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图书 馆员 2020-03-29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1.固肠止泻丸

组成: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

功效:调和肝脾,涩肠止痛

主治: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2.肠胃宁片

组成:党参、白术、黄芪、赤石脂、姜炭、木香、砂仁、补骨脂、葛根、防风、白芍、延胡索、当归、儿茶、罂粟壳、炙甘草

功效: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属上述证候者。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3.金胃泰胶囊

组成:大红袍,鸡矢藤、管仲、金荞麦、黄连,砂仁、延胡索、木香

功效:行气活血,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肾气滞,湿热 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4.龙血竭片

组成:龙血竭

功效: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复发性口腔溃疡,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以及慢性结肠炎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5.虎地肠溶胶囊

组成:朱砂七、虎杖、地榆(炭)、北败酱、白花蛇舌草、二色补血草、白及、甘草

功效:清热、利温、凉血

主治:用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湿热蕴结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6.泻痢消片

组成:黄连(酒炙)、苍术(炒)、白芍(酒炙)、木香、吴茱萸(盐炙)、厚朴(姜炙)、槟榔、枳壳、陈皮、泽泻、茯苓、甘草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止痢

主治:用于湿热泻痢,泄泻急迫,泻而不爽,大便黄褐色或便脓血,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如急性肠炎,结肠炎,痢疾等见上述症候者。

治结肠炎妙方

1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久泻柴胡白术芍,防风木香甘草襄,槐花黄连青椿皮,肝脾同理疗效好。

【组成】 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椿白皮12克,青陈皮5克,槐花15克,黄连3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饭前半小时分服。

【功效】 健脾止泻,调和胃肠。

【方解】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久泻一证,责于肝脾,治当健脾止泻,疏肝达木,调和胃肠,双管齐下,方为肝脾同治之法。本方为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味,前者柔肝实脾,泻木扶正,后者清湿热,理肠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复,则转手调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健胃和,则肝木无复克也,肝脾调和,久泻亦止。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肠鸣、便下溏薄、挟带黏液或脓血。

【附记】 服药期间,须忌食不消化食物及油腻、辛辣、烟酒等食品。

2调脾止泻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岺鹤龄方)

【歌诀】 调脾止泻用川连,白术苍术与车前,健脾止泻清湿热,慢性肠炎此方安。

【组成】 白术30克,苍术30克,车前子30克(纱布包),川连10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慢火煎1小时,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方解】 慢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往往既可见脾虚之本象,又可见湿热结滞蕴阻肠间之标象。病势缠绵,必须坚持服药,方可根治。此方之特点,以苍、白术健脾运中为主;配合车前子分利小便,以实大便;伍入黄连清热燥湿,坚肠止泻,堪为标本兼顾之良方。苍、白术对慢性结肠炎之泄泻,必须量大才能奏效,二术既可通便,亦能止泻,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与其能健运脾气有关。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常作、夹有黏液、纳谷不馨、口苦、溺黄。

【加减】 伴有腹痛者,加广木香10克;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焦山楂各15克;肠鸣矢气者,加防风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附记】 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感冒,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饮食。

3升阳除湿防风汤

【来源】 金·李东垣《脾胃论》

【歌诀】 升阳除湿防风汤,白术苍术与茯苓,健脾止泻佐白芍,腹泻便血可两痊。

【组成】 防风6克,白术3克,苍术12克(一法用120克),茯苓3克,白芍药 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几次,食前空腹服。

【功效】 健脾燥湿,升阳和血。

【方解】 方用苍术健脾燥湿为主药;配以防风、茯苓、白术、白芍祛风和血利湿。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燥湿,升阳和血之功。

【主治】 肠澼下血、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可用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腹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乌药;泄泻甚者,加灶心土、煨肉果;脓血便甚者,加白头翁、秦艽、地绵草;病久体虚者,加党参、黄芪。一般慢性结肠炎,加黄芩、黄连;肠功能紊乱,加焦山楂、焦麦芽。

4胃关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胃关煎用熟地黄,白术干姜炒山药,扁豆甘草与吴萸,脾肾虚寒用之良。

【组成】 熟地黄30克,炒白术9克,干姜9克,吴茱萸1 5克,炙甘草6克,炒扁豆6克,炒山药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散寒,健脾益肾。

【方解】 方用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配以熟地黄益肾;白术、扁豆、甘草健脾止泻。合而用之,共奏温中散寒,健脾益肾之功。

【主治】 脾肾虚寒泄泻、痢疾、日久不止、兼见畏寒、喜热饮、疲乏无力。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见阳虚肢冷,加附子、肉桂;久泻不止,加肉豆蔻、石榴皮;腹部胀痛,加煨木香、枳壳;完谷不化,加山楂、神曲;见有粘液,加马齿苋、败酱草。

