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花小鼠 2020-04-04

对日本文化略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日本有“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而在我们中国的宋朝,也流行“四般雅事”:点茶、插花、焚香、挂画。这是巧合吗?

那当然不是了,日本的“三雅道”其实是从宋朝传过去的,宋朝的插花传到日本,演变成花道;宋朝的点茶传到日本,演变成茶道,宋朝的焚香传到日本,又演变成香道。今天我们来探寻一下宋人与香料的日常。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香料在宋朝宫廷中的应用

宋朝人将焚香叫成“烧香”。我们今天一说到烧香,总是要联想到“烧香拜佛”,但宋朝人说的“烧香”,与求神拜佛的活动没有关系,是指一项与点茶、插花并列的文人雅事。

宋朝流行点茶、插花,也流行烧香,文人雅士在雅集、办宴席、读书、品茶时,通常都要烧一炉香,让清雅的香味沁人心脾。宋朝人的烧香,其实也不是直接燃烧香料,而是用炭火来炙烤,与其说是“烧香”,不如说是“烤香”。

宋朝士大夫群体的“小资情调”

宋朝士大夫群体流行焚香,许多我们熟悉的宋朝名人,比如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不但喜欢烧香,而且是制香的高手。宋朝人习惯将沉香、檀香、龙涎香等香料捣成粉末,加入蜂蜜、果汁,调成一颗一颗如同今日药片的小香丸,风干备用。这种调制出来的香品,宋朝人称为“合香”。

宋朝人焚香,习惯使用“合香”。合香是需要人工配制的,不同的香料按不同的比重配制出来,香味也是不一样的。焚香时,先在香炉装入精制的炭灰,以专用的香箸拨开一个小孔,放入一块烧红的木炭,再盖上一层炭灰,用香铲将炭灰堆成小山模样,再用香箸戳几个通风的小孔。这样,里面的木炭才不会熄灭。

然后,在炭灰上面放置一张银片,在银片上投放小香丸,通过炭灰的热量炙烤香料,从而散发出香味。这种焚香方法,宋朝人称为“隔火熏香”,是宋朝最主流的焚香形式。在宋朝之后流行的焚香方式,是先将香料制成线状的香品,叫“线香”,焚香时,直接点燃线香,通过燃烧来激发香味。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宋朝文人制香

苏轼是香事的“骨灰级”粉丝,在其诗词作品中,有不少描写焚香的句子。

苏轼曾做《翻香令》其中写道:“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苏轼擅长调制合香,他调制的一款合香,炙烤时,能散发出一股清新的梅花之香,配方得自宋代名臣韩琦,因而取名“韩魏公 浓梅香”。

苏轼的门人黄庭坚,更是制香的高手。黄庭坚曾说:“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黄庭坚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朝有四款很有名的文人合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合称“黄太史四香”,就是黄庭坚调制出来的。

不过除了自己使用沉香之外,宋朝人还有一个闻名至今的小乐趣,那就是“斗香”。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经常会有人专门寻找一个日子组织大家,让每个参加斗香比赛的人带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让所有在场的人共同评判。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古文《香乘》的第十一卷中就专门记录了这种斗香的具体活动方式:“ 韦武间为雅会 , 各携名香 , 比试优劣 , 曰香会 。”有一次,黄庭坚与一位法号叫惠洪的僧人朋友在湖南游山玩水,恰好衡山花光寺的长老派人送来两幅墨梅图画。惠洪与黄庭坚一起在灯下欣赏。

黄庭坚:“惠洪兄,这真是好画!好画!可惜闻不到梅花之香。”

惠洪:“要嗅梅香,又有何难。”

惠洪从囊中取出一粒香丸,投入香炉内,不消多时,便有梅花的暗香浮动。

黄庭坚:“惠洪兄,这是何香?这么神奇。”

惠洪:“这是传说中的韩魏公浓梅香,苏轼苏大学士的独门秘香。”

黄庭坚:“原来这就是韩魏公浓梅香?”

