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辨证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用药歌诀》1986年著

 清风不谎言 2020-04-02

肝病辨证

肝有郁滞湿热风,

阳亢炎上血虚明。

肝郁疏肝逍遥散,

寒滞肝脉暖肝用。

湿热龙胆泻肝丸,

肝热羚羊钩藤清。

化风天麻钩藤饮,

阴虚阳亢杞菊冲。

肝火上炎芦三黄,

血虚三甲复脉送。

[注释]

肝的辨证有肝气郁结、寒滞肝脉、肝经湿热、肝热生风、肝阳化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血虚生风八种类型。在治疗上各有其特点。如肝气郁结可用疏肝解郁之法,方剂可用逍遥散主之;寒滞肝脉则用暖肝散寒之法,方剂可用暖肝煎温之;肝经湿热应清利湿热,方剂可用龙胆泻肝丸以泻之;肝热生风应清热熄风,方剂可用羚羊钩藤汤清之;肝阳化风应平肝阳以熄风,方剂可用羚羊钩藤饮以潜其阳;阴虚阳亢则滋阴,方剂可用杞菊地黄丸以平之;肝火上炎则用清肝泻火法,方剂可用当归龙荟丸以清之,故歌诀中提到'芦三黄'之意乃当归龙荟为重点用芦荟、黄芩、黄连、大黄,所以用'芦三黄'以代之;血虚生风可用养血熄风法,方剂可选用三甲复脉汤。

(一)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情不畅,

抑郁不舒胸胁胀。

口苦善呕目昏眩,

太息不食神不爽。

疏肝解郁治肝脏,

逍遥加减莫可望。

[注释]

肝气郁结是由于情志不畅,抑郁不舒而成,其表现:两胁胀痛、口苦善呕、目眩、善太息、不思饮食、精神不爽。治则:疏肝解郁,可用逍遥散加减。因逍遥散是治疗肝气郁结的首选方剂,故可用'莫可望'以提醒医者。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肝主疏泄,性喜调达,如精神刺激引起抑郁不舒,就会影响肝的调达,而产生一系列病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胸胁胀满、胸闷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善呕,眩晕。咽中似物梗塞,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舌苔白滑,脉弦。

本证的病机是:肝脉布胸胁,肝经气血郁滞,故胸胁胀痛或窜痛、满闷不舒,善太息,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肝气横犯脾胃,胃失和降,故胃脘痛,呕逆不食;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而上逆,故口渴,头目眩晕。肝气郁结,气血不畅,任冲失调,故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肝气上窜与痰相结于咽喉,则见咽中似有物梗塞。还有一经郁怒则身颤肢麻,甚至昏倒,不省人事,两手拘紧,胸满气梗,咽喉有声的是气郁胸中,阻闭气机,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所致。故也可属于肝郁范畴。若肝郁日久,见胸胁痛如针刺,往往日轻夜重,舌色紫暗或舌边出现瘀斑,脉弦迟而涩是为肝气郁滞引起的血瘀征象。气血郁结,久久不解,有时可发展成积聚。所谓'聚者'腹中肿块时聚时散也,乃为气郁之象。所谓'积者'腹中肿块不散,如肝脾肿大,此为瘀血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疏肝解郁。

常用方药:

疏肝解郁:柴胡、香附、郁金、橘叶、青皮、川楝子、元胡。

本证的常用方剂是: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味:当归、柴胡、白芍、云苓、白术、香附、枳壳、赤芍、川芎、郁金、甘草、薄荷。

加减法:胁痛加元胡;食欲不振加陈皮、半夏;呕逆加旋复花、代赭石;口吐酸水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腹胀加厚朴、砂仁、木香;咽中如梗加半夏、厚朴、苏梗;肝脾肿大加桃仁、红花、丹参;重者加三棱、莪术,鳖甲。

(二) 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寒邪侵,

气血凝滞发病紧。

少腹胀满痛牵引,

舌润苔白脉弦沉。

暖肝散寒温经脉,

肝寒暖肝法遵循。

[注释]

寒滞肝脉是由于寒邪侵于肝脉,气血凝滞而发病,疼痛。其证见:少腹肿胀,牵引睾丸疼痛,舌润苔白,脉沉弦。宜行暖肝散寒之法。方药可用暖肝煎加味。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睾丸、附睾疾患,以及各种疝气及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多为寒邪侵犯于足厥阴肝的经脉,使气血凝滞而发病。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少腹肿胀,牵引睾丸,或睾丸肿胀而下坠,或阴囊冷痛,受寒则重,或畏寒肢冷,舌润苔白,脉多沉弦。

本证的病机是: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寒凝肝脉则气血流通不畅、气不得煦,血不得濡养,故见经脉收引、拘急疼痛等证。寒则气血凝滞。今肝脉受寒故见阴囊冷痛收缩。《灵枢.经脉篇》说:'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丸肿卒疝'。《诸病源侯论》:'诸疝者,阴气及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营气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舌脉乃为寒盛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暖肝散寒。

