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到底要给孩子带来什么?这所学校的经验不妨看看!| 关注

 王婷4h932oy4bh 2020-04-01

民小编说

近日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可以说劳动教育就是“五育”并举中的一座桥梁,建好这座桥,就可以抵达“五育”的彼岸。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如何构建一座劳动启蒙桥,促进儿童夯实劳动之根基、养成劳动之习惯、培育劳动之素养、获得劳动之情趣?一起来看这所学校的经验!

有人说,德育让人明理、智育启迪人的智慧、体育使人拥有健康、美育让人赏心悦目,而劳动教育可以给予以上的一切。在我看来,劳动教育就是“五育”并举中的那座桥。建好这座桥,我们可以抵达“五育”的彼岸。劳动桥敦厚牢固,坚实的根基正好与基础教育属性相通;劳动桥姿态万千,与教育提供“适合的通道”境界十分神似;劳动桥四通八达,契合劳动教育通向未来世界的链接之意,这是一座指向“五育”的通达桥。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我们想构建一座劳动启蒙桥,促进儿童夯实劳动之根基、养成劳动之习惯、培育劳动之素养、获得劳动之情趣,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01

桥之墩,塑儿童劳动价值观之魂

劳动教育到底要给6-12岁的儿童带来什么?是好玩的农场体验还是严格的习惯要求,是丰富的技能培植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学校给出了自己的妙方。但在我们看来,学校在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之前,需要深思这一年龄段的劳动教育到底能播下什么种,未来会结出什么果。我所在的星河实验小学提出“幸福小当家”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未来,孩子不仅要当好小家的一家之主,还要当好国家的主人、民族的脊梁;因此要有爱家之心、持家之能、担家之责,并养成爱生活、爱学习、爱劳动、爱担当、爱创造的劳动品格。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其内在灵魂,是“培养幸福劳动者”的教育,是“打好家国底色”的教育,是“身心灵合一”的教育。

6-12岁的儿童在塑造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是抽象的,应该是具体的;不能是强制的,而应是自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为儿童架设四座桥:一是劳动价值之意义桥。劳动具有工具性价值,也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终极性价值;二是家校社合一之联通桥。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协作,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察古明今之共振桥。劳动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四是合乎规律之美遇桥。在劳动实践中科学体验美的根源、美的真理、美的情趣、美的创造。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塑造应该渗透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具身实践中。2017年,我们学校接手一所薄弱学校作为分校。资金有限,全校师生便利用整个暑假自己改造教室。一年后,奇迹发生了,这所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评估跃居全区一等奖。我们虽然不能把成绩归因为一个假期的劳动,但细细研究,这其中一定有劳动后孩子们学会了珍惜、进取、努力的效应。学校本部地方比较小,有的孩子第一次在餐厅吃饭时问我:“校长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在地下车库吃饭?”在冰冷而挂满了桥架的地方用餐,孩子不喜欢。于是,打造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主题餐厅的行动开启了。全校387个孩子与387个家庭一起改造学校学生餐厅。6年来,同样的伙食标准,星河娃对学校伙食满意度是最高的,这是不是与劳动创造、劳动焕新有着美好的关联呢?

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基地、没有农场、没有地域资源,是否可以在校园无痕地让儿童来一场劳动的美遇?我的校树我浇灌、我的位置我保洁、我的区域我包干、我的农场我栽种,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散点的体验,而是习得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态度、主动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情感、丰富的劳动知识、创新的劳动思维等的集合。或许,一次劳作承载不了这么多内容,但我们期待每一次劳动都能让儿童找到自己的劳动坐标,即学会生存、积极生活、丰富生命、享受生长。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身体而充盈“内心灵魂”,劳动实践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必要手段。 

02

桥之引,建儿童全景劳作园之场

儿童的劳动教育是全息存在的,需要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劳作园。劳动教育的责任不全在学校,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一;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场域、不同的主体间营造儿童劳动教育的场景与情境,开启四度空间,为孩子构筑好劳动教育的引桥。

第一空间:家庭家务劳动启蒙馆

家庭是一个最全景式的劳动场域,是儿童劳动教育最好的启蒙馆。学校要指导家长提升劳动意识,引领孩子具有劳动的实践情感;家长要培养孩子自觉的家务劳动习惯、自理的劳动技能。我们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园课程开启家务劳动的种子课,而家庭则开启家务劳动的主干课,家校共同举行家务劳动的果实课,让学生收获家务劳动带来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第二空间:校园自治劳动故事田

在每所学校,都会有小岗位、包干区。但是,孩子在小岗位、包干区劳动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吗?大多数孩子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检查的要求和任务的要求去劳动。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要求?我们认为,需要在校园的小岗位、包干区开启创造性劳动,让儿童去创造自己的劳动故事田。在我们学校有一块简单的包干区,承担包干区班级的班主任不仅让孩子完成打扫的劳动任务,而且创造性地开启了包干区里的“昆虫记”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美好与创造。

