吃了    3付药,他的腰围下去相当显著,吃几付药就好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


这个挺多这种病。不必发汗后,发汗后影响这个呢当然也更行了。所以中医就讲辨证嘛,有这种情况就可以这么用,你象我们方才上面讲这个,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个药,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凡是脐下悸,或者是少腹挛痛而有奔豚的这种情况,你用它就好使。这个临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这个书啊,这些方剂,那么他讲的是伤寒论了,在这个伤寒治疗的过程上,有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介绍,这是一。二一样呢这种方剂呀不在这种情况之下,合乎这种方剂的适应证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汤也不一定在发汗后,得病来就是这种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们读这个书啊不要死于句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由“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斤、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组成。“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厚朴半斤,姜半斤,量很重,一参二草也须分,人参只有一份,而厚朴、生姜却是8 份,剂量比例不是显而易见吗?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马某。男。43岁,农民。病结核性胸膜炎,服雷米封等抗结核药治疗。近一周腹胀呕吐,粒米不进。乡村某医不察证之虚实,不顾“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之训,认定通则不胀,胀则不通,予以攻下,然泻后腹胀如故。至此,本应接受教训,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反认为病重药轻,未泻彻底,又令顿服酚酞25片,憋胀益剧。不得已,乘马车进城就诊。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两手捧腹,口称憋胀欲裂,呕吐清水。


口干不欲饮,更不欲食。诊其腹,腹胀如鼓,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切其脉,细缓无力。


由脉症观之,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浊之气凝聚不散,痞塞升降之路,故而为胀为呕。从脉象细缓、喜手捧腹看,便知其胀属虚,而非实滞,故屡屡攻下。胀不惟不减反益甚也。治当补中健脾,消胀化湿。待脾运一复。


弥漫之浊气自然无存。拟:


厚朴15g 生姜10片半夏10g 炙草6g 党参15g 茯苓15g 二剂(剂量太轻,扶正健脾党参不如人参)


二诊:药后自觉气向下行,虽未解便而腹胀已轻,呕吐亦再未发生。继服三剂,腹胀全消,改拟六君子汤调之。


按:腹胀一证,当明虚实,分寒热,辨脏腑。虚胀者以脾弱中虚为多,伴有少食不化,子夜胀甚。便溏。脉弱等症状。故不可一见腹胀,便用枳、朴、硝、黄,诛伐无过,致气益虚、胀益甚也。




实践中,真正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后所致的脾虚气滞腹胀满证的机会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该方已失去了实际意义。因该方具消胀除满、补泄并行之功,凡病机与之相同的证候,无论成因为何,皆可用之,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前代医家对此早有体验,正如周凤歧所说:“遇脾虚作胀者,辄借用之。而脾虚夹积,泄泻不节,投之犹有特效。”王孟英还特别指出:“古今治霍乱者,从未论及此方,余每用之以奏奇迹。”其实,不少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气机升降失调的效方,亦多从此方化裁而来。现今用以治疗急性或慢性胃炎、肠扭转、胃肠道外科手术后、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失调等症,而见脾虚气滞作胀者,只要用之得当,加减得宜,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选药非常精当,制方十分严谨,配伍颇具深意。方中君以味苦性温之厚朴,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臣以辛温之生姜、半夏,前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降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苦降辛开,温阳行气,使泄满消胀作用更强。但因所治之胀满乃脾虚气滞所致,若只消不补,则脾气难复,邪气易于复聚,故佐以甘草补气益脾,兼调和诸药;由于甘草补中之力较弱,故使以少量人参增强其作用,如此配伍,对脾虚气滞之腹胀满,则能收消而不伤,补而不滞之功。然而,本方若不通过临床实践,实难以体会它的妙用。