常用药物:

暖肝药:吴茱萸、附子、肉桂、青皮、木香。

理气散寒止痛药:青皮、小茴香、乌药、元胡、郁金。

本证的常用方药:暖肝煎加减:当归、小茴香、乌药、肉桂、茯苓、荔枝核、沉香。

加减法:小腹牵引睾丸疼痛者加元胡、川楝子;畏寒者加附子、干姜。

(三) 肝经湿热

肝经湿热本肝旺,

肝木克土湿影响。

便结胸满身橘黄,

舌苔黄腻脉数常。

治则利胆清湿热,

方用龙胆泻肝汤。

[注释]

肝经湿热是由于肝旺,肝木克脾木所致。其证见:大便秘结,胸满,全身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可用龙胆泻肝汤。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肝气郁结,横犯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脾湿中阻,湿热内蕴,影响肝胆所致。或因外邪、湿热之邪;或嗜酒、多食肥甘,湿热蕴结所属肝胆所致。湿热蕴结肝胆经脉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胁肋胀痛,面目周身发黄如橘子色,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尿黄短,苔黄腻,脉弦数。或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

本证的病机:肝经布两肋,绕阴器,抵少腹,故肝经湿热则胸胁胀满而疼痛;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功能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面目皆黄如橘子色;湿热交蒸,气机不畅郁滞,故发热,口苦,胸胁疼痛;湿热内困脾胃,升降失常,故腹胀,呕恶;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外阴湿疹,外阴瘙痒,妇人带下黄臭为湿热下注所致。舌脉乃为肝胆湿热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清利肝胆。

常用药物:

清肝泄火: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柴胡、芦荟。

利湿药:苍术、黄柏、薏米、茯苓、茵陈、木通、滑石、泽泻、瞿麦。

常用方剂:龙胆泄肝汤加减:当归、山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生地、泽泻、木通、甘草。

加减法:全身发黄加茵陈;发热加青黛、双花、连翘;腹胀加木香、槟榔;目赤加青葙子、决明子;尿黄加黄连;便秘加大黄。

(四) 肝热生风

热极生风高热急,

风火相煽肢体抽。

两眼上翻脉弦细,

角弓反张神昏起。

治则清热将风熄,

羚羊钩藤服之许。

[注释]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急热生风,风火相煽而肢体抽搐。其证见:两眼上翻,角弓反张,脉弦细,神昏。治则:清(肝)热熄风。方剂可以选用羚羊钩藤汤加味。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小儿高热惊厥,厥痛。或温病中的抽风,以及其他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外感风热,热邪袭表,侵于肝脉,肝属风,风热相煽,可致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昏,舌质红,脉弦数。

本证的病机:高热生风,风火相煽,筋脉失养,以致筋脉拘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则两目上翻,刘河间说:'风生郁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热则生风故见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若热扰神明则神昏。舌脉皆属肝热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清热熄风。

常用药物:

清热泻火: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栀子。

清热解毒: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青黛。

熄风药:钩藤、僵蚕、蜈蚣、地龙、羚羊角。

常用方剂:羚羊钩藤汤加减:桑叶、菊花、钩藤、白芍、生地、金银花、蝉蜕、鳖甲、羚羊角。

加减法:有痰者加川贝母、竹茹;热重者加石膏、知母、黄连;火毒具重加板蓝根、大青叶、连翘;神昏可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五) 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为内风,

肝阳上亢日久生。

两眼昏花头做痛,

半身不遂语不通。

平肝潜阳兼化风,

天麻钩藤功效宏。

[注释]

肝阳化风是属于内风,是由于肝阳上亢日久所致。其证见:头眼昏花,头痛发胀,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证。治则:平肝潜阳化风。方剂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味。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因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肝火升发太过,而致肝风内动导致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头部抽引疼痛,头晕眼花,肢体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数有力,甚则猝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涡斜,半身不遂。

本证的病机:肝阳上扰头目、故头部抽引疼痛,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则肢体麻木,震颤,肝阳化火,煎熬津液成痰,风火相煽,夹痰上扰,蒙蔽心神,则猝然晕倒,《证治要诀》:'中风之证,气必逆上,痰随气上,停留壅塞神昏晕倒。风痰窜络,气血不畅,则见舌强不语,口眼涡斜,半身不遂'。《景岳全书,厥气篇》说:'气血并走于上,则陷于下,而神气无根,是既阴阳离绝之侯,故致厥脱易暴死,复反者轻,不反者甚,此证是入所谓卒倒暴仆中风,亦既痰火上壅之中风'。舌脉皆属于肝阳亢盛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平肝潜阳,熄风开窍

常用药物:

平肝药;天麻、钩藤、僵蚕、菊花、青箱子、夏枯草。

熄风药; 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羚羊角。

潜阳药;龙骨、牡蛎、石决明、磁石。

开窍药;石菖蒲、苏合香、麝香。

本证常用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石决明、杜仲、川牛膝、桑寄生、夜交藤、青黛、茯神、益母草。

