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六)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03

六、白庄农业生产04

等地里的麦子割完了地耩上了再打场。
打场需要摊场、碾场、翻场、挑场、拢场、扬场等程序,越是天气热气温高越是打场的好时候,打场活路累,活重,所以人们也最害怕打场。
1980年前在生产队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块打麦场,根据土地多少,辟出三五亩不等,一般能够摊上五六亩地的麦子。麦收前就得及时轧好场,往往是一场小雨过后(没下雨就泼水,叫泼场),用牛拉盘空耙,把场面浅浅地耙起一层,然后将耙退去耙齿,人拽着没有耙齿的耙,一遭一遭地拉,老家人叫“抹场”,直到把场地抹平,再泼一遍水,用牛拉着石磙反复地轧,直到场面平整、瓷实、无缝,场才算轧成了。
摊场。打场的日子一大早全队劳动力都去场里摊场。有人在麦垛上扒垛,有人在解捆,或者用镰刀把捆麦的腰砍开,有人把麦捆散开,众人七手八脚把麦头摊薄,摊匀,等一半个钟头还得再翻一遍重新晒。要打几亩麦子,需要一个很大的打麦场,摊麦需要几个小时,一早上几乎是摊不好的,需要上午继续摊场。
有时候村民们没有做饭的柴火,需要把麦秆铡下来让村民当柴火。一个人扶铡,一个人往铡口里送麦个子,另一个人把麦头和麦秆分别送往不同的地方,一垛麦子得半晌才能铡完。
碾场。麦子摊开后要太阳晒,晒得越干碾场越好碾。麦子在场里晒到直到中午太阳正热时,正是碾场的好时机。
1986年以前,农民们打场是用牛曳石磙打场。牛把式赶来两头耕牛,拉上石磙,吱吱牙牙地在场里慢慢转圈。碾场用的是石磙,长约三尺,直径一尺多,两头中间位置各凿一个圆窑,那是安放磙脐的位置。

石磙上安有框,框后面拖着一块半圆型的薄石板,后面带一个“磱石”(石头做的三角形的扁平石片叫磱石,可以把石磙压过的麦秆再搓一下,把麦籽搓下来。

看似没有多大作用的磱石,其实有很大的用处,古代的农民很聪明的。)一个牛把式一手牵牛紖子,一手扬鞭催牛,牛拉着石磙有规律的转圈儿,需要把每个地方的麦子都碾到,一磙挨一磙地碾。有时一场麦有三、四犋牛同时碾场,好似现在的机收会战,场面颇为壮观。碾好之后,把石磙拉到场边卸了牛,该翻场了。
翻场。碾过一遍后,麦秆变平了,要把麦秆一杈一杈地翻过来,将麦籽翻到下面,,趁中午让太阳晒麦子,再晒个把钟头然后再碾,一般要碾三、四遍,这场麦子就碾成了。
挑场拢场。到了下午三四点,整场麦子都碾好了,先用桑杈把长麦秸抖擞几下,让混在麦秸里的麦籽掉下去,然后挑起麦秸堆在场边,再用四齿筋杈(用牛筋缠的杈)或搂筢(loupa)把碎麦秸挑一遍,只剩下麦籽和麦糠。
看当时是什么风向,就用推把把麦子和麦糠推成与风向垂直的长堆,把下风头用扫梳扫净,拢直。拢场是把夹杂有麦糠的麦籽拢在一起,拢场用的工具是一个像推土机铲子的木制推板。一个人手握推板在后面推,另一个人把一根绳子拴在推板上向前拉,把麦粒麦糠推到场中央,形成一个长堆。拢场是有讲究的,必须看风向拢,使长堆的侧面与刮来的风垂直,这样才有利于扬场。

扬场。繁重的扬场工作开始了。扬场就是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把轧下来的麦粒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等杂物。扬场人手持木锨,铲起夹杂着麦糠的麦粒迎风抛出一个优美的弧线,随着“刷”的落地声,麦粒和麦糠就分开了。

扬场需要风,风不能大,也不能小。风太大,就把麦粒刮跑了;风太小,糠扬不出去,麦子就混到麦糠里了。这样的风力,最能体现扬场人的技术,技术好的,既不会刮跑麦粒,也不会让麦粒混进麦糠里。最适宜的风力是三四级,如果风不好,就得靠上风头的两个人轮留打略,他们用扫梳把落在麦籽上面的麦糠给扫到两边,再扫到下风头去。

扬场分两次,先是用筋叉将麦糠扬得高高的,让糠都随风飘走;然后再用木掀扬第二遍,将麦子扬干净。
第二遍要细扬,需要高手来做工作。扬场中最倒霉的要数风向改变了,要是一换风向,立即得把麦子重新拢堆,再扬,有时一场打下来得换两三次风。