    回忆余在随师侍诊时,曾见一患腹胀满者,诸医或消或补,治经月余,竟不见效。改请业师诊治。断为脾虚气滞之胀满,投以该方,服两剂病即获愈。余见前医所处之方,亦有与本方相似者,何以无效,久思不得其解,遂请教业师。师云:“此方之用,贵在药味用量的比例上,因其方中厚朴、生姜、半夏用得太轻,人参用得反重,并增入了壅滞之白术,如此本末倒置,岂能获效?要想掌握经方之用,仲景制方之理,不可不究。”余从此始有所悟,在临床工作中,凡遇脾虚气滞之胀满证,皆本此原则,经治不少病例,确有得心应手之妙。有阎某之小儿患腹泻,服西药止后发生腹胀,中西医久治不愈,遂来求余诊治。察其腹胀满如鼓,弹之声浊,全身肿胀,压之随按随起,不显凹陷,倦怠食少,大便不爽,苔白浊腻,舌质淡红,脉沉缓乏力。据此脉证分析,患儿初起当系伤食泄泻,因泻止后肠中食滞浊物未去,致使脾运不复,气机壅滞,方有此变。属实中夹虚之候,其机正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相同,惟气滞较甚而已。取原方用量1/10,各药比例不变,少加腹皮、陈皮,增强理气化湿、泄满消胀之力。次日复诊,谓服药不久泻下不消化之稀臭大便甚多,腹胀满及全身肿胀随之渐消,并思饮食。药已中病,续服一剂,改用异功散加味而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下午腹胀吃不下晚饭

组成用法:厚朴110g、生姜110g、半夏110g、炙甘草30g、人参15g。10碗水煎3碗,分三次服。 [方证] 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现代应用] 以腹部胀满为主诉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扩张、功能性消化不良、过敏性肠炎、肝硬化腹水,妊娠恶阻等。 [经验参考] 本方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经文叙述十分简练。仲景仅给出“发汗后,腹胀满”六个字,但其义甚广。细析如下:“发汗后”三字在《伤寒论》的条文中非常多见,表面上是讲误治,实际上一是说明病人有体虚的存在,二是提示致虚之由。此处“发汗后”则是说明“腹胀满”的来路和诱因。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发汗后”的表层意义上,要抓住虚证的实质而加以引申。由此推演,泄后、吐后、术后、产后等虚性体质都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伤寒尚论篇》说“移此治泄后腹胀,果验”。《张氏医通》说“治胃虚呕逆,痞满不食”。再者,本方证所见虚证不可局限在便溏、神疲症状上,还可表现为食后腹胀、食后欲寐、矢气频频无臭味、肠呜常作、大便虽成形但次数多或排便不畅、平时食凉物便溏或便意感强等。“腹胀满”又该如何理解?仲景讲的腹的范围指“从心下至少腹”(《伤寒论》137条),这一区域即指从剑突下、左右两肋弓缘以下,自至耻骨联合、左右腹股沟以上的区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腹范围。满,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涵义,—是“满”通“闷”,烦闷是主观感觉,二是盈溢、充盈之义,是客观征象,看上去膨大、饱满。《用方经验》说本方证“心下不坚满,而膨满者”。胀,皮肉臌胀,是客观体征,《灵枢胀论》:“夫张者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张皮肤,故命日胀”。可见胀从望诊可得知,切诊按腹时可感到腹壁的抵抗增强,但不痛,也不硬实。此证胀满不同于理中汤类方证,其腹虽胀,外观并不见满,按之柔软,不作痛,即痛也很轻微,且喜按压,舌无苔或稍有薄白苔等;也不同小陷胸汤或大黄类方证,彼腹坚硬,拒按而痛,舌苔黄厚或滑腻。由此可见,奉方所主为体质虚弱者出现的腹胀满。如《岳美中医案集》载一男,患腹胀症,自述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是属虚胀症。投以厚朴12g,生姜9g,半夏9g,炙甘草6g,党参4,5g,经复诊1次,未易方而愈。朱进忠治一日。岁男性,腹胀大膨隆,但按之尚柔软,前额、耳壳、四肢均冷,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弱几近于绝。处方:厚朴25g,人参10g,半夏15g,炙甘草9g,生姜10g。服药一剂,8小时内,大便行,腹胀减,呕吐止,精神增,食纳稍进,继服3剂愈(《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山田光胤将本方的应用概括为:一、用于胃的蠕动和胃液分泌极度低下、腹中气与水停滞、心下腹部胀痛,饮食即吐,大便不通之证。二、用于发汗、下利、中风、腹部手术之后易引起的胃下垂、胃扩张、肠胀气、急性胃肠炎、急性吐泻等。三、本方可转用于脑溢血或胃切除术后的食物在消化道通行障碍等(《汉方处方应用的实际》)。本方重用厚朴,且将其置于方名之首,可知当为君药。编者用厚朴时多注重舌诊,一般来说,舌象多见苔厚腻或白滑,如舌瘦、红,少苔或无苔,舌面干燥者,虽有腹胀满,也要慎用本方。本方常与四君子汤、理中汤、二陈汤、平胃散、半夏厚朴汤等合方使用。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行气药和补气药并用,可知所主之证是虚实夹杂证。方中行气药和补气药之间的用量比例颇有讲究,重用厚朴、生姜、半夏,理气降逆消胀,轻施甘草、人参以补虚扶正,成“七消三补”之剂,其证亦为实多虚少。《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载陈慎吾治一人,患腹胀,一医处以厚朴生姜半夏汁草人参汤,服后腹胀依然,陈老认为处方恰当,但剂量不适。原方不变,只将厚朴由9g增至18g,党参、炙甘草由9s减至3s,服后其胀立消。然而,临床应用是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本方要针对不问的病情灵活调整消补比例,既可以为“七消三补”,也可以为“消补各半”,甚至“三消七补”。本方厚朴用量为八两,人参用量为一两,两者之比为8:1。但人参再少也并非可有可无,这是虚胀的治疗原则!对此,李克绍先生有深刻的见解。他说:“消食宽胀药,只有在胃肠消化功能还不算太虚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消化饮食的作用。如胃肠虚弱的程度已很重,那只能先健补脾胃,不能奢想撇开胃肠的作用,只靠一包神曲、麦芽就能把所进的食物消化掉。相反地,在胃肠功能极为衰弱的情况下,这些药非但不能消食,而且还能消耗胃气”(《胃肠病漫话》)。 [原文点睛] 发汗后,肢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论精选] 尾台榕堂:治霍乱吐泻之后,腹犹满痛,有呕气者。所谓腹胀满者,非实满也(《类聚方广义》)。 成无己: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山脾胃沣液不足,气涩不通,壅面为满,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注解伤寒论》)。 钱天来:此虽阴气已伤,因未经误下,故虚中有实。以胃气末平,故以厚朴为君,生姜宜通阳气,半夏蠲饮利膈,故以为臣。参甘补中和胃,所以益汗后之虚耳(《伤寒溯源集》)。