惠洪:“苏学士知道你有香癖,却不肯将此香的制法教给你,真不够朋友啊。”

黄坚庭:“就是就是。下回见到苏学士定要讨个说法。”

惠洪:“此香之气味,举世无双,只是‘浓梅香’的名字,有些low。”

黄庭坚:“哈哈哈,我看“不如改名‘返魂梅’。返魂梅之名,要比原来的“浓梅香”高雅得多。”

惠洪:“对哦,改天遇到苏学士,要跟他说说,哈哈哈。”宋人焚香过程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宋朝文人雅士斗香

宋朝独有的“隔火式熏香”

假如我们向宋朝人请教这个问题,宋朝人会告诉你:隔火熏香,可以避免烟雾缭绕的问题。想来,产生的PM2.5要比直接燃烧线香少得多,更加符合环保的精神。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烧香》诗,诗中说:“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有香不见烟”便是宋朝式焚香的特点。宋朝人还会告诉你:隔火熏香,散发出来的香味才不致于太过浓烈。要知道宋人焚香,追求的是淡雅清逸的芬芳气息,并不喜欢太浓烈的香味。

香味太浓烈,宋人则认为是俗气的表现。就如今人,戴一枚钻戒是时尚,倘若十根手指戴着十个钻戒,那就是俗不可耐的炫耀了。宋人焚香时,如果发觉香味浓烈,便知道是炭火太热,需要添加炭灰,控制火力。如果香味太淡呢,则意味着热量不够,可以将炭灰刮薄,提高温度。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火力来调节香味的浓淡便成了宋朝隔火熏香的另一个优点了但隔火熏香也有缺点:操作过于麻烦,主持焚香的人必须具有品鉴香味浓淡适宜的能力,具有调控火候的技巧。相比之下,后世的焚香,将一根线香点燃就行,毫无难度可言。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南宋官窑青瓷鬲式香炉

宋朝的点茶也一样,整个过程非常繁复,哪有今天的泡茶方便?但是,正是因为焚香、点茶有技艺上的门槛,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操作的,它才能够形成一门高雅的艺术。没有门槛,便不成艺术。

在宋朝焚香并不是宫廷和士绅的专属

黄庭坚制过一款“闻思香”,所用香料很寻常,无非是荔枝壳、丁香、松子仁等,是一款成本相当低廉、香味却颇清馥的合香。我们不要以为宋朝人配制合香,只能使用极其昂贵的沉香、龙涎香等名贵香料,荔枝壳晒干,研成粉末,再配上其他寻常香料,也可以做成清雅的香品。

陆游调制的一款“四和香”,所用香料便是荔枝壳、兰花、菊花、柏树果实,四种原料捣碎,以炼蜜调成小丸即可。由于成本低廉,陆游有些自嘲地将这款合香称为“穷四和”。不过,我们也不要以为荔枝壳是宋朝穷人才会用的劣质香料。

皇室也流行这种平民化的香料,比如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就很喜欢用荔枝壳、苦楝花、松子膜等寻常材料制作合香,不想使用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苏轼刻薄地说:贵人“鼻厌龙麝,故奇此香”,好比是大富豪吃腻了山珍海味,便爱上了吃野菜、窝窝头。这位苏学士,真是一个大毒舌!

香料在宋朝|焚香、制香、斗香,宋朝人高品质的风雅情调如何体现

宋朝民间香料制作销售工坊

我倒觉得,宋朝人的焚香理念很可爱:他们鄙视名贵的进口沉香,认为它的香味过于腥烈,只宜入药,不宜用于焚香。但他们不会鄙视一文不值的荔枝壳,他们认为,以荔枝壳为主材料做成的合香,气味香馥,不失风雅。也就是说,在宋朝人的观念中,一款合香是雅是俗,取决于香料具有的香味品质,而与原材料的价格没有关系。这样的焚香理念,恰恰是今人缺乏的。

我知道今天有很多朋友都在复活宋朝式的点茶、插花、焚香;我们前面也说过,日本今天还保留着茶道、花道、香道。相对而言,香道无疑更小众,原因很简单,今天焚香都是直接烧名贵香料,这成本是非常高的。一块名贵的香料就这么白白烧掉,我看了也会觉得心疼。我们何不学习宋人,用香橙皮、荔枝壳等普通原料制作几款合香,试一试宋朝式的风雅呢?


参考历史文献:

《宋史》

《宋会要》

《陈氏香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