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点)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见青黄 2020-04-02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作者简介丨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古文字及历史文化研究。

原文载丨《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摘 要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所出竹简《太一生水》,共十四简,可编联成册,是研究先秦哲学的新资料。文中论宇宙生成的过程分两大阶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无名”与“有名”。太一生水,水辅太一生成天地。中国古代哲学特别重视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又象征事物的演化。传说中的河图、洛书都产生于水。孔子曾经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生成后,太一隐而不见。天地相合,产生神明、阴阳、四时、寒热、燥湿、岁。《周易》哲学中,天地即两仪,四时成岁,故四时即四象,《周易·系辞上》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共十四简,略有残损,保存基本完好。全文论宇宙生成,是研究先秦哲学的新资料。简文发表后,引起学者的重视,议论颇多,但仍有许多疑难问题没有解决。现将释文略作整理,分节考述于下。

一、太一与大衍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云: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热。仓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开篇论宇宙生成,可分两个阶段。《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注:“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太一生水、天、地,其数三。《周易·讼》上九云:“终朝三褫之。”荀爽注:“三者,阳功成也。”《后汉书·黄琼传》李贤注:“三者,数之极也。”天地生成后,太一隐而不见,有天地、神明、阴阳、四时、仓热、湿燥、岁,其数七。《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三七相加,其数十。《说文》云:“十,数之具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云:“十者,天数之所止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有十日。”王冰注:“十者,天地之至数也。”

《说文》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吕氏春秋·大乐》云:“道也者,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鹖冠子·环流》云:“空之谓一。”马王堆帛书《道原》云:“恒无之初,洞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亦称“大无”,《文子·精诚》云:“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大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亦称“天亡”,《淮南子·俶真》云:“若夫真人,则动溶于之虚,而游于天亡之野。”太一即太极,《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王弼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易纬乾凿度》卷上云:“孔子曰:易始于太极。”郑玄注:“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

水指“大衍”。《周易·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释文》引郑玄注:“衍,演也。”《古微书》引《春秋元命苞》云:“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其立字两人交,言阴阳交,物以一起也。”又云:“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说文》云:“衍,水朝宗于海也。”《易纬乾凿度》卷上云:“五音六律七变,由此作焉。故大衍数五十,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古人传《河图》《洛书》皆源自水,《汉书·五行志》云:“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水又指道。《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素问·解精微论》云:“水之精为志。”《孟子·公孙丑上》云:“志,气之帅也。”赵岐注:“志,心之念虑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心之所之谓之意。”《鹖冠子·环流》云:“有一而有气,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陆佃注:“一者,元气之始。”又云:“意者,冲气所生。”一所生意,当为天心。《周易·复·彖》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苑·反质》云:“君子所以理万物者,一仪也。以一仪理物,天心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慎子·内篇》云:“至于《易》,则吾心阴阳消息之理备焉。”

《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云:“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万物备。”《鹖冠子·道端》云:“天者,万物之所得立也,地者,万物之所得安也。”《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易·系辞上》云:“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说卦》云:“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韩康伯注:“于此言神者,明八卦运动,变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则无物。妙万物而为言者,则雷疾、风行、火炎、水润,莫不自然相与谓变化,故能万物既成也。”《荀子·天论》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獣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九家注:“隐藏之谓神,著见之谓明。”马王堆帛书《经法·名理》云:“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为不可移,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鹖冠子·环流》云:“道有度数,故神明可交也。”《古微书》引《孝经援神契》云:“度者,法也。”《鹖冠子·兵政》云:“道生法,法生神,神生明。神明者,正之末也。”《鹖冠子·环流》云:“法之在此者,谓之近。其出化彼,谓之远。近而至,故谓之神。明者在此,其光照彼,其事形此,其功成彼。”陆佃注:“明之在道者为神,神之在器者为明。”《鹖冠子·泰录》云:“名尸神明者,大道是也。”

