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德格尔:超越传统的艺术观

 幽莲生梦 2016-02-23




西方传统美学到了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达到顶峰,特别是黑格尔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已到了古典美学的终结阶段,接着,出现蜕变与超越已是必然,海德格尔和许多现代美学家一样,批判古典哲学,反对传统美学,在超越中构建崭新的美学理论,只不过,海德格尔做得特别精彩。


传统美学受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对于审美活动,基本上是从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定势中去理解,将美学看成是认识论,分立成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审美欣赏者对于审美对象如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的审美关系,要么从审美意识中去寻找形成美的价值的心理因素,要么从审美对象中去探寻“美的本质”,一般都是在现象与本质的分立中,对“美之谜”进行探寻,结果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反而越来越纠缠不清。


无论是理性主义美学,如柏拉图,黑格尔等的美学,还是经验主义美学,如博克、荷加斯的美学等,都未能真正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康德试图调和和扬弃理性论和经验论,对审美判断力作了深刻的分析,但在他的理论中,审美的本质问题依然是扑朔迷离的。海德格尔另辟独径,撇开了主客体的二元分立,放弃了实体概念,从人的存在状态出发来探索美和艺术根本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优先进入的存在状态,是对其它一切存在物的超越,这是研究美学和其它科学的前提。


在他看来,美学和其它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为。此在根本上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海德格尔从艺术入手来探索美学问题,他认为,传统美学的“艺术”概念是非常空泛的,它既外在于艺术品,又外在于艺术家,它与二者在实质上没有关系。海德格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的本源”。



1950年,即在他恢复授课(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后,他曾被禁止授课)的前一年,他将他在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汇集成书,取名为《林中路》出版。在这本论著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他关于“存在的真理”和关于“艺术作品及其本源”的精彩的分析。《林中路》一书后来成为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海德格尔丢开了传统的哲学分析方法,以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在确定艺术作品是什么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是:艺术作品不是什么?也就是说,首先要对艺术作品进行否定方面的分析。他理清了“艺术不是什么”的一些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不是对现成事物的摹仿,他举例说,梵高所画的农鞋并不是因其把一双现实的鞋描摹得逼真而成为艺术品的。众所周知,艺术摹仿论是从古希腊以来一直到近代在艺术论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如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一直有重要而持久的影响,海德格尔旗帜鲜明地反对艺术摹仿论。


其次,艺术作品不是事物的普通本质的再现,许多人以为艺术作品只是通过再现事物来表现美的价值,其实,艺术作品不是附加在物质之上的审美价值,也不是创作过程将美感表现于作品中而形成的。再次,艺术作品不是供人鉴赏的,也不是陶冶性情的,更不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在他看来,如果艺术变成了文化娱乐的一部分,那是艺术的堕落。



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一样,在对艺术作品作了一系列的否定分析之后,海德格尔转向了肯定方面的分析,他为读者清晰地分析了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关系。在人们的习惯看法中,艺术作品是来源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而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又是因为他创作了艺术品,正是艺术品使创作者成了上艺术家。这样看来,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本源,而作品又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作品,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另一方的全部根据。“不论是就它们自身,还是就它们两者的关系而言,艺术家和艺术品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的存在。这第三者给予艺术家和艺术品命名。此即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艺术作品之所以是艺术品,是因为艺术,“艺术是艺术品和艺术家的本源”。


海德格尔通过他的独特的概念“世界”和“大地”来阐述他对“艺术”的理解,他认为,“世界”与“大地”是相对而言的,“世界”是开启的,去蔽的;“大地”是封存、遮蔽的,“艺术”属于世界,通过对“大地”的去蔽而创造和开辟“世界”。“艺术”使“大地”去蔽、敞亮,艺术属于本真的存在,在艺术中,存在者的存在显现于“世界”,这才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真正来源。


艺术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本源,那么,艺术的本性是什么呢?艺术与真理是什么关系呢?


人们通常是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种物品,如一幅画可以悬挂在墙上,可以陈列于展览馆,还可以搬动、运输、贮藏等;艺术作品有物质媒介,雕塑需要泥、石或木等,绘画依靠色彩颜料,音乐有声响等等,表面看,艺术作品由物性所决定的。


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虽然离不开物性因素,但并不是由这些物性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的是超出和高于物性的因素。传统美学在分析艺术对物性的依赖时有一种观点认为物是形式的资料,说出了物对于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但是,这未能真正揭示艺术作品的本质。


梵高的画《农鞋》


海德格尔以梵高的画《农鞋》为例对艺术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在梵高的这幅画中,农妇的农鞋实际上是一人造的器具,它既是物而又高于物,海德格尔说:“梵高的绘画揭示了器具,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这一存在者从它无蔽的存在中凸现出来。”在艺术作品中, “器具的器具性才第一次真正露出了真相。”画中的这一鞋的器具,回响着大地的无声召唤,展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现着大地在冬闲时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状态。这一鞋的器具蕴含着对收成的焦虑和期待,表达着对于战胜饥饿贫困的渴望……。


在古希腊的古老哲学观念里,存在者的无遮蔽即是真理,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真理是存在自身的显现,是存在自动显现自己。艺术具有历史性的特征,他说,“艺术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艺术是对作品中的真理的创作性保存。”当艺术对对作品中的真理进行创作性的保存时,“艺术发生为诗。”


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是存在的真理,艺术的本性就是揭示存在者的真理,并使之显现出来。“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真理有多种多样展现方式,而艺术是显现真理的最佳方式。海德格尔还认为:“作为陈述的正确性来理解,真理的本性乃是自由。”真理是存在自身的显现,真理就是自由。艺术因其揭示存在者的真理而通向自由,而美是真理在场的标志。


对美的理解,海德格尔和黑格尔有本质的不同,黑格尔认为,美与真是同一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所展现的是理念的真,真理就是揭示出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理念。海德格尔则认为,“本原性的美也正是存在自身的显示而已。”美是真理的自行发生,正是真理和美,构成了艺术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总之,艺术使“大地”去蔽,艺术使存在者的存在显现于“世界”,艺术是显现真理的最佳方式,艺术因其揭示存在者的真理而通向自由,对“大地”的去蔽,对“世界”的开辟,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形成的本源,真理和美,让艺术通向自由。


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所汇集的文章初看起来是很难统一的,就像“林中路”,支支叉叉,然而,殊途同归,谈的都是存在、真理、艺术和自由。或许,“大地”,因其遮蔽,也如林中之路,而当艺术让人进入去蔽的“世界”,真理就展现了,自由就在眼前。



………………………………………………………………


艺术家传播网微信平台微拍卖正式启动

请藏家和投资人添加

[艺播中国微拍]微拍主持微信号:artist001001

参加每周的微信群内微拍卖,拍品全部来自微平台报道的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