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自杀年轻化的思考和危机干预

 舍得付出 2020-04-03
4月1日晚上的案例教学直播中,贺教授对两个案例进行了答疑,再次强调了咨询师在面对有自杀风险的年轻人时该如何进行危机干预,同时提供了一些对如何辨别来访者自述的真实性的建议。

案例1

案例描述:

热线17岁男生自小缺少父母亲友的关爱,因双手掌长得丑陋遭人嫌弃而自卑,把自己与人隔离,学习没兴趣凡事没动力,自述情绪低落轻度抑郁,PHQ表选项得19分中重度。有过割腕2-3次因痛而止,想跳楼看惨状照片害怕又不敢,问及症状时间总说忘了,不肯告知周边亲友电话,翌日电话回访,情绪大好,真实性如何验证?

案例梳理

标签伤人

在身体上有过缺陷的孩子确实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伤害。特别是来自同龄人的伤害,如起外号,校园霸凌,排斥,告密等。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经历了很多人生很负面的东西。而孩子自身是没有防护的,身边的人也无所顾忌。甚至有些时候大人也无所顾忌,会出现当众点评,贬损,贴标签等行为。说的很多话是极具伤害性的。

PHQ简易抑郁量表,在网络咨询中可以用于评估,不建议用来诊断。案例中的来访者总分19分,是一个中重度的程度,一般建议转介接受药物治疗。在使用量表过程中可对得分较高的选项深入探索收集资料。

如何辨别真实性

公益热线咨询与面对面咨询最大的区别在于可能会面对不真实的情况,这里面有两点原因,第一是非面对面,所有人都是匿名的,而匿名状态下一个所表现出的行为就不需要担负责任。第二是免费,对方不需要成本,就可以随时拨打电话伪装自己有某种问题来与咨询师聊天。

在网络咨询中,我们尤其要先关注当事人,如,来访者几点打来的电话,这个人电话中说话的口气是怎样的,周边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面对当前的问题有没有尝试过用其他方式解决等,我们在头脑中要有这个人的形象并对其加以印证,通过提问来补充电话环境下所缺失的信息。

我们也要对具体细节加以印证,如,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具体是什么情况,是留守儿童吗?双手长得丑是先天还是后天的?自己平时会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确认细节一方面帮助我们判定来访者是否在说真话,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后续咨询提供了切入点。

体像障碍

体像障碍的确可能对一个人产生巨大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相貌的评价不在于他实际长得怎样,而在于自己认为自己长得怎么样。面对有体像障碍的来访者,我们可以帮助他进行多方求证,如,老师,同学,父母怎么看待他的相貌,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相貌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案例2

案例描述:

女儿24岁,15岁时母亲和他父亲离异,女儿常住姥姥家。1年前开始不知为什么有时老控制不了自己,已割腕多次,没有成功,但是几乎每天都会把“我要去死”挂在嘴边,无法和父母正常交流,只对姥姥有些许耐心,如何增进女孩与父母的交流?自杀的情况如何改善?

案例2

挖掘父母的动力

我们要先看到来访者,看到增进女孩和父母的交流是谁的愿望。如果是父母的愿望,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关系,交流模式和障碍谈起,并展现与女孩互动的情景。

我们要挖掘来访者的动力,为何要增进与女孩的交流?如果只是怕女孩自杀,那么咨询动机很可能是增加对女孩的控制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想要与女孩建立交流,而这种控制恰恰可能是导致女孩想要自杀的原因。

我们要增加父母的求助愿望,呈现出父母咨询背后的真实动机,让他们对事件的本质看的更清楚,并引导他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看见孩子的需求

孩子发出死的信号并不是真的要死,而是要看看这个世界是否有人真的还在乎自己,爱自己,关心自己。所以想要留住孩子也要通过爱,要真的去爱她和看见她。通过增加父母的动力来挽救孩子。

我们要让父母和孩子彼此看到对方。要让孩子知道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父母和身边的人都会陪在她的身边一起面对。

启动孩子身边的支持系统,给到孩子全方位的支持。如孩子的姥姥,老师,闺蜜等。面对处在危机事件中的来访者我们要注意的原则是“只陪不劝”,要跟当事人站在一起,给到她支持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