肚子胀,晚上胃口不大好。早上到中午不胀,到了下午就很胀,吃不下东西啊?这是典型的脾阳虚,子时一阳生,所以早上到中午身体得天之助还可以周旋,午时一阴生下午阴气重,加上午餐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晚餐吃不下去了。这个理论是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里讲到的,我的印象很深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要是健胃,半夏、人参、生姜、甘草都行气健胃祛水饮,另加厚朴消胀,临床用于虚胀虚满,无腹水,但肚子挺大,是气胀。对于腹胀满不欲食,欲呕,用之效好。

【组成】厚朴12g 生姜9g 半夏6g 甘草6g 人参3g
方中厚朴味苦性温,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为君,臣以辛温之生姜、半夏,前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除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苦降辛开,甘草为佐,补气益脾,此方之用,贵在药味用量上的比例。

【功效】消胀散满,补中降逆。 主治中虚气滞,腹胀满,呕逆。伤寒发汗后,腹胀满者。伤寒心腹胀满。胃虚呕逆,痞满不食。妊娠腹胀后重,赤白相兼之痢。

临床实践中,真正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后所致的脾虚气滞腹胀满证的机会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该方已失去了实际意义。因该方具消胀除满、补泄并行之功,凡病机与之相同的证候,无论成因为何,皆可用之,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前代医家对此早有体验,正如周凤歧所说:
遇脾虚作胀者,辄借用之。而+。”王孟英还特别指出:
“古今治霍乱者,从未论及此方,余每用之以奏奇迹。”其实,
不少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气机升降失调的效方,亦多从此方化裁而来。
现今用以治疗急性或慢性胃炎、肠扭转、胃肠道外科手术后、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失调等症,而见脾虚气滞作胀者,只要用之得当,加减得宜,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使用注意】
一、《伤寒论》提到腹胀满共有三处,三个方子三个类型: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
2、调胃承气汤(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
3、四逆汤(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二、脾虚气滞之胀满,应辨明“虚”与“滞”的主从
以虚为主者,多微满而不胀,自应以补虚为主,佐以理气;
以滞为主者多满而且胀,又当以消为主,佐以补虚。本方厚朴、生姜、半夏用量较大,人参、甘草用量较小,显然是以消为主,以补为辅。本方是为脾气受伤转运失常所引起的腹胀满症而设,并不能通治其他腹胀症状。
应该注意:厚朴、生姜要等量而且用量要大,参、草用量宜小(8:1),反之则胀满难除
刘渡舟教授曰:一人思腹胀,一医处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服后腹胀依然,乃请陈慎吾老大夫高诊。陈老认为处方恰当,但剂量不适。原方不变,只将厚朴由9g增至18g,党参、炙甘草由9g减至3g,服后其胀立消。盖陈老增厚朴之量是在于消除胀满,减参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颇洞仲景之旨,故服后霍然而愈。

