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齐全的五脏“对药”

 图书 馆员 2020-04-04
最齐全的五脏“对药”,掌握了这些对药,能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成就名医,不可不知

临床常用对药简析

对药(又称药对)或队药,是从古至今各位医家在临证治疗中长期经验总结与归纳,相配伍的两味药或多味药遵循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作用机理,从而达到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各系病证中均有不同的对药配伍,我们通过分论各系病证,总结各类疾病对药的配伍应用。

1 肝系病证

1.1 川芎与防风:川芎、防风是治疗眩晕病肝风内动证最为常用配伍,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味辛,性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防风,归膀胱、肝、脾经,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渗湿止痛、止痉之功效。川芎疏肝理气,防风祛风止痛,两者相合,相须为用,则药效倍增,常用方剂为川芎茶调散、羌活胜湿汤。现代研究表明川芎与防风均有舒张脑基底动脉的作用,且两者组合优于单体成分的舒张血管作用。

1.3 天麻与钩藤:天麻、钩藤为临床治疗肝阳上亢证最为常用组合药对,天麻,归肝经,味甘,性平,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效;钩藤,归肝、心包经,味甘,性凉,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天麻为肝经气分之药,钩藤(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长于息风退热,两者相须为用,共奏平抑肝阳、息风退热之效,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

1.5 车前子与益母草:车前子,归肝、肾、肺、小肠经,味甘,性微寒,有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之功效;益母草,归心、肝、膀胱经,味辛、苦,性微寒,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两药相合,相须为用,则活血利水消肿之力倍增,临床常用之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且药物研究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利水作用,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2 心系病证

2.1 藿香与佩兰:藿香、佩兰常用于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藿香,归脾、胃、肺经,味辛,性微温,有化湿、止呕、解暑之功效;佩兰,归脾、胃、肺经,味辛,性平,有化湿、解暑之功效,两药相合,共奏芳香化浊,理气和胃之功,多用于夏令暑湿之时,张伯礼院士常用此对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痰浊轻浅者。

2.2 丹参与川芎:丹参、川芎为临床治疗胸痹最常用组合,丹参,归心、心包、肝经,味苦,性微寒,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效;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味辛,性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丹参长于养血活血,川芎长于活血化瘀,现代研究(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表明两者合用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作功,进而减少耗氧,是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2.3 三七与地龙:三七,归肝、胃经,味甘、微苦,性温,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效;地龙,归肝、脾、膀胱经,味咸,性寒,有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之功效,三七具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的药物作用特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且研究表明地龙有降压、解热、抗凝的作用。

2.4 酸枣仁与远志:酸枣仁、远志为治疗失眠最常用药物组合,酸枣仁,归心、肝、胆经,味甘、酸,性平,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之功效;远志,归心、肾、肺经,味苦、辛,性温,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之功效,酸枣仁滋养心阴,远志使肾水上达于心,心肾相交,两者相合,相须为用,则养心安神之力倍增,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天王补心丸等。现代药物研究表明两者有着明显的催眠功效。

2.5 黄连与肉桂:黄连,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肉桂,归肾、脾、心、肝经,味辛、甘,性大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之功效,黄连主入心经,而泻心火,肉桂主入肾经,引火归原,两者相配,肾水上荣于心,心火下交于肾,而水火既济,常用方剂有交泰丸。交泰丸具有良好的抗惊厥、镇静、助眠的作用,且对于记忆力减退有着较好的疗效。

3 脾系病证

3.1 黄芪与莪术:黄芪,归脾、肺经,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脱毒生肌之功效;莪术,归肝、脾经,味辛、苦,性温,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黄芪(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可补五脏之虚,莪术长于破气消积,二者相合,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疾,共奏消癥瘕积之效,且补气而不壅滞,消积而不伤正气,体现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的特点。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在六君子汤中治疗胃疾,其共同作用能促进胃黏膜修复,且能改善消化道病症,对人体内环境有调节作用,加快细胞代谢及血液循环。

