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哲学述评

 昵称3ef64 2020-04-04

摘要:古希腊哲学是是整个西方哲学开端,了解古希腊哲学就是追问西方哲学初始阶段哲学主题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晚期的希腊哲学所谓古希腊哲学是指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这1000多年间,在古希腊罗马世界出现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统称。因其出现在古希腊罗马地区,有时亦将其称为“古希腊罗马哲学”。但是这一提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确切,因为所谓的“罗马哲学”仅是希腊哲学的后续阶段。 古希腊哲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

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致力于探讨“本原”(basic stuff)问题,提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从什么演变而成,最后又回到什么去。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特点:

1. 以一,本原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致力于从具体的物质性的(或者说是直观的可感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普遍性的本原。最先出现的爱利都学派中,泰勒斯(Thales)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继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der)将本原归结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定”(the infinite);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以气作为本原。而爱菲斯学派的代表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则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同时期的在南意大利出现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和埃利亚学派(The Eleatics)分别以抽象的数和“存在”(being)为本原。不管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还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赫拉克利特的活火都是以某一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作为本原。而在此后的多元论者(The pluralists) 为了解决一与多的矛盾,放弃了单一的本原传统,改用多种东西的共同作用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如: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的“四根”(four

roots)火、土、气、水万物之根。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的“种子”(speramata)论认为无限的种子组成了万物。再如: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的原子(atoms)论,以“不可分割的原子”作为生成万物的元初物质。因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基于想象和猜测,所以这些哲学思想难免较为朴素和直观。

2. 开始把一(monism)与多(pluralism)的问题、二,变化

(change)与永恒(eternal)的问题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探讨。哲学家致力于解释世界是如何生成演变的,也就是解答万物生成的规律。如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万物生成的运动规律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根据逻各斯(logos)而生成”。并认为自然万物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而逻各斯是永恒不变的,这就形成了变化与永恒的对立。

3. 开始从事物的内部的对立统一中寻找宇宙形成和万物生灭的动力。如:阿那克西美尼从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中,认为爱(love)与恨(hate)是万物生灭的原因。爱是四根结合生成万物的力量,恨是事务分崩离兮的力量。又如: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自主的理智或奴斯(nous)是运动的原因。

4. 开始重视认识论的问题,自多元论哲学出现以后,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转向同时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试图解释感觉的产生,并且想说明感觉与理性的统一关系。如: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The Epistemology)与流射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发出一种“流射”,可以穿透人的感官孔道,从而发生感觉。人之所以可以认识外部事物是因为人与外部事物都是由四根所组成,构成人的根与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才产生感觉认识。而德谟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的影响用影像和感官的物理性解释感觉的成因,并且有提出了约定论(nomos)认为事物被感觉到的

属性不是真相,而是按意见显现的,是认为的约定。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哲学家基于观察与想象,试图用自然解释自

然,他们的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朴素性和直观性。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是指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40年代的希腊哲学,其主要的是雅典哲学。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把讨论的中心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以“人”为研究的中心。

1.这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智者(The sophistes)。他们把讨论的中心由宇宙万物转向了人。

(1)在哲学上,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其中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倾向于以人的主观感觉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是为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2)在社会生成理论与政治思想方面,出现了普罗泰戈拉的约定论和以高尔吉亚为代表的自然论(physis)。①约定论倾向于认为人类社会是约定生成的,认为只有人们彼此间约定、立法以形成城邦,才安全可靠。它是保障人生安全,提高人的生活和维护城邦发展的手段。②自然论恰好与约定论相对,认为约定是自然本性的桎梏,束缚的自由,是不必要的,法律制定的利害关系是人为的。

(3)对传统宗教进行批判,相应地提出了接近无神论的观点。如普罗泰戈拉说:“关于神,我们是不知道的。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

知道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形式”。

(4)继承和发展了巴门厄德(parmenides)和芝诺(zenon)的论证方法,将修辞学归结为运用逻辑的技艺,从而促进了逻辑思维的研究,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但其末流趋于诡辨,招致了苏格拉底的激烈批评。如:高尔吉亚(gorgias)提出的“存在者不存在,不存在者存在”这一问题,继承了芝诺逻辑方法,继承了芝诺的逻辑方法,试图通过逻辑的推论,来批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2.苏格拉底(sokrates)他的主要观点有:

(1) 提出了“认识你自己” 的哲学原则宣言, 提倡哲学研究应从自然转向人。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的。自然哲学家不去关心自然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哲学的真正对像不是自然,而是人。

(2)把德性(moral thoughts)与知识等同起来, 得出了“知识即德性,

无知即罪恶”。 这一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3)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注意“归纳的论证”, 力求在具体事物中,找出永久性的论证;(2)注意了:“一般定义” 追求

一种普遍的术语,特别是伦理道德的概念(如正义、美德)。

(4)提出了一种通过彼此谈话诘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理

的方法——助产术(dialektike)

3柏拉图(platow)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和赫拉克利特、比达哥斯拉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创立了以理念(idea)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 在本体论上,把作为“单个存在物”理解的、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的理念,看作是笫一性的实体。认为它是万物的本体、共

相、模型、追求的目的。

(2) 提出了分有说和模仿说。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intelligible world)和可感世界(visible world), 认为处在实在和非实在之间的可感事物仅是完善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 是由于分有或模仿同名理念而派生的。

(3) 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回忆说(doctrine of recollection),把灵魂看作是知识的承担者,认为灵魂投生人体前已经拥有一切知识,即拥有派生一切可感事物的理念。学习无非是灵魂回忆起它前生固有而投生时遗忘的知识。但后来其提出的“灵魂转向说” 又否定了灵魂具有先验知识,而只是拥有把握知识的能力。认为灵魂凭借感官,从永恒变动流逝的可感世界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意见。

4.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总结了到其时为止的一切知识领域. 奠定了逻辑思辩与推理的基础, 率先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1) 提出了实体 (substancs) 论, 对实体与偶性(accidental properties) 进行区分, 认为实体是主语, 偶性是谓语, 实体有独立性, 而偶性仅能作为描述实体时方有意义。

(2) 提出了四因说(four causes). 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 质料(material cause)形式(formal cause) 动力因( efficient cause) 目的因(the final cause) 其中质料既不是一种特殊事物, 也不具有任何规定性, 仅是构成事物的最初材料, 而形式则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动力因是事物运动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目的因是事物为之实现的东西。

(3) 潜能(potentiality)与现实(actuality),认为现实优于潜能。

三. 晚期希腊哲学。

这期间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学派:

1.以伊壁鸠鲁(Epikourus)为代表的原子唯物主义,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并修正与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原子形状有限、有重量,并且原子有偏斜运动。另外伊壁鸠鲁研究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在伦理方面,提出了“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

2.斯多亚(Stoa)学派, 其体系分为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三个部分,而以伦理学为中心。在逻辑学,讨论怎样用问答法正确地、连续地表述认识的起源、概念的形成和真理的标准等问题。在物理学对自然的神化和精神化进行解释。在伦理学方面的核心问题是德性,认为人顺应自然而生活便有了德性的。

3.以皮浪(Pyrrhon)和中期柏拉图学园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学派。主张一切事物和认识不作任何判断,持怀疑态度以免除无谓争论和烦恼。

整个古希腊哲学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1.热爱智慧,崇尚理性思

辨;2.探索自然,深究自然本性。

参考文献:1. 西方哲学史·上册 全增嘏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西方哲学发展史 钱广华主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3. 西方哲学词典 谭鑫田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4.简明西方哲学辞典 陶银骠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