扬场过程中,一旁的助手平端一把扫帚,站成马步,在麦粒落下来的瞬间,用扫帚把风刮不跑的碎麦秆、大坷垃掠出来,老家人叫“打掠”。

打掠也是个技术活,好的打掠者不会把麦粒扫一边去,却能把杂质扫净。打掠人随着扬场人的前进而后退,随着扬场人的后退而前进,打掠不能耽误扬场人的工作,看准扬场人的间隙去打掠。
扬场人和打掠人配合协调一致的,就像是两个舞蹈人员的舞蹈活动,动作优美。我们河西生产队的李天才就是一个很会打掠的社员。
随着扬场人抛出一条又一条弧线,打掠人一扫帚一扫帚的打掠,金黄金黄的麦粒便像小山似的堆了起来。
把扬净的麦子起到仓库存放,叫起场。
生产队的时候没有架子车之类,把麦子装入布袋(由棉线织成,一布袋装一百五十斤麦子),由棒劳力往生产队的仓库扛。
几十个棒劳动力排着队一个一个的扛着布袋往仓库去,那场面非常壮观。有的生产队往仓库抗麦子的时候,劳动力顺手拿一小截木棍儿,叫“数袋棍儿”。倒完麦子,把数袋棍儿交给保管员,最后把棍儿一数,就大体上知道这场麦子的数量了。
那时候我们河西十队虽然买了脱粒机,需要使用柴油机或者电力带动。使用电力由于电不经常,电线也拉不到场里。
使用柴油机带动脱粒机二者固定不方便,掌握不好技术,怕出危险,由于种种原因所以在生产队的时候用脱粒机打麦没有使用几次,赶上土地承包,分产到户,队里的柴油机作价处理。1982年河西十队的李道海买回队里的柴油机,使用脱粒机打麦,大大减少了打场的劳累。

打场中最倒霉的要数遇到下雨。夏天的天气谁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上午都是好天,大家齐心协力摊了一大场麦子,午后天气说变就变。一旦下雨,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急忙放下饭碗和其它活计从各个方向跑去场里,用上所有的工具,大家挑的挑,拢的拢,盖的盖,得用最快的速度把麦拢起来,那时候大都没有胶单盖麦,就把麦糠盖在上面。虽然大家又累又气,但一旦到天晴,又得重复原来的工作。
收麦的变化
1980年白庄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生产队一两个大场分成了七八个组的小场,一组一组的各户轮流打场,大多都是两户各兑一头牛联合打场,也有牛驴在一起拉着石磙打场的。打场季节,村边的场里各干各的,很多人都在忙忙碌碌。
日月轮换,斗转星移。八十年代一些购买手扶拖拉机的家庭逐渐使用拖拉机带着石磙或者专用的镇压器打场,比牛拉石磙打场省工省时省力,逐渐替代牛拉石磙打场。

最初本村只有孙玉喜家用手扶拖拉机给乡亲们打场。老魏庄村拖拉机多,每到麦天打场的时候,老魏庄人开着拖拉机来我们村帮忙打场。打场按时间收费,撵好为止,一般情况撵一场需要30元。

到九十年代白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拖拉机,自己用拖拉机打场容易多了。
2000年前后联合收割机出现在我们这里,每亩收费四五十元,好多人家嫌贵不用联合收割机,况且联合收割机把麦秸撒地里了,家家户户需要麦秸作为喂牛饲草或者需要烧锅用柴火的,所以大多人家仍然使用小型收割机收割后拉回去打场。白金坡、孙玉喜、白聚才家先后购置拖拉机带的小型收割机给村里的人们割麦。
村里来了联合收割机
但是先进的生产力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联合收割机的优越性慢慢的就被人们接受。一家七八亩地,人力割麦最快也要五六天,并且一家人累死累活的,并且还担心麦天下雨,麦收不回来了遇雨出芽等,所以,到2005年家家户户都使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古老传统的打场场面已渐行渐远。

打麦场不见了,石磙更是没了踪影。一项劳作被机械化取代后,随之而消失的还有我们的记忆。现在再说起打场的场面,就好像是对少年儿童讲童话故事一样神奇而不可想象。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劳动强度,促进社会的飞速进步。
最初的联合收割机收割后留下一行行没有切碎的麦秸,耩不成地,影响播种秋庄稼。收割机收割后,农民们还得把地里的麦秸收拾起来拉走。

农民们为了省事,通常一把火点燃地里的麦秸,麦收季节田野里到处是燃烧的烟雾,污染环境,有时候还把附近没有收割的麦子烧掉,或者把附近已经种上的春作物烧死。

政府年年组织机关干部下乡宣传秸秆禁烧,甚至还要给予惩罚,但是年年禁烧年年烧,白天不烧晚上烧,干部在时没人烧,干部走了照常烧。
秸秆禁烧成了乡村干部最为头疼的事情。村人大多数还是把麦秸收拢拉回家,便于耩地,避免焚烧污染环境,避免被政府人员逮着罚款,拉回家的麦秸此后又有人来收购,三全其美。
2015年以来,农民们过麦天非常轻松。麦天来了,按以前又到三夏大忙季节,但是现在过麦天,农民们也不怕了,大家骑着摩托两手空空来到地里,几个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忙碌着、量地、交钱、带自卸功能的卡车在地头等着。

三五亩地的小麦,收割机过来“突突突”的几个来回,不到一个小时便把麦子割完。有的人家直接拉到收粮点卖了。趁墒合适,立即耩地,今天就能麦罢(社旗俗语,麦天结束)。
联合收割机割麦确实让人轻松多了,乡亲们坐在树荫里说说笑笑,回忆起过去过麦天的情景,真是天渊之别。
由于农机部门的努力,近年来联合收割机上自带粉碎机,收割后麦秸都粉碎了,不影响耩地。农民们收割完小麦立即使用播种机播种,2017年起没有人再点燃地里的秸秆了,秸秆禁烧的工作人员轻松多了。

未完待续



目录
一、村落概况
二、白庄的来历
三、白氏姓氏文化
四、白庄的历史沿革
五、白庄历任村干部
六、白庄农业生产
七、白庄的文化教育
八、白庄的生活情况
九、白庄的风俗介绍
十、白庄出土的文物
十一、白庄的新貌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