3.2 木蝴蝶与郁金:木蝴蝶、郁金常用于治疗嗳腐吞酸。木蝴蝶,归肺、肝、胃经,味苦、甘,性凉,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效;郁金,归肝、胆、心经,味辛、苦,性寒,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木蝴蝶可降肝肺之气,郁金先升后降,行气解郁,两者相合,共奏降逆、升清、化浊之效,共同调节气机,疏肝气、降肺气、和胃气,二者相须为用,互扬其长。现代研究表明郁金提取物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因子分泌。

3.4 当归与肉苁蓉:当归、肉苁蓉可配合用于治疗血虚肠燥型便秘。当归,归肝、心、脾经,味甘、辛,性温,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肉苁蓉,归肾、大肠经,味甘、咸,性温,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之功效,当归为补血圣药,补血以润肠通便,肉苁蓉甘咸质润(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入大肠,二者相合,相须为用,共奏补血通便,温肾润肠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当归挥发油具有松弛子宫平滑肌、气管平滑肌和胃肠平滑肌等作用;肉苁蓉总寡糖及去半乳糖醇总寡糖对于小肠推进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3.5 南沙参与北沙参:南沙参、北沙参可配伍治疗胃阴不足型反酸、嘈杂等疾病。北沙参,归肺、胃经,味甘、微苦,性微寒,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功效;南沙参,归肺、胃经,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之功效,古时沙参无南北之分,至清代而分开,北者力强,南者力弱,二者相合,互相促进,则养阴之力倍增。现代研究表明南沙参具有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保肝作用。

4 肺系病证

4.2 干姜与五味子:干姜、五味子为治疗咳喘常用药对,五味子,归肺、心、肾经,味酸、甘,性温,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二者相合,共奏平喘止咳之功效,临床常用方剂有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在现代研究表明,二者相配伍,可以提高抗炎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

4.3 荆芥与防风:荆芥、防风为治疗风邪犯肺常用药对,荆芥,归肺、肝二经,味辛,性微温,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之功效;防风,归膀胱、肝、脾经,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渗湿止痛、止痉之功效。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荆芥解表汤等,现代研究表明二者配伍均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影响免疫功能、止血、镇静等药理作用。

4.5 苍耳子与辛夷花:苍耳子、辛夷花为治疗鼻渊常用药对,苍耳子,归肺经,味辛、苦,性温,有毒,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之功效;辛夷,归肺、胃经,味辛,性温,有发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效。二者相合,相须为用,则发散风寒、通鼻窍之力倍增,临床常用包含其两味药物的苍耳子散治疗鼻渊,现代研究表明二者配伍后毒性有所减小,且抗炎的作用增强。

4.7 麻黄与石膏:麻黄、石膏为治疗肺热壅盛常用药对,麻黄,归肺、膀胱二经,味辛、微苦,性温,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石膏,归肺、胃二经,味甘、辛,性大寒,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麻黄宣散,石膏寒凉收引,二药相合,石膏防止麻黄宣散过度,麻黄防止石膏大寒之性不利于祛邪外出,二者一热一寒,一宣一降,相互制约,用于治疗肺炎喘咳等症。常用方剂有麻杏石甘汤、越婢汤等。

5 肾系病证

5.1 猪苓与茯苓:猪苓、茯苓为治疗水肿常用配伍。茯苓,归心、脾、肾经,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猪苓,归肾、膀胱经,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之功效,两者相合,相须为用,则利水消肿之力倍增,常用方剂有五苓散等。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重要药用价值;猪苓的地下菌核对于肾炎,排尿、腹泻、糖尿病及周身浮肿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3 女贞子与墨旱莲:女贞子,归肝、肾经,味甘、苦,性凉,有滋补肝肾、乌须明目之功效;墨旱莲,归肝、肾经,味甘、酸,性寒,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功效,女贞子补而不腻不燥,墨旱莲养阴而不壅滞,二药相合,相须为用,共入肝肾二经,则滋养肝肾、凉血止血之力倍增,且女贞子冬至之日收,墨旱莲夏至之日采,有交通季节、顺应阴阳之妙用。