5赤石脂禹余粮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赤石脂禹余粮汤,药仅二味是经方,

虚寒泄泻时日久,涩肠止泻能建功。

【组成】 赤石脂(碎)30克,禹余粮(碎)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功效】基本相同,相须为用,力专效宏,其效不凡。

【主治】 虚寒性痢疾日久、滑泄不禁、带下崩漏、伴面色萎黄、舌淡脉虚无力。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体倦乏力、气短等气虚证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衰证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面色晦滞、舌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小涩者,加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

【附记】 凡急性泄泻等实证,不宜应用本方。

6桃花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桃花汤用赤石脂,粳米干姜配合宜,专温虚寒滑脱痢,湿热滞下慎勿施。

【组成】 赤石脂24克,干姜6克,粳米30粒。

【用法】 每日一剂,先取赤石脂一半,与干姜、粳米加水同煎,米熟后,倾出汤汁,调入另一半赤石脂末,分2次饮用。

【功效】 温中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合以干姜温中,粳米和胃,共奏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主治】 久泻久痢、腹痛、便脓血、滑脱不禁、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手足厥冷、脉沉微者,加附子;腹痛者,加白芍、桂枝、炙甘草;泄泻不止,加党参、煨肉豆蔻或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加减】。

【附记】 本方重在温涩固脱,如属湿热泄泻或下痢,不宜应用。

7真人养脏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真人养脏用参归,术蔻甘草与白芍,肉桂木香诃子肉,涩剂再配罂粟壳。

【组成】 人参18克,当归18克,白术18克,肉豆蔻15克,肉桂24克,炙甘草24克,白芍48克,木香42克,诃子36克,罂粟壳(蜜炙)108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用6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方解】 “本方治证,乃脾肾虚寒,不能固摄所致。其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久痢滑脱,所以治法上亦应以涩肠固脱为主。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同时配伍温肾暖脾的肉桂以增其功;肉豆蔻、诃子涩肠止泻;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和血;木香调气导滞;甘草还能调和诸药,与芍药相伍又能缓急止痛。若脾肾阳虚较甚的泻痢滑泄不止者,可加用炮附子,温补命门之火,助温阳祛寒之力。其与肉桂相伍,有补火生土之功。凡脱肛、久痢确是虚寒性的及早煎尝都可以痊愈”(《汤头【歌诀】》)。

【主治】 脾肾虚寒之泄泻、痢疾,症见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小儿泄泻、慢性痢疾、痢疾后综合征、肠结核以及脱肛等病症。

【加减】 若见久泻脱肛,加黄芪、柴胡、升麻;泄泻无度、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加干姜、炮附子、补骨脂、菟丝子;兼食积者,加神曲、山楂。

【附记】 下痢,泄泻初起,邪气盛实,积滞未去或脾胃未虚者,禁用本方。湿热引起的泄泻或痢疾,亦禁用。

8敦复汤

【来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敦复汤中用党参,骨脂山萸核桃仁,山药茯苓熟附子,振奋脾气鸡内金。

【组成】 野党参、补骨脂、山茱萸各12克,熟附子、核桃仁各9克,山药15克,茯苓、鸡内金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鸡内金研细末,分2次冲服。

【功效】 温肾补脾。

【方解】 “方中以人参为君,与山萸肉、茯苓并用,借用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厚相火之基址。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娥丸,为助相火之妙品。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浆汁黏稠,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有因下焦气化也。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摄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故本方为补相火之专用方,治疗一切虚寒诸症,多可获效。

【主治】 肾阳虚弱、相火衰微、脾气不振所致的黎明泄泻、腹部隐痛、形寒肢冷等一切虚寒诸症。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腹泻属脾肾虚寒者。

9治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歌诀】 慢性结肠炎方好,木香川连太子参,

柴胡白芍生甘草,白术枳壳云茯苓。

【组成】 木香5克(后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方解】 方用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健脾益气;配以柴胡、白芍、川连清热舒肝;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健脾舒肝,行气止痛之功。

【主治】 慢性结肠炎。

【加减】 若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结肠炎常用中成药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伍俊妍

慢性结肠炎是结肠发生炎症性改变及功能紊乱的一组慢性肠道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慢性结肠炎根据病因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过敏性结肠炎、肠道功能紊乱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结肠炎等,临床所称慢性结肠炎通常指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在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大便次数增加;肛门下坠,肠鸣,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便次增多或便秘,或大便干稀交替出现等;全身症状表现有: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肠道出血、肠穿孔、肠狭窄等病症甚至癌变。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慢性结肠炎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导致肠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加、糜烂、溃疡、逐渐加重;其病因可能为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而遗传因素可能在慢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主要作用。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营养不良等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

西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以复方谷氨酰胺、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免疫制剂为主,西药治疗见效快,但存在停药后容易复发,不良反应大的缺点。慢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中“泄泻”、“肠风”、“脏毒”、“痢疾”、“滞下”等范畴。主要成因有: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本病中医临床主要分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以补益脾胃、温补脾肾、疏肝健脾、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散寒祛湿、涩肠止泻、去腐敛疮、止血生肌、理气止痛等为常法。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权衡虚实、轻重有别、缓急随变。以下逸仙药师介绍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