加减法:眩晕重者加磁石、决明子;痰多加半夏、胆南星;抽搐加僵蚕、地龙、全蝎;昏迷加菖蒲、郁金、苏合香;肢体麻木加鸡血藤、当归。

(六) 阴虚阳亢(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肾为本,

阴不制阳头发昏。

耳鸣眩晕口干燥,

脉象弦数舌红审。

两目干涩肢麻颤,

滋阴潜阳杞菊饮。

[注释]

阴虚阳亢是指肾阴不足,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则肝阳偏亢,而出现头发沉昏,耳鸣,眩晕,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两目干涩,肢体麻振颤。治则:滋阴潜阳。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味。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眼科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肾阴不足,肾水不能滋养肝木,使肝阳偏亢,导致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耳聋,口燥咽干, 两目干涩,肢体震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或见手足心热,面部烘热,颧红腰膝酸软,少寐多梦。

本证的病机是:肝阳上亢,迫使气血充盈于上,故头痛,头胀,头晕;阴液不足,则口干咽燥,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伤及肝血,血不养目,故两目干涩,阴虚内热故面部红热,颧红,手足心热,肾阴不足,肾阴不能充盈于耳,则耳鸣耳聋,肾阴不足,脑失充盈,致使失眠健忘,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故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弦有力,亦为阴虚阳亢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滋阴潜阳。

常用药物:

滋肝肾之阴:枸杞子、熟地、玄参、首乌、山芋肉、龟板、鳖甲。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夏枯草、龙骨、牡蛎。

方剂: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熟地、茯苓、泽泻、丹皮、菊花、牛膝、桑寄生、甘草。

加减法:两目干涩加草决明、青箱子、夜明砂;口干咽燥加麦冬、石斛;肢体麻木加鸡血藤、当归、僵蚕、地龙;耳聋耳鸣加龙胆草。

(七)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化火说,

口苦咳血尿黄灼。

头晕耳鸣面赤渴,

胁痛易怒本为火。

苔黄脉弦见红舌,

清肝泻火龙荟歌

[注释]

肝火上炎是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所致。故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其证见:头眩,口苦,咳血,尿黄,耳鸣,面赤,口渴,苔黄,脉弦数,舌质红。治则:清肝泻火。方剂可用当归龙荟丸。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更年期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衄血。眼科,耳科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肝火上炎,是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所致,或因过嗜烟酒,肥甘之品蕴热化火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头胀痛,眩晕,面赤目红,急燥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痛,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证的病机是:气郁化火,火性上炎,肝火上攻头目,故头胀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火上炎则眩晕,肝开窍于目,肝火上攻则面红目赤,肝火上炎则口苦咽干,肝在志为怒,肝火旺盛故急燥易怒,肝火内盛肝脉被灼,故胁肋灼痛,肝火循经上壅于耳,故耳鸣、耳聋;其特点呜声如潮,按之不减;肝火灼伤血络吐血,衄血;尿黄、便秘、脉弦数、均为肝火内盛之象。

本证治疗原则:清肝泻火。

常用药物:

清肝热药;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山栀子、黄芩、芦荟。

方剂:当归芦荟丸加减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连、大黄、黄芩、山栀子、青黛、木香。

加减法:头晕加石决明、牡蛎、牛膝,吐血、衄血、加丹皮、小蓟、白茅根、白芨、目赤加青葙子、夜明砂

(八)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不养体,

手臂发麻牙关闭。

头目昏眩脉弦细,

视物不清莫忘记。

养血熄风养筋脉,

三甲复脉治血虚。

[注释]

血虚生风是指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肌肉所致,故可出现手臂发麻,牙关紧闭,头目眩晕,脉弦细,视物不清。治则:养血熄风。方剂可用三甲复脉汤加减。

[按语]

本证见于脑血管疾患,眼科疾患,或其他疾病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机:久病伤血,导致肝血亏虚,血虚生风,或因热病后期;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灼阴液,使肝血不足。

本证的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经常手臂发麻,或突然抽搐,牙关紧闭,脉弦细,舌淡少苔。

本证的病机:肝血虚衰,血不养肝,故头晕目眩,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视物模糊,视物模糊是肝血不足的特征。面色萎黄为血虚,血虚不能养筋脉则肢体抽搐,张景岳说:'阴虚血少之辈,不能濡养筋脉,以致抽挛僵仆之'。舌脉乃为血虚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养血熄风。

常用药物:

养肝血:熟地、首乌、白芍、当归、桑椹子、桂圆肉。

熄肝风:天麻、全蝎、蜈蚣、蝉蜕。

本证的常用方剂:三甲复脉汤加减:牡蛎、鳖甲、龟板、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火麻仁。

加减法:视物不清加当归、鸡血藤、青葙子、菊花;抽搐加全虫,蜈蚣。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