5.4 菟丝子与首乌:菟丝子、首乌常用于补益肝肾之虚。菟丝子,归肾、肝、脾经,味辛、甘,性平,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之功效;首乌,归肝、肾经,味苦、甘、涩,性微温,有补益精血(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之功效,菟丝子无阴阳偏颇之弊;首乌可收敛精气,养肝益肾,不寒不燥,两药相合,平调阴阳精血,填充肾气。现代研究表明菟丝子黄酮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组织。

6 结语 

对药作为中医药特有的用药方法,在临床各类病症中对药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古至今无数中医人在总结自己的用药经验,将其传授于后世,作为中医生要总结前人经验,发挥自我思维,不断提高对于对药应用方法的熟练程度。

附子的代替问题

   刘志龙老师在今年2月份珠海经方团队聚会时说他最近在考虑附子的代替问题,这个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最近我也在考虑附子代替的问题,这段时间我在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莲花路门诊部上班,遇到不少病人对于附子久煎多少有点怨言的情况,大城市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班忙,回到家已经够累,还要煎药一个多小时,意见都比较大,但是附子一般10g以上一般都是嘱咐医家先煎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无事,因为就怕偷懒煎煮时间不够的情况出现,所以嘱咐煎久一些。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其性刚雄,温五脏之阳,韩飞霞在《医通》中说:“附子回阳,霸功赫奕”,临床运用附子主要是因为其回阳救逆、温肾化气、温里助阳、逐寒止痛的功效,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而且附子通行十二经,表里上下,身体所有阳气不到的地方,附子皆可到达,所以附子是火神派的常用之品,温阳一般都是离不开附子,“火神派”始祖郑钦安先生对于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附子的代替之品亦要有良好的温阳作用才行,而且总体功效要和附子类似,我想到了经方中常用的三味中药平和的温阳中药———干姜、炙甘草、肉桂。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常用于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等的治疗。《药性论》赞其曰:“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干姜可开五脏六腑,可见其钻透之性并不弱,都说干姜守而不走,但是在看干姜的归经乃归脾、胃、肾、心、肺经。虽入守中焦脾胃,但上可达心肺,下可达肾脏,可温补三焦之阳气,如果辅于炙甘草更是可以温通行于十二经。而《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有此可见干姜之热亦不可小觑。回阳救逆如附子需久煎来不及之时可用干姜炙甘草代替之。
    《本草分经》则曰甘草:“味甘,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泻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剂则缓急,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头涌吐,消上部肿毒。梢达茎中。”甘草和附子一样都是具有通行十二经的作用,附子和甘草很有夫唱妇随的意味,附子具有引导之性,是其主导;而甘草则是从属之性,具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属性。
      肉桂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曰:“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更关键的是肉桂可助心火补心阳,亦可助膀胱气化。《医学读书记》曰:心肺脾胆胃肝肾之能变化出入者,皆禀心之君火以为主。”心的气化正常,则十二脏皆安。
     干姜、炙甘草、肉桂三味药药性平和,无毒亦不用久煎。可以作为附子的理想代替之品。如要取其温阳效捷炙甘草亦可不用。这个代替是从整体上来考虑的,另外其实可以从五脏来考虑,何绍奇先生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一文中提到“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并提出附子可“强心,温心阳;温肾阳;温脾阳;温肺阳及肝阳。强心”,温心阳可以用桂枝、红参、木香来代替;肾阳可以用补骨脂、仙茅、沉香来代替;脾阳红参、干姜、砂仁来代替;肺阳干姜、炙甘草、麻黄来代替;肝阳当归、肉桂、香附来代替。而附子又通行十二经,所以亦可以从十二经来考虑,如手少阴心经可以用独活、石菖蒲、龙眼肉等来代替;手厥阴心包经川芎、乌药、肉桂等来代替;手太阳小肠经用羌活、茴香、炙甘草等来代替;足厥阴肝经可用青皮、肉桂、当归等来代替;足少阳胆经川芎、陈皮、当归等来代替;足太阴脾经可用麻黄、丁香、红参等来代替;足阳明胃经可用白芷、半夏、白术等来代替;手太阴肺经可用葱白、藿香、紫苑等来代替;手阳明大肠经可用白芷、吴茱萸、肉豆蔻等来代替;足少阴肾经可用肉桂、沉香、淫羊藿等来代替;足太阳膀胱经可用羌活、砂仁、益智仁等来代替;手少阳三焦经可用川芎、厚朴、红参等来代替。
      一点浅见,文中或许有很多不妥和争议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斧正及进一步的探讨。