第三空间:社区朋辈互助志愿岗

志愿服务劳动应该从热闹的节点式劳动转变为儿童甚至家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我们学校开设了两家银行:家长志愿劳动时间银行和儿童自觉劳动成果银行。之前社区的志愿岗位无人问津,学校联动社区把这两家银行的星河币流通到社区、商场,结果孩子带着父母进行朋辈式的互助志愿成为常态,改善了邻里关系,促进了彼此互助。

第四空间:城市田野课堂实践基地

早在2013年,我们学校就物色了20个劳动实践基地。每个月安排半天时间,让每个班都有机会到这些基地进行劳动实践,一直坚持到现在。目前逐渐发展到33个基地,形成了“一带一路”的思路:“一带”就是生存、生活、生长的生命带,“一路”就是做学玩合一、思创行一体的劳动实践路。形成三个学院:少年科学院、农学院、创学院;建成三类基地:科技创新、农业体验、职业启蒙基地,开启儿童劳动的社会性。 

03

桥之梁,构劳动教育课程群之体

学校通过“家园生活课程、校园责任课程、田园体验课程、职园启蒙课程、创园生长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群,培育“小帮手技能、小主人责任、小农夫情怀、小工匠精神、小创客思维”。

1.小帮手·家园生活课程

学校在儿童家园生活课程中设置“家务劳动清单”,孩子可以自己制订家务劳动清单,采用自我清单式管理、菜单式研发、订单式配送,让家务劳动成为充满乐趣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课程。

2.小主人·校园责任课程

针对不同年段的孩子开展责任岗、责任田、责任区劳动教育,通过主题融合、班队融合、实践课融合等方式,形成“我要对我的岗位负责”“我要给伙伴留下美好”“我要和校园最美的相遇”等劳动意识。如学校开设的“小豆丁餐厅岗位课程”,每个孩子都有一天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美味午餐、检验食品、参与制作、配置食量、打扫餐厅、消毒餐具等,在校园里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

3.小农夫·田园体验课程

学校的每个孩子在四年级都会经历稻子、麦子两季从播种、耕种、除草、抽穗到收割、打谷、加工的全过程。一次,当四年级10个班的学生带着镰刀到万亩良田进行收割时,他们发现现在的农业劳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介入的时代。这深深震撼了孩子们。收割回来后,孩子们开始对人工播种与智能播种进行对比研究,对物联网观照下稻谷到大米的过程进行研究。

4.小工匠·职园启蒙课程

除了让孩子进行职业体验外,学校还通过衣工坊、食工坊、住工坊、行工坊等,让孩子在职园启蒙课程中从家政、厨技、农艺、非遗、创客等维度进行劳动体验。建立起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学三十六技”劳动课程、“访三百六十行”活动。

5.小创客·创园生长课程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到自己的智能取向,学校给每个年级确定了一个为期一学年的长线创新劳动主题,“做学玩创”一体;同时,学校与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大学两所高校以及创新型企业的6个创新实验室签约,部分孩子每个月都有时间到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实验研究。

04

桥之翼,探儿童劳动学习方之路

在6-12岁儿童的小学阶段,我们的重心放在了让孩子学会劳动上。如何让孩子探求到劳动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方向?

策略一:不同的孩子获得不同的劳动教育经历

劳动教育课程群如此丰富,难道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全才吗?不是。我们将劳动教育课程群分为三个层次,普及性劳动课程占60%,旗舰型劳动课程占25%,定制式劳动课程占15%左右,让不同的孩子获得不同的劳动教育经历。比如孩子的家务劳动、责任课程就属于普及性课程,人人参与、人人经历、人人习得。“学会研究垃圾分类”是旗舰型课程,“研究垃圾智能分类系统”则是针对部分孩子的定制式劳动课程。

策略二:不同的劳动体验相同的五感互联

我们所进行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习得,不是单一的劳动体验,每一次劳动都应让儿童的身心灵打开,从视感、听感、嗅感、味感、触感等五感认知进一步到通感表达,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做学玩合一;不仅要尊重儿童自身认知能力与身体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还要在劳动中建立起与天地间的心灵交换,在自然中激发建构创造的多种可能性,形成生命的连接。

策略三:无限的劳动要求与有限的时空和解

我们需要给孩子开出儿童劳动学习方,以儿童为原点进行多维度构建。

学习要素的“组合”。梳理序列性、年段性的劳动学习内容,结合五园的不同场域,对劳动学习重点、活动类型、学习形式、劳动实践场所、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维度进行优化组合,避免碎片化、做秀化、表层化、交叉化。

学习资源的“整合”。即劳动课程与国家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劳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贯通,将学习资源有机整合。

学习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科学、有机地融合在劳动学习全过程,融入劳动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获得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策略四:从新鲜的课程花边成为儿童生活的常态

让儿童的每一天、每一处都处于沉浸式、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和创造中,将劳动教育与儿童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让学会生存、积极生长、幸福生活成为儿童生命的样态。

新时代劳动教育,流动其间的是童心野趣的田园牧歌,指向未来的是生活与劳动的相互成全,这是一座属于儿童的劳动教育桥,有着独特的结构、体系、承重;这座桥接千载、通万里,既能听到远古的呐喊,又能听到现代的号角,还有未来的召唤、生命的力量;这座桥我们共同造,这是一座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桥,定能让儿童抵达人生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