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一)——表里辩证

 观澜听潮914 2020-04-02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一)——表里辩证

1.概念

八纲: 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纲领。

八纲辨证: 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方法。

①表、里: 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浅深的基本纲领;

②寒、热、虚、实: 是用以辨别疾病性质的基本纲领;

③阴、阳: 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的总纲,并可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六纲。

2.八纲辨证的意义

通过八纲辨证,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推断其趋势,为临床治疗指出方向。

3.八纲辨证的局限性

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尚不够具体、全面。

①如八纲辨证中的里证,还不能明确病变所在的具体脏腑;

②寒证与热证不能完全概括湿、燥等邪气所致病证;

③虚证与实证所涵盖的各种具体证的内容尚未论及等。

八纲证毕竟只是“纲”,八纲辨证的结果比较笼统、抽象,临床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对证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为论治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4.八纲之间的关系

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八纲之间存在相兼、错杂、转化等关系,因此对于八纲辨证的内容,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

5.历史沿革

(1)战国时期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已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

(2)东汉时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3)明代

张三锡在《医学六要》中说:“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来、曰热、曰虚、曰实。”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

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确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形成于明代。

(4)近代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

表里辨证

概念: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内容: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

①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

②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

③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

④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

⑤身体的皮毛、肌腠在外,属表;

⑥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

注意: 临床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但是表、里证的辨别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不能把表、里简单地理解为固定的解剖部位。

意义: 辨别表、里对外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基本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可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性。

(一)表证

含义: :指六淫、疫病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

恶寒发热: 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功能。外邪束表,

头身疼痛: 经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

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不利;

咳嗽、气喘: 肺气失宣;

舌淡红、苔薄: 病邪在表,尚未入里,舌象没有明显变化;

脉浮: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

共同特征: 因外邪有六淫、疫疠的不同,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脏腑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特点: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因而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二)里证

含义: 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以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其表现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分析: 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各种证。

基本特征: 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特点: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

(三)半表半里证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一)——表里辩证

含义: 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证候分析: 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证候分析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辨证要点: 表证与里证的辨别,主要是以审察寒热症状特点、内脏症状是否突出及舌象、脉象等的变化为要点。

1.寒热特点

表证: 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

里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

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者。

2.兼症表现

表证: 以头身疼痛、鼻塞、喷嚏等为常见症,内脏症表现不明显;

里证: 则以内脏症如心悸、咳喘、腹痛、呕吐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

半表半里证: 则有胸胁苦满等独特表现。

3.舌脉变化

舌: 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舌象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

脉: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