三、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脾虚气滞之腹胀满,确系消补兼施之良剂。若能巧施化裁,使“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必有良效。一般而言,
兼表者加苏叶、藿香
兼胃热吐逆者加黄连、苏叶
气滞较甚者加腹皮、陈皮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砂仁
兼中阳不足者加干姜、荜拨
兼痞者加枳实、白术
兼胸胁胀满者加青皮、香附
兼气逆而痛者加吴茱萸、官桂
兼血瘀者加莪术、赤芍
兼便秘有热者加枳实、大黄
若气虚不明显可酌减人参,反之可酌加其用量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这是明显在讲发过汗之后的情况。为什么特别强调发汗后呢,一是张仲景当时确实在实践中发现了发汗后出现的后面所述的情况。二是后面所述的情况与发汗有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发汗才导致了后面情况的发生。这个发汗是一个致病条件。

腹胀满:这个腹指的是脐周,不是胃部,胃部为”心下“。胀就是肚子鼓鼓的发胀。但这么讲只是讲了个大概感觉。实际上腹胀满有气胀,有实胀。气胀是指肚子里感觉有气撑着胀,表现为按下去会让人觉得舒服一点,中医称之为“喜按”实胀是指里头有实的东西在堵着,有的是因为里头长东西(如癌)撑的,有的是因为便秘堵得胀,如果按下去会不舒服,不愿意按它,中医叫"拒按"

那么这个腹胀满是哪种胀呢?综合历史上多个著名经方家如郑钦安、倪海夏、郝万山、胡希恕等观点,张仲景所说的这个胀是指气胀。这个判断与发汗有直接原因。郑钦安解释时讲出了比较通俗的道理:此病腹胀满是由于发汗后,是汗出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闭其清道,壅而为满。说直白一点就是,使用发汗的药物发汗,药力会向上向外这个方向使劲,那么在药力的带动下,把腹部的浊阴也带了上来,为什么会带上来呢?以郑钦安的观点是认为伤了胸阳,那么就会出现胃到胸这个部位出现虚,腹部的浊阴会上冲,这是体内“气”的逆变化运动。更多的医学家认为是脾阳出了问题,无论是发汗导致脾阳出了问题,还是本身的脾阳有问题,反正就是脾阳有问题,使得浊阴不下,消化不好。这一发汗,药力往上一带,就会胀得明显,即使不发汗,有的人也觉得胀。从郝万山的观察来看,这个腹胀的原因主要还是脾阳虚造成,胡希恕在实践中也验证了这一点,使用此方治好了没有发汗但是腹气胀的患者。那么郑钦安的观点是不是错了?不是。只不过他是着眼于发汗这一诱因来观察而已。实际上他认为“伤寒原方可以用,但"法宜补中宣通,原方亦可用,似不若理中加行滞药为当",从治法上可以看出,最终他的私下之意还是脾阳虚

也就是说,发汗只是诱因,而脾阳虚才是根本

降逆当然是半夏为首选

方证:脾阳虚,脾气虚导致运化失司,水湿内留,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虚中夹实,肚腹胀满。具体表现为腹胀,叩之如鼓,饮食不下,上午稍好,傍晚加重,或欲吐欲呕,喜温喜按。这一治疗虚三实七之证的方子,所以在用药上,就是补三消七之法。

注意事项:腹部位置要把握清楚,要区分是实胀还是虚胀,剂量的比例不可随意更改。

【临床医案】
一、腹胀痛(张石顽):陈某,泻利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气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二剂,痛止胀减,而泻利末已,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剂,泻利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而安。

