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聊一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零壹贰012 2020-04-01

开始来讲讲整个南北朝首屈一指的人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内容有点多,烦劳费眼。

今天聊一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书接上回,讲到北魏统一北方后实施了一些汉化政策,但鲜卑统治者在意识上的转化却是较慢的。从制度上,北魏在中原王朝的三公九卿制之外设立了一个内朝,由鲜卑等胡族人士组成。这些人原本是鲜卑拓跋部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由各个部落族长的子弟组成的,这种制度主要是为了防范各部落的分离,而这些人则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伺候着。北魏建立之后,这个小群体被保留下来,除了继续伺候皇帝的饮食起居外,由于接近皇帝,他们还接受皇帝的咨询,帮助起草、记录,接受任务委派。北魏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祭天仪式,这种仪式对游牧民族国家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只是简单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还是各部落聚集在一起选举领袖、制定国家政策的仪式。上述这些制度都是强化鲜卑人纽带的措施。

今天聊一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71年,四岁的拓跋宏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他在位期间不遗余力地推动胡族国家的改革,致力于将北魏王朝“中国化”。

首先,是进行官僚制度改革,废除鲜卑族的官僚制度,全面采用汉族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当时由于国家统治的不断深化,内朝机构急剧膨胀,出现了带有各种各样职务的官职,内朝的行政管辖基本和外朝重叠,架空了外朝,形成龃龉。孝文帝果断废除内朝,使政令出于一处,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同时废除了已经流于形式的西郊祭天仪式,统一采用中原王朝的南郊祭天模式。

其次,划分姓族,将胡族中的八大姓列为名门,在其之下根据建国功勋大小并参照汉人的五服制度划分等级,成为姓族的人拥有担任官职的特权。对汉族的各大家族也作了同样的划分,确立了上下尊卑关系。这项改革打破了鲜卑人通过祭天等仪式产生的连带感。我们知道,游牧民族是聚居社会,大家在帐篷里围着火炉坐一圈,都是兄弟,而划分姓族的改革将这种连带感打破,鲜卑人被划分为上层贵族和下等平民,形成中原王朝那样的身份阶级社会。同时还改变姓氏,将拓跋族的姓氏改称汉族的姓氏,皇帝自己将拓跋氏改为元氏。

今天聊一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接着,移风易俗,禁止穿鲜卑族服饰和讲鲜卑语,官方用语由鲜卑语改为汉语。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放弃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使用被统治者的服饰和语言,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孝文帝拓跋宏也因此而千古留名。孝文帝在改革的同时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到中原的中心洛阳,将迁都和改革同时并举,反映了北魏当时面临问题的严重性,不是简单通过官僚制度和宗教礼仪改革就能实现的。孝文帝的雄心是要将北魏从游牧经济型国家转变为农耕经济型国家,以统一王朝为志向。

由于孝文帝年幼登基,所以还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由他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掌权。上面说的这些改革都是孝文帝亲政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冯太后推行了著名的均田制和三长制。北魏建国以来致力于恢复中原自永嘉之乱后荒废的农业生产,推行劝农政策。太和九年(485)起实施的均田制授予年满十五岁的农民一定数量的露田和桑田,农民死亡或七十岁后,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世代耕种。同时为了准确掌握全国人口,实施了三长制,即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立邻长、里长、党长,通过三长进行户口调查和赋税征收。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实施的汉化政策极大打击了以鲜卑为中心的胡族集团的团结,但孝文帝不惜此代价,因为他清楚要在汉人的中原建立一个真正的王朝,就只有将自身“中国化”这一条道路可走。

今天聊一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关于冯太后和孝文帝之间的关系是存疑的,当初冯太后强迫十八岁的献文帝让位给太子孝文帝,说明她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子。但在孝文帝出生时,冯太后却不理朝政而专心抚养孝文帝;孝文帝十分厚待冯太后一族,却对生母李氏一族十分冷漠;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不顾大臣反对,坚持为冯太后守孝三年(子对父母守孝三年,对祖父母守孝一年)。凡此种种,可见冯太后与孝文帝之间不是名义上的祖孙关系那么简单,当时的史书也有用“母子”一词来形容二者的关系,再考虑到游牧民族有收继婚(收亡父、亡兄的妻子为妻)的风俗,冯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是在文成帝死后出生的,所以孝文帝有可能是文成帝之子献文帝和冯太后所生。

孝文帝作为鲜卑人的意识是非常薄弱的。当初迁都洛阳时,由于鲜卑人大多不懂汉语,孝文帝就下令将儒家经典《孝经》译成鲜卑语,用于教导鲜卑人。这和后来辽、金、元用本民族语言来发扬国威不同,孝文帝使用本民族语言是为了让鲜卑人理解汉文化的精髓。如果孝文帝当时是认为鲜卑人要统治汉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的话,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该让人翻译和教导《孝经》的。

为了确认正统性,北魏也照搬了中原王朝的五行学说。拓跋族假托自己的祖先是传说中的黄帝,黄帝承土德而王,因此它的后代自称“拓跋”,在鲜卑语中“拓”意为“土”,“跋”意为“帝”。所以北魏一开始自定为土地。但五行学说讲究的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当时自定土德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么复杂,可能也是学得不到家的缘故。后来发现了这个bug,于是又宣称,金德的西晋灭亡后,相继出现前赵的水德、前燕的木德、前秦的火德(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而北魏的土德继承的就是前秦的火德。但在孝文帝的时候改变了这种逻辑,决定北魏直接继承于西晋,是水德。这样就否认了前面几个胡族国家,认为他们是僭越王朝,不是正统,将鲜卑政权区别于其他的胡族政权。北魏的强盛最终使得这种逻辑成立,北魏作为正统王朝也逐渐被汉人所认同。所以后世将“五胡十六国”称为“国”,而从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时代称为“南北朝”,“北朝”的胡族政权被汉人承认为正统。

今天聊一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还有一件明确正统的事情,就是改变“太祖”这一庙号的“所有权”。庙号是在宗庙奉祀时给大行皇帝(即死去的先帝)起的称号,是有一定规律的,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有开创王朝之功的称祖,后世有德之君称宗。孝文帝将建立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尊为太祖,表示他为北魏的开创者。但是须知此前,道武帝庙号是烈祖,太祖则是道武帝的曾祖父、平文帝拓跋郁律的庙号。拓跋郁律是西晋灭亡时的鲜卑领袖,孝文帝此举有将游牧民族领袖和王朝皇帝严格区分之意

管见所及,不吝雅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