何药可以代替附子

导读:附子通行十二经,温五脏之阳,但在煎煮时却要添不少麻烦。我们可以取哪味毒性小且功效相似的药替代附子呢?
最近我在想关于附子的替代问题,特别是上班族对于附子久煎费时的抱怨较大。可是附子有毒,一般用到10克以上,我都要嘱咐先煎一个小时左右,以确保安全无事。那么,有没有毒性小且作用相当的药能替代附子呢?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其性刚雄,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五脏之阳,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化气、温里助阳、逐寒止痛等功效。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搏,阴疽疮疡等。

韩飞霞在《医通》中说:“附子回阳,霸功赫奕。”而且附子通行十二经,表里上下,身体所有阳气不到的地方,附子皆可到达,所以附子是火神派的常用之品,温阳一般都离不开附子,火神派始祖郑钦安先生对于阴证,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附子的替代之品亦必须有良好的温阳作用才行,而且总体功效要和附子类似,我想到了经方中常用的三味平和的温阳药——干姜、炙甘草、肉桂。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常用于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及阳虚吐、衄、下血等。

《药性论》赞其曰:“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干姜可“开五脏六腑”,可见其钻透之性并不弱。都说干姜守而不走,但其实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不但入守中焦脾胃,还上可达心肺,下可达肾脏,能温补三焦之阳气。如果辅以炙甘草,更可温通行于十二经。

《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由此可见,干姜之热亦不可小觑。临床上要回阳救逆,如附子需久煎来不及之时,可用干姜、炙甘草代替之。

甘草,《本草分经》曰:“味甘,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泻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剂则缓急,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头涌吐,消上部肿毒;梢达茎中。”

甘草和附子一样,都具有通行十二经的作用,二者很有“夫唱妇随”的意味。附子具有引导之性,是其主导;而甘草则是从属之性,具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属性。

肉桂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曰:“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更关键的是肉桂可助心火、补心阳,亦可助膀胱气化。《医学读书记》曰:“心、肺、脾、胆、胃、肝、肾之能变化出入者,皆禀心之君火以为主。”心的气化正常,则十二脏皆安。

干姜、炙甘草、肉桂三味药性温和,无毒,亦不用久煎,可以作为附子的理想代替之品。如要取其温阳效捷,炙甘草亦可不用。这个代替是从整体来考虑的。此外,还可依据五脏来选择替代品。

何绍奇先生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一文中提到“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并指出附子可“强心,温心阳,温肾阳,温脾阳,温肺阳及肝阳”。强心,温心阳可以用桂枝、红参、木香来代替;温肾阳可以用补骨脂、仙茅、沉香来代替;温脾阳可以用红参、干姜、砂仁来代替;温肺阳可以用干姜、炙甘草、麻黄来代替;温肝阳可以用当归、肉桂、香附来代替。

因为附子又能通行十二经,所以亦可以从十二经来考虑其替代品。

手少阴心经:独活、石菖蒲、龙眼肉等代替;

手厥阴心包经:川芎、乌药、肉桂等代替;

手太阳小肠经:羌活、茴香、炙甘草等代替;

足厥阴肝经:青皮、肉桂、当归等代替;

足少阳胆经:川芎、陈皮、当归等代替;

足太阴脾经:麻黄、丁香、红参等代替;

足阳明胃经:白芷、半夏、白术等代替;

手太阴肺经:葱白、藿香、紫菀等代替;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吴茱萸、肉豆蔻等代替;

足少阴肾经:肉桂、沉香、淫羊藿代替;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砂仁、益智仁等代替;