《说文》云:“易,蜥易。”又云:“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鹖冠子·泰鸿》云:“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不乱其行,代而不干,位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一,则万物莫不至矣。”神明所生阴阳指象数。《左传·僖公十五年》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远,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歧伯曰:此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大戴礼记·易本命》云:“四主时。”《周易·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尚氏学》云:“中即极。极以东万物生,是为阳仪,极以西万物终,是为阴仪。阳少于子,老于巳,阴少于午,老于亥,四象生矣。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老阳老阴即九六,少阳少阴即七八。”

《礼记·乐记》云:“终始象四时。”《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文王世子》云:“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终始。”《左传·文公元年》云:“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则民不惑,归余于终,则事不悖。”礼乐制度亦本于终始,《礼记·乐记》云:“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礼乐如乾坤。《周易·系辞上》云:“乾居大始,坤作成物。”

《周易·系辞上.》云:“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周易·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周易·系辞上》云:“往来不穷谓之通。”

《鹖冠子·度万》云:“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地湿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法猛刑颇而神湿,神湿则天不生水。音故声倒则形燥,形燥则地不生火。水火不生,阴阳无以成气,度量无以成制,五胜无以成势,万物无以成类,百业俱绝,万生皆困。”《周易·乾·文言》云:“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四时谓之岁。”《释名·释天》云:“岁,越也,越故限也。”《说文》云:“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古微书》引《春秋元命苞》云:“岁,遂也。”《老子》第九章云:“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释文》云:“遂,成也。”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二、两仪与岁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云: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仓热之所生也。仓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忌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理,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

“是故太一藏于水。”今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五行相配,北方为水,其数一。《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释名·释言语》云:“善,演也,演尽物理也。”《孟子·离娄下》云:“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周易·乾》初九云:“潜龙勿用。”李鼎祚《集解》引马融云:“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文言》云:”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论衡·讥日》云:“子之性水也。”

《盐铁论》第五十四云:“文学曰:始江都董生推言阴阳四时相继,父生子,子养之,母成之,子臧之。故春生仁,夏长德,秋成义,冬藏礼。此四时之序,圣人之所则也。”《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曰天也。”

“行于时。”今按:出潜离隐,自静入动。《易纬乾凿度下》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所谓“行”,指“天行”,《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待”,读为时。《周易·归妹》九四云:“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云:“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释文》云:“待,本作时。”《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周而又【始】万物母。”今按:《汉书·食货志上》云:“可以周海内。”颜师古《集注》云:“周谓周遍而游行。”《易纬乾凿度下》郑玄注云:“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河上公注:“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殆也。”《诗经·有杕之杜》云:“生于道周。”《释文》云:“周,曲也。”《礼记·中庸》云:“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注:“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养子也。”

“一缺一盈,以忌为万物经。”今按:缺、盈者,指月象。《白虎通·日月》云:“月之为言阙也,有满有阙也。”《释名·释天》云:“月,阙也。满则阙也。”一岁十二月,《周易·系辞上》云:“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虞翻注:“变通趋时,谓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壮、决配春。乾、姤、遁配夏。否、观、剥配秋,坤、复、临配冬。十二月消息相变通而周于四时也。”《周易·剥·彖》云:“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周易·丰·彖》云:“日中则昃,月盈则虚,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系辞上》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荀爽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息卦为进,消卦为退。”

今按:“忌”,当读为期。《战国策·齐策》有“田忌”,《竹书纪年》作“田期”。《白虎通·四时》云:“时,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释名·释天》云:“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荀子·不苟》云:“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杨倞注:“期谓知其时候。”《管子·山权数》云:“时者所以记岁也。”《韩诗外传》卷二引《孟子》云:“常谓之经。”《后汉书·丁鸿传》云:“月者阴精,盈毁有常,臣之表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理。”今按:“杀”,当读为察。《左传·昭公元年》云:“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杜预注:“上蔡字从杀。”《尚书·禹贡》云:“二百里蔡。”郑玄注:“蔡之言杀。”《管子·宙合》云:“见察谓之明。”《荀子·劝学》云:“天见其明。”《吕氏春秋·离俗》云:“人之所不能察。”高诱注:“察,见也。”《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释文》云:“见,示也。”《说文》云:“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荀子·儒效》云:“井井兮其有条理也。”杨倞注:“理,有条理也。”《诗经·信南山》云:“我疆我理。”毛传:“理,分地理也。”《周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阴阳之所不能成。”今按:《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河上公注:“谓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周易·坤》六三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文言》云:“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庄子·齐物论》云:“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君子知此之谓。”今按:《老子》第七十一章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河上公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老子》第四十七章云:“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窥牖可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三、道人与圣人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云: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讬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讬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道贵弱。”今按:《老子》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河上公注:“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老子》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者若反也。”《老子》第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马王堆帛书《黄帝·顺道》云:“黄帝问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宛湿恭俭,卑弱主柔,常后而不先。”