按语:脾虚湿盛而胀,单服芩、芍寒凉之品,非但湿热不去,且脾阳更虚,故其胀愈甚。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脾利气,扶正法邪“塞因塞用”,方可愈病。

二、臌胀(周子娄):陈某,男,43岁,农民,1985年3月13曰就诊。患肝硬化病数年。近月来纳差,食后腹胀,腹渐膨起,大便溏泻,小便少,神疲。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红、苔白滑,脉沉弦。检查:腹水征明显。西医诊为“肝硬化腹水。” 处方:厚朴、生姜、茯苓、通草各15g法夏10g红参、炙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温服。 8剂药后,腹膨起已消,纳食增进,小便增多。检查已无腹水征。继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诸症消失若常人。嘱其注意休息,节制饮食,勿食肥腻厚味陈臭等,随访半年末复发。

按语腹胀、纳呆、便溏、神疲,脾气虚也;腹水、溲少、舌胖、苔滑、脉弦,水湿盛也。用本方健脾行水,扶正怯邪。因水湿内停较剧,故加通草、茯苓以利水湿。

三、痞满(陈瑞春):叶某某,男,39岁,1973年8月10曰就诊。患者行胃次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惟出院后逐渐感觉胃腹痞满,暖气频作,大便不畅,虽少食多餐以流质软食为主,亦感痞满不饥,病情日见明显脉象细弱,舌白润。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论治: 党参12g法半夏9g枳壳6g厚朴9g炙甘草6g佛手片9g广木香6g生姜3片,5剂药后自觉气往下行,腹胀暖气大减。继则服至20余剂,每隔1-2日1剂,治疗两个多月一切正常。一年后腹胀未发作,消化良好,体略发胖。

按语术后痞满腹胀,脉象细弱,为脾虚不运,气机堕塞。故以本方加枳壳、佛手、广木香以温中健脾,理气除满。

四、泄泻(过敏性肠炎)(李浩澎):宋某,男,54岁。患慢性泄泻5年余,反复治疗不成,因于暑月过食凉面而发,虽经治愈,但以后每食面条即肠鸣腹泻,初服抗菌药可止,后渐不理。半年来发作频繁,天气变化及情绪少有波动即可诱发。证见:腹胀满,泻下水样便日三四次,腰酸背楚,四肢倦怠。舌苔白厚腻,脉弦滑,关略大。辨为脾虚湿滞,拟温中行气祛湿为法。 处方:厚朴15g半夏15g生姜15g红参6g(另包煎)甘草(炙)3g伏龙肝如鸡子大一块,车前子30g(包煎),嘱进5剂。 二诊时,泄止,余症缓,去车前、伏龙肝。又进5剂,诸症渐愈。后以原方为粗末,每日早晚各服10g,开水冲服,连用3个月,数载沉疾竟愈。

按语泄泻日久,呈脾虚不运而湿阻,水液紊乱而偏渗之机,故集健脾理气,祛湿渗利于一炉,标本兼顾,共奏斯效。据李浩澎教授经验:本证泄泻剧者,加车前子、伏龙肝腹痛甚,加延胡、乌药腹胀明显,重用厚扑,并加炒莱菔子虚证著,重用人参寒加干姜、官桂热加黄连、黄柏。此外,若在方中少佐防风、白芷、羌活等疏散之剂,效果更佳。

五、咳嗽(周子娄):周某,男46岁,1984年10月20日就诊。患慢性支气管炎近10年。4天前受寒而发作,症见咳嗽,痰白稀,胸闷,微恶寒,纳差,神疲,舌质暗红、苔白滑,脉弦紧。 处方:厚朴、法夏、生姜各15g党参12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温服。 3剂药后,咳嗽、胸闷减轻、精神好转。上方加五味子6g茯苓15g,继服4剂,诸症若失。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本案脾虚生痰,上干肺娇,发为咳嗽。本方专为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而设,故用之即效。

六、下肢瘙痒(周子娄):张某,男,36岁,教师,1984年9月11日就诊,双下肢经常瘙痒4年,遇阴雨天及水湿加剧,搔抓则易破皮流水。曾多方中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刻诊:形胖、精神倦怠,舌胖大,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厚朴25g生姜15g法夏12g党参、炙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饭前温服。服药6剂,全身自觉轻松爽快,瘙痒消失。随访2年末复发。