手少阳三焦经:川芎、厚朴、红参等代替。

小儿用药六字诀

育儿诚难,医之治小儿病尤难。以呱呱襁褓,啼哭无端,疾病向恙,不能自白;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一或不当,最易变起仓卒。昔阎孝忠有“五难”之叹,张景岳则曰:“宁治十男妇,莫治一小儿”。于此可见业儿科医者之不易也。然而天下之为父母者,孰不爱其子女,偶罹疾患,必求诸医。则医者之贵,不亦重且巨乎。

余操斯业也,已五十五年矣。自思尚能以幼吾幼之心,推而及之于幼人之幼。兢兢业业,不敢自怠。因之施方用药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尤以芽嫩之质,脏气清灵,随拨随转;峻烈之剂,未敢轻投,况一有药误,祸患无穷也。有鉴于斯,历经琢砺,爰拟用药六字诀,为后学者备之以作参考。

  • 一曰“轻”

轻有两端,一为处方应轻,用轻清疏解之药。如外感风寒,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一以散寒,一以和营,则邪祛表和,其热自解。如是感受风温风热,则桑叶、薄荷、荆、防、连翘之类清凉解肌,疏化即可退热,此均轻可去实之轻也。常见寒闭热盛惊厥者,因高热不能胜任也,不可遽投镇惊之品,反能引邪入里;因其病在太阳,必须解表,方为正治。当然乙脑、脑膜炎则须另法治之。

二为用量应轻。小儿肠胃娇嫩,金石重镇,慎需考虑。即药量过重,易犯胃气。小儿之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生化之源,况百病以胃气为本。如胃气一耗,能使胃不受药;病既不利,抑且伤正。然必根据其病情,轻重适宜,以不能影响其胃气为必要。

  • 二曰“巧”

巧者,巧妙之谓也。古人治病每多巧思,往往于众人所用方中加药一味即可获效。如《冷庐医话》记述,宋徽宗食冰太过,患脾疾(即腹泻),杨吉老进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杨曰,疾因食冰,请以冰煎,此治受病之源也。果愈。实质上此即仲景白通汤加胆汁人尿之变法也。又,徐灵胎治一人患呕吐,医曾用二妙丸不效;徐加茶子四两煮汤服之遂愈。因其病茶积,故用此为引经药也。说明匠心巧裁,令人叹服。

余于临床,尝治顽固之婴儿泄泻,中西药治无效;遂从母乳方面考虑,对乳母作了蹲踞、踝膝反射试验,测知其有隐性脚气病存在,致使患儿缺乏维生素B1而久泄不愈。停服母乳,调治即愈,此亦法外之法也。这类病儿临床很多,寻索巧思,明其病因,见效如神。

  • 三曰“简”

简者,精简之谓也。医之治病,用药切忌芜杂。芜杂则药力分散,反而影响疗效。尝见,以为病之不痊也,药量不足也而倍之,药味不敷也而增之;此舍本逐末,宋人揠苗助长之蠢举也。医能明查理,熟其法,则处方也简,选药也精。前辈名哲,每多三、五、七味,对症发药;虽危重之候,获效迅速。以余之实验,确是如此。

  • 四曰“活”

中医治病,首重灵活。同一病也,既有一般,又有特殊。如果见病治病,不分主次,不知变化,笼统胶着,甚或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慢性病或可过去,急性病必误时机。尤以幼儿弱质,病证变化更多。朝虽轻而暮可重,或粗看尚轻而危机已伏;反之,貌似重而已得生机者,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医者当见微知著,病变药变,则可减少事故,而操必胜之券也。

  • 五曰“廉”

余平生用药,从不滥施昂贵之品,即便在旧社会时,亦不以珍珠、犀羚、人参、鹿茸来取悦于官僚贵阀、有钱富室。新中国成立后则为劳动人民着想,更因制度之优越,药价下降,所以处方之廉,病家初多疑之,终则奇之。事实上人之患病,以草本之偏性来补救人体的偏性,但求疗疾,毋论贵贱。而价廉效高,反能取信于广大病家也。

  • 六曰“效”