1、固本益肠片:由党参、炒白术、补骨脂、麸炒山药、黄芪、炮姜、酒当归、炒白芍、醋延胡索、煨木香、地榆炭、煨赤石酯、儿茶、炙甘草组成。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慢性肠炎见上述证侯者。湿热下痢者不宜。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2、补脾益肠丸:外层由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肉桂组成;内层由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煅赤石脂组成。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症,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9、固肠止泻丸:由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4、肠胃宁片:由党参、白术、黄茂、赤石脂、姜炭、木香、砂仁、 补骨脂、葛根、防风、白芍、延胡索、当归、儿茶、 罂粟壳、炙甘草组成。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5、肠炎宁片:由地锦草、金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香树叶组成。清热利湿,行气。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泄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肠炎、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十种用于慢性结肠炎的中成药

6、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有健睥胃、益气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参苓白术除了健脾益气外,还有利水消肿作用,并侧重于和胃养胃。参苓白术散劲小,以补脾气为主,药性平和,治疗脾虚湿盛证。对于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7、四神片:由肉豆蔻(制)、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干姜、大枣(去核)组成。助肾散寒,止泻消胀。用于肾虚受寒,肠鸣肚胀,五更溏泻,食物不化,久泻不止,面黄体弱。

8、小建中颗粒:由白芍、大枣、桂枝、灸甘草、生姜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 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脾胃湿热者不宜。

9、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由仙鹤草、黄连、木香、蝉蜕、石菖蒲、桔梗组成。清热燥湿,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虚湿热内蕴所致泄泻急迫,泻而爽,或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见上述征候者。

10、猴头菇提取物颗粒: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以及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

组成: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2.加味保和丸

组成:白术(麸炒)、茯苓、陈皮、厚朴(姜炙)、枳实、枳壳(麸炒)、香附(醋炙)、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法半夏

功效:健胃消食

主治: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3.达立通颗粒

组成: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炒)

功效: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

主治: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4.复方鸡内金片

组成:鸡内金、六神曲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主治:用于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胀满,饮食停滞,呕吐泄泻。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5.香砂养胃丸

组成: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炙)、广藿香、甘草

功效:温中和胃

主治: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6.化积口服液

组成:茯苓(去皮),海蠑蛸、炒鸡内金、醋三楼,醋我术,红花、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仁

功效:健脾导滞,化积除疳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疳积,症见面黄肌瘦、腹胀腹痛,厌食或食欲不振、大便失调。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7.保和口服液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六神曲、麦芽、山楂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

主治: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吐酸,不欲饮食。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8.山楂麦曲颗粒

组成:山楂、麦芽、黔曲

功效:开胃消食

主治: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9.四消丸

组成:大黄(酒炒)、猪牙皂(炒)、牵牛子、牵牛子(炒)、香附(醋炒)、槟榔、五灵脂(醋炒)

功效:消水、消痰、消食、滞气,导滞通便

主治:用于一切气食痰水,停积不化,胸脘饱闷,腹胀疼痛,大便秘结。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0.洁白丸

组成:诃子(煨)、南寒水石、翼首草、五灵脂膏、土木香、石榴子、木瓜、沉香、丁香、石灰华、红花、肉豆蔻、草豆蔻、草果仁

功效: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浊

主治:用于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呕逆泄泻,小便不利。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1.枳术宽中胶囊

组成:白术(炒)、枳实、柴胡、山楂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痞

主治:用于胃痞(脾虚气滞),症见呕吐、反胃、纳呆、返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以上症状者。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2.健儿消食口服液

组成:黄芪、白术(麸炒)、陈皮、麦冬、黄芩、山楂(炒)、莱菔子(炒)

功效:健脾益胃,理气消食

主治:用于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以至厌食、恶食。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3.肉蔻四神丸

组成:补骨脂(盐水制)、木香、肉豆蔻(面粉煨)、罂粟 壳、柯子肉、白芍、干姜、白术(麸炒)、吴茱萸(甘草水制)

功效:温中散寒,补脾止泻

主治:用于大便失调,黎明泄泻,肠泻腹痛,不思饮食,面黄体瘦,腰酸腿软。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4.陈夏六君子丸

组成:陈皮、半夏(制)、党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蜜炙)

功效:补脾健胃,理气化痰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腹胀胸闷,气虚痰多。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5.肥儿丸

组成:煨肉豆蔻、木香、六神曲(炒)、炒麦芽、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

功效:健胃消积,驱虫

主治: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16.龙牡壮骨颗粒

组成:党参、黄芪、山麦冬、醋龟甲、炒白术、山药、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茯苓、大枣、甘草、炒鸡内金、乳酸钙、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

功效;强筋壮骨,和胃健脾

主治: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消化不良常用中成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