“削成者以益生者。”今按:《广雅·释诂二》云:“削,减也。”成者,指成熟、完成者。《国语·吴语》云:“吴晋争长未成。”韦昭注:“成,定也。”《周易·杂卦》云:“既济,定也。”《周易·既济》卦辞云:“初吉终乱。”《彖》云:“终止则乱,其道穷也。”生者,正在生长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酸生肝。”王冰注:“生谓生长。”《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惟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邪。”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今按:《庄子·田子方》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鹖冠子·度万》云:“所谓天者,非是苍苍之气之谓天也。所谓地者,非是膊膊之土之谓地也。所谓天者,言其然物而无胜者也,所谓地者,言其均物而不可乱者也。”《礼记·中庸》云:“《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今按:青读为精。《吕氏春秋·大乐》云:“道也者,至精也。”高诱注:“精,微。”《吕氏春秋·精谕》云:“精言之而不明。”《老子》第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注:“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也。”又云:“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无形则无名。《白虎通·情性》云:“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楚辞·招魂》云:“静闲安些。”王冰注:“无声曰静。”《诗经·文王》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型文王,万邦作孚。”郑玄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礼记·中庸》云:“子曰:声色之于化民也,末也。《诗》曰:德輏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郑玄注:“伦犹比也。载,读曰栽,谓生物也。言毛虽轻,尚有所比。有所比,则有所重。上天之造万物,人无闻其声音,亦无知其臭气者。化民之德,清明如神,渊渊浩浩,然后善。”《论语·阳货》云:“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吕氏春秋·异宝》云:“名不可得而闻。”高诱注:“闻,知也。”

“以道从事者,必讬其名,故事成而身长。”今按:《庄子·让王》云:“道之真,以治身。”《庄子·在宥》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有云:“我为女逐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庄子·天地》云:“夫圣人鹑居而 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闻,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身长”,如言“年长”。《尚书·无逸》云:“文王受命惟中身。”郑玄注:“中身谓中年。”《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又云:“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冰。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

“圣人之从事也,亦讬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今按:《鹖冠子·泰鸿》云:“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故九皇受付以索其然之所生,付谓之得天之解,付谓之得天地之所始,谓付之道,得道之常,付谓之圣人。圣人之道与神明相得,故曰道德,郄如穷初,九皇殊制,而政莫不效焉,故曰泰一。”《鹖冠子·王 》云:“成鸠之制,与神明体正。神明者,上究下际,克啬万物,而不可厌者也。周泊遍照,反与天地总,故能为天下计,明于蚤识,逢曰不惑,存亡之祥,安危之稽。”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稽。”

大德者多寿。《尚书·无逸》云:“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先秦哲学

四、西北与东南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云:

天地名字并立,故化其方,不思相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天地名字并立。”《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郭璞注:“相并,言体合而为一也。”天地二名相合为一,《庄子·逍遥遊》云:“若夫乘天地之正。”郭象注:“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大戴礼记·礼三本》云:“天地者,性之本也。”《荀子·天论》云:“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故化其方。”化字从心从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周礼·大宗伯》云:“以礼乐合天地之化。”郑玄注:“能生非类曰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又云:“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礼记·乐记》云:“乐行而民向方。”郑玄注:“方,犹道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湿,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湿。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其气热。”《吕氏春秋·大乐》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