按语:脾虚湿停,注于下焦,引发瘙痒。用本方健脾祛湿,并重用厚朴以下气化湿除浊。

慢性胃炎
1、患者,女,36岁,2003年6月就诊,主诉“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无规律,嗳气反酸,已3年余”。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西药胃必治、奥美拉唑治疗,亦未效,近日来就诊,治以:消胀除满、补泄并行,处方:厚朴24g(炙去皮)生姜(切)24g半夏(洗)24g甘草(炙)6g人参3g焦三仙10g砂仁10g,服10剂后,腹部饱胀不适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再服10剂,2 月后随访,诸症得愈。

2、患者张某,男,42岁,于2004年5月10日因胃溃疡在县人民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6个月来乡卫生院门诊就诊、主诉“腹胀、嗳气较重,食欲差,饱胀2个月,便秘1个月”。诊以:消胀除满,补泄并行,处方:厚朴(炙去皮)24g生姜(切)24g半夏(洗)24g炙甘草6g人参6g枳实6g大黄6g服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3剂,症得愈。

3、某男,28岁,农民。1995年10月4日初诊。上腹部胀闷4个月余。缘4个月前天气甚热,露天作劳汗出口干,乃饮以冷泉解渴,尔后便觉脘闷胸痞,嗳气方舒,大便失调,纳呆便溏,屡治妄效。过2个月胃镜检查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各方投治中西药并施,仍不见效而来就诊。患者鼻梁两侧微有褐斑,唇淡无华,舌质淡红而有齿痕,苔白厚微腻,脉细而滑,双关略浮。拟辨:寒饮内伏,脾阳不振,气滞于中,胃失和降。处方:法夏15g川朴12g生姜4片,炙甘草9g党参12g枳实9g陈皮9g白豆蔻6g茯苓12g,3剂。10月7日二诊:服上药后频频矢气,上腹部胀闷顿减,续服。

腹胀满
1、丁某,女,22岁,学生。2010年10月11日就诊。腹胀满年余。一年来苦于腹胀满,上午轻,下午重,夏天轻,冬天重。最近腹胀满加重,腹部膨隆,全天均胀。而且胃脘部位亦胀。食欲尚可,只是喜食干物如馒头、米饭,不喜食汤、粥等软物。大便量少,粘腻。月经春夏秋三季1月1行,入冬后2-3月一行,量不多。末次月经:2010年8月1日,一天净,色暗红。舌淡红苔黄腻上罩一层水滑,脉沉甚。辨证:脾气虚弱,水湿内停,阻滞气机,郁而化热。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苓桂术甘汤加减:厚朴30g生姜30g(自购)姜半夏30g炙甘草10g太子参10g茯苓20g桂枝15g生白术20g黄连10g黄芩10g苡米40g,7剂。10月18日二诊:脘腹胀满消除,虽然北方天气降温,都不再觉胀。服药第三天月经至,量较以往明显增多,色红,现第四天。只是饭后仍觉有些不消化的感觉。舌上水滑已去,苔黄腻渐去,右侧无,左侧尚有,脉沉。因说中药口味欠佳,故未再开药。嘱生活调摄。

2、鲁某,男,46岁。有20余年乙肝病史,近5年因肝硬化引起腹胀,屡经中西药治疗,可治疗效果不明显。刻诊:腹胀,不思饮食,畏寒,手足不温,苔薄黄略腻,脉沉弱。辨为脾气虚气滞证,给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厚朴24g生姜24g半夏12g炙甘草6g红参3g枳实14g白术12g黄连10g。6剂,日1剂。二诊:腹胀有减轻,但仍不思食,又以前方加砂仁6g,12剂。三诊:腹胀解除,复以前方治疗2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分3服,以巩固治疗半年。复查肝硬化,基本恢复正常。*br*按语:根据腹胀,畏寒,手足不温辨为寒,又因苔黄腻辨为夹热,更因脉沉弱辨为虚,以此选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补脾胃,行气除满,加枳实、黄连,行气和胃,清热理中,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方药相互为用,以治脾胃气虚气滞证。