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主要是望其病之速愈。医生对患者之治疾,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所谓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轻患者则驾轻就熟,轻易见效;重患者则因其变化多端而需思索周到,尽情关切,以其治愈,这是我生平之旨趣也。然“效”之一字,不是唾手可得,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医者职责。

再赋俚句如下:

“轻”可去实有古训,“巧”夺天工效更宏。

“简”化用药须求精,“活”泼泼地建奇勋。

“廉”价处方大众化,“效”高何须药贵重。

临床中医处方协定(配伍表)

补血一号:黄耆25g当归10g大枣3枚

补肾一号: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0g

补脾一号:党参 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一号: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

疏肝一号: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

定喘一号: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一号: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

排石一号: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

降酶一号: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

降糖一号: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肠炎一号: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解毒一号: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

滋阴一号: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

化湿开胃: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桃仁10g

通络止痛: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温经散寒: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各种疾病的必用药

一切头疼,必用川芎;一切疼痛,必用元胡,一切气虚,必用黄芪;一切虚脱,必用人参;

一切血虚,必用阿胶;一切出血,必用三七;一切气郁,必用香附;一切便秘,必用大黄;

一切肝郁,必用柴胡;一切热毒,必用二花;一切阳虚,必用附子;一切热病,必用犀角;

一切妇科,必用当归;一切外感,必用荆芥;一切失眠,必用枣仁;一切郁证,必用合欢;

一切面瘫,必用白附;一切腿病,必用牛膝;一切头病,必用天麻;一切阳痿,必用羊藿;

一切阴虚,必用麦冬;一切咳嗽,必用杏仁;一切呕吐,必用半夏;一切中毒,必用绿豆;

一切诸风,必用防风;一切白发,必用首乌;一切风湿,必用灵仙;一切骨病,必用川断;

一切咽喉,必用桔梗;一切失音,必用大海;一切腰痛,必用杜仲;一切尿石,必用金钱;

一切虚热,必用青蒿;一切牙疼,必用细辛;一切黄疸,必用茵陈;一切闭经,必用益母;

一切淋症,必用车前;一切鼻塞,必用辛夷;一切乳少,必用山甲;一切目赤,必用栀子;

一切目昏,必用青葙;一切鸡眼,必用鸦胆;一切呃逆,必用柿蒂;一切疝气,必用橘核;

一切胀满,必用槟榔;一切汗症,必用浮麦;一切阴痒,必用蛇床;一切痰厥,必用皂荚;

一切遗尿,必用桑蛸;一切疮疡,必用麝香;一切白斑,必用陀僧;一切疥疮,必用硫磺;

一切蛇疮,必用雄黄;一切不孕,必用石英;一切耳鸣,必用磁石;一切痰多,必用竹沥;

一切癌症,必用蛇草。

常用中药配伍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贪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荆芥合白矾,名三癇丸,治小儿惊风及癇证。

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中药学重点对比

1. 金银花和连翘

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为治痈肿疔疮阳症的要药(内外痈),是清热解毒中的疏散风热药,兼可凉血止痢,露剂清热解毒。

连翘:苦寒,清心火,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疗瘰疬痰核的要药,又为清热解毒药中的疏散风热药。

2. 柴胡和升麻

柴胡:辛苦寒,肝胆经。其性升散可疏少阳之邪,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用于外感发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归肝经疏肝解郁;又散升阳举陷。

升麻:辛甘微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尤善解阳明热毒;又可发表透疹。最为麻疹之专药。升提中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

3. 石膏和知母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泄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又可清肺热泻胃火,煅后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泻肺胃肾上经之火,甘寒质润,养肺胃肾三经之阴液;既清气分实热,又清相火退虚热。

4. 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苦甘微寒。肺心经。清热化痰,性凉而甘又能润肺止咳,尤宜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或痰中带血等症;又可散结消肿,治疗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浙贝母:苦泻寒清,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作用均强于川贝,临床多用于治疗风热、燥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瘿瘤、疮痈和肺痈等。

5. 附子和干姜

附子:辛甘热。有毒。心肾脾。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且可散寒止痛,治寒痹疼痛较剧者。回阳救逆配伍干姜,补肾阳配伍肉桂。

