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第四讲

 有而无限 2020-04-02

艺术怎么会跟真理有关系?

说起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会引起疑惑,因为谈到真理了。艺术怎么会跟真理有关系?

这里涉及到对真理的理解。真理,有“理’字,就会想到理性和逻辑。理性的应用是科学,逻辑的应用是哲学。真理怎么会同感性的艺术作品有关联呢?英文Truth,可以翻译为真理或真相,真相也有一个“相”字(佛学),似乎也说不清楚。

Truth的希腊词源是Alethia,它的意思是“无蔽”。海德格尔认为,被遮蔽的是存在本身,真理就是让存在澄明,即无蔽。这是哲学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我们习惯从理上去讲真,我们跟世界的关系就变成了理性,用理性认知和处理事务,这个被处理的事物就是存在者。我们处理外部事物成功了,控制它、支配它,为人类利益服务,这是对存在者的把握。

还记得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欣赏吧!这样一双农鞋为何要搬到画布上呢?梵高画这双农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看清农鞋是个怎样的鞋具,农鞋的存在者吗?梵高画《农鞋》的意义,在于要画出存在者之存在!被存在者遮蔽了的存在。

鞋子的存在者是它的有用性,有用性建立在可靠性上,而这种可靠性由梵高所展现出来,那就是农夫与大地的关联,农夫的生存。“这器具属于大地,在农夫的世界里得到保存”。

观看一幅绘画时,我们难道只是发现画中的存在者(河、桥)吗?我们观看的是存在者之存在的澄明

我们作为人而存活于世界的根据是什么,就是对存在本身的领会。我们原本就在这种对存在本身的领会之中了,但往往我们被遮蔽了。我们以为可以通过趋利避害的知识和经验,更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根基其实是对存在本身的领会。

为什么要破除形式美学?

一幅艺术作品给我们美的感受,这美到底是什么?传统的美学通常将美当做形式本身。比如绘画领域的图案、色彩的配合。“美”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的效果,由此产生了“形式美”的概念。甚至康德都还是承认形式本身的美的。

这种形式美断言,会导致对艺术形式本身进行研究,并且试图创造一种金科玉律。怎样的形式能担保美,怎样的形式不能产生美,其实这是同美的实践的本质背离的一种研究。

从毕达哥拉斯就开始说“美是一种比例上的和谐关系”,这种形式美的断言源远流长。

如果真是这样,艺术就成为了工艺。可以担保某种形式的运用,就会带来某种愉悦。如果这样,艺术跟真理就没什么关系了。

海德格尔关于美的定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革命,重新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应该认真读一下一篇文章,读懂多少算多少,破除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发展到极致就是唯美主义。

海德格尔说“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而不只是一种真实,刻画农鞋的油画,描写罗马喷泉的诗作,不光是显示---如果它们总是有所显示的话---这种个别存在着是什么,而是使得无蔽本身在于存在者整体的关涉中发生出来。……于是,这种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便被澄亮了。如此这般形成的光亮,把它的闪耀嵌入作品之中。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这就是海德格尔关于美的定义!

对比一下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美学

  • 海德格尔:“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真理是“存在者之存在”之“无蔽”)

  • 黑格尔:“美乃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也认识艺术是真理,但这里真理被理解成理念)

这是一个大原则的讨论。人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尽可以去处理存在者,通过认知它而更好的处理它,但我们不可能处理存在。面对存在我们只能泰然任之,让它自行澄亮。我们在世界的生活到底是扎根于知识,还是我们对存在的领会?全部问题的关键在此。一种新的存在论思想,一定带来一种新的对美的本性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不是代表一种进步呢?

西方柏拉图的哲学传统,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线索,就是改造世界。人为何能改造世界,因为有理性的能力,凭借知识去规定存在者、改造存在者。但存在本身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改造对象。假如一种文明建立在对存在者的改造之上,而遮蔽、遗忘存在本身,这种文明就是没有根基的

我们已经被连根拔起,这是西方从柏拉图开启的文明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虚无主义。讲出虚无主义结果的是尼采。

我们的艺术哲学到底是要建立在海德格尔还是黑格尔的哲学思考之上呢?黑格尔肯定不会肤浅的认为艺术是一种形式,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理,但这里的真理是基于理念。很明显,黑格尔的渊源来自柏拉图。但海德格尔那,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

回顾东西方历史,真正的艺术作品,它是以理念的认识作为前提,然后穿上感性形象的外衣?艺术和真理的关联是真理的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已经有真理然后让它显现。真理是存在之无蔽,而不是存在者被看清楚

我们能欣赏梵高的《农鞋》,打动我们的不是形式法则的形式美,我们被拖到农夫的生存世界之中了。

什么是语境、什么是生存场?

创作一幅艺术作品,是进入存在本身,而不仅仅停留在外部的存在者。

如何进入存在本身,这里需要一个“语境”,Context语境、上下文。一个文本的意义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进入了语境才有的。一部红楼梦是一个文本,只要阅读这个文本就能理解吗?不是的,读懂红楼梦有前提,需要懂中国文化。外国人读完红楼梦会比较懵圈,不明白为何这是伟大的作品,不就是吃饭、闲聊吗?中国读者领会红楼梦,因为我们都在同一个语境中,不言而喻在其中,才能理解。

哲学中有一个重要分支是解释学,专门讨论让理解成为可能的条件。假如有一个民族在世界文明的主流之外,他能理解这个文明的艺术吗?比如面对印第安土著播放贝多芬的交响曲,他们能理解吗?中国人能理解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中国文明向来在文明的主流之中。

我们自然而然的在一种不言而喻的语境中交流着文本,而让这种交流得以可能的语境本身,我们却从来不提(这里文本是广义的概念,如眼神、手势)。但是有一类人专门把我们向来在其中,但从未提及的语境端出来给我们看,这样一类人就是艺术家

一部艺术作品展示的是我们向来在其中的生存场(existential fields)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具体的事物吗?不是!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才是目的,反应天涯游子的生存场,于是这部作品就成立了。将两个象意群,统摄起来,成了一个世界。

从物象到象意的转变至关重要。一首诗如果只是堆积物象,那就不是诗,因为没有呈现生存世界。象意是王德峰老师的原创概念(跟意象image不一样),但也有出处,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气韵。

清代的王昱说“有一种画,初入眼时初服乱头,不守绳墨,细视之则气韵生动,寻味无穷,是为非法执法”。绘画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从物象到象意的转变。为何是枯藤老树昏鸦,气韵来了,让生存场得以呈现。

诗人写诗为何要每个字推敲?

红楼梦里成立了海棠诗社,第一次作诗的题目是白海棠咏物。

先看探春的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再看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再看黛玉的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差别出来了没?写诗不是为了惟妙惟肖的描写事物,而是要推敲如何将生存场展现出来,能最好呈现生存场的诗作才是佳作。

诗会之后,香菱拜师黛玉学写诗。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的诗,圈了一二百首给她。香菱读过之后说:“诗有口里说不出来的好处,但细想又全是真的。”

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烟直,太假!日圆,太俗!香菱尝试换一个字,才发现竟然是换不得的。念在口里就像含在嘴里的千斤重的橄榄,回味无穷。

诗人呕心沥血的推敲,全部是为了生存场的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