3、马某,男,43岁,农民。病结核性胸膜炎,服雷米封等抗结核药治疗。近一周腹胀呕吐,粒米不进。乡村某医不察证之虚实,不顾“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之训,认定通则不胀,胀则不通,予以攻下,然泻后腹胀如故。至此,本应接受教训,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反认为病重药轻,未泻彻底,又令顿服酚酞25片,憋胀益剧。不得已,乘马车进城就诊。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两手捧腹,口称憋胀欲裂,呕吐清水。 口干不欲饮,更不欲食。诊其腹,腹胀如鼓,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切其脉,细缓无力。 由脉症观之,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浊之气凝聚不散,痞塞升降之路,故而为胀为呕。从脉象细缓、喜手捧腹看,便知其胀属虚,而非实滞,故屡屡攻下胀不惟不减反益甚也。治当补中健脾,消胀化湿。待脾运一复。 弥漫之浊气自然无存。拟:厚朴15g生姜10片 半夏10g炙草6g党参 15g茯苓15g二剂。二诊: 药后自觉气向下行,虽未解便而腹胀已轻,呕吐亦再未发生。继服三剂,腹胀全消,改拟六君子汤调之。

按语:腹胀一证,当明虚实,分寒热,辨脏腑。虚胀者以脾弱中虚为多伴有少食不化,子夜胀甚便溏。脉弱等症状。故不可一见腹胀,便用枳、朴、硝、黄,诛伐无过,致气益虚、胀益甚也。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题解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出自哪里? [单选题] *

伤寒论(正确答案)

内经

汤液经

金匮

答案解析:该方剂出自伤寒论条文: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 张仲景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条件是什么? [单选题] *

发汗后,腹胀满(正确答案)

腹胀满

大便不通

消化系统有肿瘤

答案解析:伤寒论中应用该汤方的机理是:由于发汗后,是汗出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闭其清道,壅而为满。也可以这样理解:发汗后脾阳虚弱,不能运化转输,虚气壅滞腹胀满。

3. 本汤方一定是在发生发汗后出现腹胀的情况才能应用吗 [判断题] *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本汤方出自的条文尽管是讲述发汗后,伤及胸阳,以致浊阴上干所致的腹胀,是气胀和虚胀但期产生胀的本质是脾阳虚弱,浊阴不下。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只要符合证机的情况,均可以使用。如经方家胡希恕讲:并不是一定是发汗之后遇到这种虚胀虚满才用这个方子。临床上常见到个虚胀虚满,一按没有腹水,但是肚子很大,这就是上面所讲气胀。胡希恕遇到肚子胀满的一个患者,肚子是挺大,他一开始以为有腹水,后来一检查,没有,就是气胀。胡希恕就给吃的这个药。

4. 本汤方属于太阴病范围 [判断题] *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显然,本方非表证,也非阳病。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运化失常。伤寒条文中太阴病总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汤方病机切合太阴症。表现按之柔软得舒,食欲欠佳,苔白脉濡缓。胡希恕语:太阳里虚寒而致的气胀,是本方方证。

5. 本汤方的医治手法是 [单选题] *

汗法

吐法

和解法

下法

温法(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太阴病的治法,仲景明确指出“当温之”。因为太阴病以里虚寒为基本病证特点,期待其治疗方法以温阳祛寒、健脾化湿为主,禁用吐法或下法,也不适宜用汗法。如有兼变证,比如里虚挟表,先温中再解表


   赵某,女,53岁,2006年9月6日初诊。主诉腹胀腹满两周。发病前有“感冒”病史,经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感冒痊愈,腹胀腹满明显,以脐周为中心,时轻时重,矢气多,大便畅,纳食尚可。经前医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等方,效不显。诊见面白体瘦,手足畏寒,小便不浊,舌淡,苔白润,脉弱。素体虚寒,湿气壅滞。先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处方:厚朴12克 姜半夏12克 人参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5片

                                                         三付水煎服。

   药后胀满减,转方附子理中汤方。

   处方:制附子12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焦白术9克

             炙甘草6克

                                                          六付水煎服。

  9月15日三诊。自诉全身舒畅许多,精神好转,腹无不适。嘱口服附子理中丸两盒善后。

  《伤寒论》原文:“发汗后, 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本方开中夹补,治腹胀满时轻时重而大便不秘者,效捷。若舍本方用后世时方,甚或中西结合之方,往往疗效不佳。

   本案前医不效原因大概只顾邪实,不顾正虚。但倘径直用附子理中汤也许无效,因只顾正虚不顾邪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