干姜:辛热。脾胃心肺经。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脾胃寒症;入心经,回阳通脉助附子回阳救逆;兼入肺经,温肺散寒化痰饮。

6. 肉桂和桂枝

肉桂:辛甘热。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有引火归原,益阳消阴之功;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沉寒。

在补气血方药中,适配肉桂,还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功效。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解表特点:风寒表实无汗证,表虚有汗证;又可温经通阳,行里表达,有温通一身阳气,流畅血脉的功效。

7. 丹参和红花

丹参:苦微寒。心肝经。活血化瘀要药。广泛治疗各种瘀血病症。性寒,又可凉血,以血热瘀滞用为佳,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不过丹参没有补血功效。活血调经,为妇科要药,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红花:辛温。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除治疗妇科经产诸证外,尚可治疗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瘀血阻滞之证。

8. 益母草和泽兰

益母草: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之要药,故有“益母”之称;又利水消肿,对水瘀互阻的水肿尤为适宜;兼可清热解毒。

泽兰:与益母草相似,为活血利水药。

9. 天麻和钩藤

天麻:甘平。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因作用平和,凡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为治疗眩晕的良药。素有“定风草’之称;又可祛外风,通经络,治疗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

钩藤:甘微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因作用缓和,亦多用于小儿。又可清热肝热,平肝阳治疗肝火头痛、肝阳眩晕。

10. 龙骨和牡蛎

龙骨(安神):甘涩平。心肝肾经。重镇安神之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神志失常之证;又可平肝潜阳,用于肝阳眩晕;味涩收敛,尤长于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诸证。

牡蛎(平肝息风):咸涩微寒。肝肾经。咸寒质重,长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味涩,煅用有收敛固涩、制酸作用。

重镇安神常与龙骨相须为用。

11. 人参、黄芪、党参和甘草

人参:甘微苦微温。心肺脾经。大补元气,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危证候的要药。脾为生化之源,肺为主气之脏,元气旺盛则脾肺之气自足,故可补脾肺之气,为治疗脾肺气虚之主药。元气充沛,又可生津、安神生血,摄血,壮阳,故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黄芪:甘微温。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惟一的一味补气升阳药;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补气利水消肿;又能补气以托毒生肌。

党参:甘平。脾肺经。善补中气,又益肺气,为脾肺气虚常用药;气能生血,气旺生血,气旺津生,所以又有养血生津之效。功似人参,可代用。不如人参大补元气,且药力薄弱,故重证,急证仍需用人参。

甘草:甘平。心肺脾胃经。性平,作用平和,此时作用取决于五味,体现了甘味药的特点。甘补:益心气,补脾气;甘润:润肺祛痰止咳;甘缓: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甘和:调和脾胃;甘:能解毒。

12. 白术和苍术

白术:苦甘温。脾胃经。甘温补气,枯燥健脾,未补气健脾的要药;燥湿利水,脾虚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用之甚宜;固表止汗安胎,均与补气健脾作用有关。

苍术:辛苦温。脾胃经。辛散苦燥力强,内燥中焦湿浊健脾,外祛风湿发汗解表(内湿外湿)。风湿痹症胜湿者,外感风寒夹湿尤宜。富含VA,治疗夜盲症。

13. 生地黄和熟地黄

生地(清热凉血):甘苦寒。心肝肺经。苦寒清热,甘寒质润养阴,入营分、血分,故为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要药。

熟地(补血药):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甘微温。肝肾经。补血滋阴,为补血的要药,滋阴的主药。且可益精填髓,治疗血虚萎黄,肾阴不足,肝肾经血亏虚之证。

14. 龟甲和鳖甲

龟甲:甘咸寒。肝肾心经。既能滋补肝肾之阴退内热,又可潜肝阳息内风,且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安神,为滋补清潜之品。

鳖甲:咸寒。肝肾经。滋阴清热,潜阳息风,为治疗阴虚发热的要药。咸又能软坚散结。

2014年10月3日(何鑫)写于浙江宁波慈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