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清明与寒食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4-03

(刘玉文)

        清明、寒食,在古代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大概到唐朝时候,人们才将这两个不同的节日合并了。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节气,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以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也是传统美的孝行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就成为炎黄子孙的重要节日。到唐代,清明上坟已成为法定之日,唐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大概是当时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的写照。清明节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如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记得小时候随长辈祭祖扫墓归来,长辈们总是折些柳条做成帽圈戴在头上,还用嫩柳枝做成柳笛(土语叫“柳鼻儿”),孩子满吹着柳笛,高高兴兴地雀跃在田间的小路上。清明,同时又是表征物候的节气。《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黄河流域就进入春耕春种的时节,故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寒食节,据说与介子推这个历史人物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曾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封赏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大臣,惟独漏掉了这位“割股奉君”的贤臣,晋文公感到非常内疚。介子推也不去争功,就带了母亲逃进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隐居。晋文公多次派人寻找介子推,要他出来受封赏,但介子推拒不出山。晋文公只好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母子出来。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被活活烧死了。这一天,正是在冬至后第105天。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规定每年的这一天,晋国禁忌烟火,家家寒食。因为晋文公是当时的霸主,很多诸侯国都效仿,于是相沿成俗,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古代还有“寒食分火”的习俗,即把上一年的旧火熄灭,重新钻木取新火。唐代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此诗第四句写的是寒食节暮后,皇宫内钻木取火,派内侍们把用新火点燃的蜡烛分送给贵戚大臣的“传烛分火”的生活小事。借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徐瑛、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同日封侯的故事,讽唐代的宦官专权。皇宫钻木取火的习俗在唐代还盛行,杜甫诗云:“朝来断火起新烟”;韩愈《寒食直归遇雨》诗云:“惟时新赐火,向曙著朝衣。”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宋代。

      寒食节,定在在冬至后第105天。清明节,则是出现在冬至后的第106天。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把它分为24份,节气间隔就是15.2天多一点,清明是东至后第8个节气,中间间隔7个15.2天,所以,清明就出现在东至后的第106天多一点。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