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整体论对中医诊病的思考——曾雅婷《混元整体理论》读书心得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4-02


编者按


为加强同学们的气功科学理论、中医理论水平以及提升传统文化涵养,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带领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正在进行2019-2020年第一学期读书活动,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教授著的《混元整体理论》、《气功科学功法学》等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下为曾雅婷硕士的读书心得。

何谓整体?从字义来说,整体就是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混元论中指出,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混元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混元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色色,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但该实体物的混元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混元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混元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混元气的结构模式。

古典生命整体观把人的生命看成是天人合一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气功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应该承认,对天人整体这个大系统,古人只是看到了它的总画面,还不可能揭示其全部内在。从人身整体观和局部反映整体来阐述自己的所感。

1、人身整体观

其人身整体观,人身(形)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中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身形各部都有机地联系着。①脏与脏之间是相生、相克关系。依照五行学说,五脏分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之间依五行属性相生相克。由于五脏间的相生,所以五脏的生气生生不已;同时五脏间又能互相克制,以又不会生而无制,从而保持五脏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医说的“生克制化”。

②脏与腑是阴阳表里连属关系。脏为阴、为里,腑为阳、为表。每一脏配合一腑: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合三焦。③五脏与人体各部的有机联系。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把人体各部隶属五脏,并且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大自然庞杂现象也分归于五脏,其表述形式,是用阴阳五行的归纳方法。


最近在做自己的毕业实验,通过艾灸人体肺经的太渊穴来观察艾灸前和艾灸后肺区和五官温度的影响。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因为最近流感也比较严重,好多本科的学弟学妹都感冒了,艾灸前拍的成像鼻子肺区的温度都比较低,全身气机也不畅通。在艾灸15分钟太渊穴之后发现大部分人的肺区五官温度都有所变化,鼻通气会好一点。发现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匾真言论》则以“开窍”言之。《灵枢·五阅五使》更明确了五脏与五官的关系,其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之; 舌者 ,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后世医家则概以五脏开窍言之,如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那么五脏与五官五窍在生理上有何内在联系? 

《灵枢·脉度》阐明了这一联系,其云:“五脏常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 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说明人体五脏之精气通达于头面之五官七窍。耳之能听,赖肾精之充养;舌知五味,须心血之润;目之能视,靠肝血之濡:口知五谷,需脾之健运;鼻别香臭,依肺之和利。可见五脏与五官联系的生理基础,主要是五脏所藏之精气血津液上充濡养官窍,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在病理上,五脏病变可以直接影响五官功能,而体现在官窍上。《灵枢·五阅五使》云“黄帝曰:以官何候?歧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毗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临床上五官疾病的治疗亦多从调治五脏着手,如:口舌生疮,清泻心火,舌强语謇,必开心窍:鼻塞流涕,当宣通肺气;目赤肿痛,清泻肝火,头晕目眩,平肝潜阳;耳鸣耳聋,宜于补肾;口苦口粘,口味不知,治当清泻脾经湿热等。

五脏开窍理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至今,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现代医家对此也十分重视,并努力采取现代科学方法探索其内在联系,如曾氏把醛固酮作为联系中医“肾”。与耳之间物质基础的看法,为中医“肾主耳”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尉氏通过针刺经络敏感人的大敦穴,观察足厥阴肝经的微经络感传,得知其感传能深入到眼内,通达眼底,联系视神经,对眼球有明显影响。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五脏五官相互联系,开辟了新途径。

2、局部反映整体

组成人体的各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生命运动的状况,这是人身整体性的又一表现。由于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贯通周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全身的信息可以在某一局部表现出来。如脏腑状况可以从舌的颜色(包括舌苔)反映出来,平时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医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要求,就是叫你伸出舌头。医生会仔细观察你舌头的变化,然后根据脉象,形成诊断结果,再确诊开方。望舌主要通过看舌苔和舌质。舌体,由肌肉脉络组织组成,它联系五脏六腑,舌肌上面覆盖了一层薄白苔,透过舌苔看舌质就是淡红色,所以正常舌象叫“淡红色,薄白苔”。

舌诊、脉诊是我们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专门论述,后来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专门的诊断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诊察病人舌的颜色、形态、性质、变化,来了解人体内脏的寒热虚实,气血盛衰变化,然后确诊开方。特别是温病学发展起来以后,对舌诊的重视超过以往。舌苔是由胃气蒸化胃津夹浊气而生成。清代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也就是说章虚谷把舌苔比作地上初生之草,正常的舌薄白苔如地上春天初生的草一样,嫩草茸茸,薄薄一层。透过小草可见地皮,而草的生长,一个需要土壤,二是需要阳光,三是需要水分,四是需要肥料。舌上有苔和地上生草是一个道理,与之对应,生成舌苔的土壤是舌体,阳光就是人体之阳气,称为胃气或胃阳,水分就是人体之津液,又称“胃津胃阴”,而肥料就是人体产生的浊气,是新陈代谢的废物。这些条件具备,胃中的阳气蒸化胃阴而夹杂着浊气布于舌面,就形成了正常的薄白苔,就是说有阳光、水分、土壤、肥料、条件满足,小草就长起来了。而正常人的舌苔,犹如“初生之草”,必须是有根,就如同刚刚长出之小草,虽然嫩而矮小,但是必须有根,所以人体的正常舌苔就是薄白而又根。所谓有根必须是紧紧贴附于舌面,刮之不去,擦之不掉。

如上所述,水分、阳光、土壤、肥料,这几个条件发生变化,草的生成也就发生变化,如果阳光不充足,草就枯萎不长,即胃的阳气不够,无力蒸化,就不能生成舌苔,这时候看到的舌是暗淡,苔少;如果水分不足,草就干枯而死,也就是说胃的津液不足,苔也生成不了,看到的舌是舌面干燥而少苔;如果没有肥料,则是不毛之地,犹如盐碱地,草也长不起来,即人体新陈代谢下降,人体内没有浊气,苔也减少。所以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反之,如果阳光太充足,烈日炎炎,胃阳盛,胃火亢盛,则舌红苔少;水分太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滥,则舌胖苔厚;如果肥料太足,则小草疯长,体内浊气产生太多,则舌苔厚腻。
 
总之,人的每一部分都含有全身的信息,蕴含着大大的能量,需要我们去发现它观察它体会它。

江西中医药大学

气功科学研究所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