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城北十五里666 2019-10-20

这里所说的打麦子就是“打场”。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麦子收割完 拉到打麦场以后,就进入了打场的环节。在早些年生产队时,有专门的打麦场,几亩地大小,还有场屋,可以存放工具,但在打完麦子之后除了矗立起一座座的麦秸垛之外,基本就闲置起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队的专用打麦场都已分给了各家各户,每年快到麦收的季节,像我家这样没有分到打麦场的,就会选择村头的地块,把地头二、三分地的麦子连根薅掉,和相邻地块的邻居合伙“轧场”。“轧场”,就是在收割麦子之前打造一个轧麦子的场地。 “轧场”时,用牲口(牛、驴、马)拉着耙将地耙一遍,整理平整,泼一层水,上面撒些陈麦糠,用牲口拉着石磙一圈一圈轧结实,直到出现一层硬皮,晒干后就等着存放麦垛和打场使用了。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麦子收到打麦场以后,大人们的心就放进了肚子里一半,不用再担心麦子因为风雨被毁在地里面。打麦子的整个过程是快乐的,打麦场的麦垛一个高过一个,人们的欢乐一浪高过一浪。望着丰收的麦垛,大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尽情的释放着劳动后的疲劳,孩子们光着脚丫子,肆无忌惮的推着石磙玩,比比谁的力气大、谁能滚的更远,也不怕被轧着脚。打麦场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就连拉石磙的牲口也都高兴的摇着尾巴。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晴好的天气要把麦垛拉开,将麦子散铺在场里面,还要抖搂几下,让麦秆蓬松、透风,充分接受阳光的暴晒,中间再翻晒一次,让麦子干燥的均匀。半上午以后,就套上牲口开始轧麦子,当时没有机械化,一般农家都养一两头牲口,用来耕地、拉车、打场。牲口拉着石磙一圈一圈的轧,石磙后面还挂一块三角形的扁石块,叫“捞石”,用来二次碾轧。轧场这活计一般人干不了,负责赶牲口的人必须是“老把式”,讲究人、牲口和石磙的配合,一圈一圈的碾轧,一步一步的挪动,配合不好就会把麦子碾轧的不均匀,麦粒脱下不来。轧完第一遍之后要“翻场”,就是将麦子翻过来再轧一遍。翻场的时候大人小孩齐动手,用木叉或铁叉从一边开始,直接挑起麦子翻过来。翻场的时候也是“老把式”和牲口休息的时间,可以喝口水,饮饮牲口(就是给牲口喝水)。那时候轧场是个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类似四季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就像以前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子子孙孙,年年如此,但唯有好好读书,才能打破这样的轮回,走出农村。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翻场之后就开始第二遍碾轧,程序当然是和第一遍一样,在轧完第二遍之后就开始收拾麦秸了。先用叉子把麦秸挑起使劲抖几下,让夹杂麦秸里面麦粒全部都漏在地上,然后用叉子把麦秸集成一铺一铺的,再堆到场边。叉子挑不起来的麦秸就先用耧耙耧成堆,再用五齿排杈把麦秸收拾干净,剩下了一大片混合着麦糠的麦粒,就像一张巨大的面饼铺在打麦场上面。然后大家伙用木锨、推板等工具连推带拉,堆积在一起,就开始扬场。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扬场一般由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负责扬,一个负责扫。爷爷是扬场的好把手,用木锨铲起麦粒和麦糠的混合物,用力往空中一抛,就画出一道弧线,借助风力和重力,麦粒和麦糠就分离开来。父亲负责“打落”,用竹扫帚轻轻扫去没有扬出去的“麦余子”(就是脱粒不彻底还带着麦糠的麦粒)。随着爷爷用木锨不断画出一道道弧线,父亲用扫帚轻轻的拂扫,金灿灿的麦粒越积越多,最后堆成一个小小的山丘形状。有的孩子调皮,会在麦粒落下时的一瞬间迅速钻进去,麦粒就会噼里啪啦的撒在头上、身上、衣服里面,招来大人的大声呵斥,但孩子们却感到十分的惬意。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扬场和“打落”都是技术活,扬场需要力气,并注意利用风力和风向,如果技术不好,麦粒和麦糠就不能很好的分开;“打落”的力度要掌握好,否则会把麦粒扫出去。虽然生在农村,这两样活我都不会,小时候也曾尝试着扬几下,但总是不得要领,麦糠和麦粒怎么也分不开,“打落”时总把麦粒扫出去。

现在都是机械化收割,即使农村也很少有人扬场了。扬场,看似简单普通的操作,却包含着风力、重力和惯性等诸多科学道理,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我觉得这项技能应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否则真的会失传了。

夕阳西下,金色阳光照着大人们黝黑的面孔,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用簸箕把麦粒装进洗干净的化肥袋子里,再扎上口,一袋袋竖立在麦场里,在太阳的余晖下映着长长的影子,就像列队整齐的士兵在等待检阅。大人们望着成堆的一袋袋粮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满着自信和满足。在茶余饭后也会议论,谁家打的粮食少,谁家打的粮食多。粮食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那时候农民的奢求并不高,小麦丰收了,除了交出去的公粮,剩下的能够一家人吃上一年的白面馍,不再吃玉米面,都已经很满足了。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过去从割麦子到打完场,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合垛”。人们会把原来几场的麦秸混在一起,再轧一遍,就是方言说的“挛麦秸”,一般还能够再收获半口袋小麦。然后麦秸就被堆成大大小小、整整齐齐麦秸垛,顶上用麦糠和成的稀泥抹均匀,防止漏雨沤烂麦秸,就算完成了“合垛”,标志着麦收季节的结束。

麦收的季节是一年中最忙的,在这期间,人们都期盼着天气干燥晴好,龙王爷能够高抬贵手,不要下雨。记得有一年,刚刚割完麦子就开始了十几天的阴雨天气,等到晴天了,我和母亲去麦场拉开麦垛去晒麦子,麦穗上的麦粒已经发芽了。那一年,整个鲁西南地区几乎都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小麦都生芽了,那一年蒸的馒头吃起来特别的粘。但鲁西南的人民是朴实的,生芽的麦子没法当公粮上交,有的人家就用去年的陈麦子或者借别人家的麦子去交公粮。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而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想想过去的生活和辛苦的农民,不由得有点心酸。现在,过去的退伍兵、赤脚医生、代课教师、拖拉机手、电影放映员、农村兽医员、帮集工等等,都在上访寻求自己的利益保障。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确实或多或少都为国家做了贡献,但是他们在当时也确确实实得到了即时的利益和相应的报酬,那时候在农村谁家有个吃国粮的或者给公家干活的人,不是在父老乡亲面前都很体面吗?那么农民呢?无偿的交了多少年的公粮,都七八十岁了还在种地,没有退休金,农民养老怎么保障?“民以食为天”, 农民是生产粮食的,没有农民的贡献军人怎么保家卫国?工人怎么安心生产?老师怎么安心教课?……曾经,哪个群体的生活条件比农民差呢?

农村辛苦,农民不易,请善待农民!

感谢菏泽市定陶区冉堌中学老师 王飞 友情朗读。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鲁西南麦收记忆」打麦子(朗读 王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