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昵称53330904 2020-04-04
[摘要]文章介绍了课程及课程建设的内涵,指出高校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例如对课程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等,同时提出加强课程建设的建议,例如理清课程建设内涵,重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要符合学校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围绕人才类型、层次定位,构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范洁(1980- ),女,河北隆尧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刘伯颖(1979- ),男,河北清苑人,河北工业大学在读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天津 300401)王佩(1982- ),女,河北辛集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科技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主流。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社会的需要,仍然是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题。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或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课程而展开。另外,课程教学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课程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将贯穿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开展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加强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二、课程及课程建设的内涵
  加强课程建设,就是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迄今为止,课程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潘懋元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就是课程”。教学计划是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教材是一门课程系统的知识内容。钟玉海教授则把大学课程定义为,“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郑家茂指出现代大学“课程”是一个多重性的复杂概念,是由“课”“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平台”等不同范畴组合而成的综合概念;吴启迪先生曾对精品课程的内涵概括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这同时也可以作为课程内涵的解读。还有的专家将课程概括为“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显性课程,又包括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隐性课程”。现代教育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作出了理解和阐释。笔者认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概念和“高等学校课程”概念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当“课程”以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改革、建设时,就视为“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概念是课程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具体地讲,宏观层面上课程建设涉及六个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微观层面上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课程的设计、课程讲授、课程评价和课程文件等。
  三、高校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1.对课程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层面上认为课程建设是教师的事,学校只要制订了比较齐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就算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教师的事;教师则认为课程建设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教师只管按计划上课,按教材授课,其他的于己无关。其结果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教学文件,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相互割裂,破坏了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二是认为课程建设就是教学文件建设,是面子工程,为评估检查看的,只要临时搞一下突击,将教学文件整理一下,封面装订漂亮、格式统一规范就可以应付。从而导致课程建设搞突击,教学文件成摆设,长期的课程内涵建设变成了临时的编写文件大战。
  2.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对应用型人才界定不清,有的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造成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趋同,课程内容趋同。实际上,受生源水平、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偏离,造成课程评价困难,培养的人社会不接受;有的将几所同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加以机械组合,构成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造成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还有的在专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课程或将课程的课时量增加,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总之,由于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导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同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雷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同质化,无特色。培养的人自然无法满足社会不同层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一方面是社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就其知识、能力和技能而言,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又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培养。
  3.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尚待提高。办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校所有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课程建设的建设者与实施者。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必须经过教师传导给学生,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这就要求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配备数量足、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强就是指教师能够全面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内涵,并依据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将凝聚在教材和学科中的知识、实践能力、科学方法有选择地提炼为自身的、系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并通过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将其传给学生。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有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疲于应付上课,无暇顾及课程建设,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知之甚少,对讲授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有的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够,造成课程目的不明,内容杂乱、繁多,重点、难点不突出;有的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学历、学位高,学科水平高,教学能力差,实践能力不足。   4.应用性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在许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表述中,对实践能力的描述比较笼统,如“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缺乏具体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描述。课程内容的确定和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目标之间缺乏统一的教育思想的指导,注重结合学校的类型、层次定位,缺乏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去审视课程建设。导致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重学科,轻专业,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仍处于理论知识传授的从属地位。实践教学活动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验证、演示层面上。
  四、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理清课程建设内涵,重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动态过程,是高等学校建设过程中永恒的建设课题,需要持续不断地总结、改革和建设;需要高校各级领导、教师、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和不断地投入;需要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规划,明确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建设责任和建设任务,分段、分周期实施,逐步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才有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2.课程建设要符合学校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出发,从学校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出发,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发,重新审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课程建设中,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为原则,课程内容建设在深度与广度上准确把握知识、能力和技能三者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应用知识,来达到巩固、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资源配置要在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突出应用性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
  3. 围绕人才类型、层次定位,构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定位就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而确定了课程内容的总量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总量中,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先,分配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三者的量。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学科边界为限,以够用为原则,够用是指够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用;技能主要指专业操作技能,其边界是专业,要有所训练,无需技巧;实践能力是指综合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以专业边界为限,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原则。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以学科知识构建课程体系的局面。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所培养的人是否符合目标定位,能否适合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均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尤为重要,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在制定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如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要做到与理论课教师同等待遇,以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通过教案、讲稿展,课程讲评、观摩和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使教师加强课程微观层面的建设;三是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出台相关政策,有组织地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社会企事业单位调研、挂职(兼职),参加实际工作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定位,确定评价体系和指标,要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放在等价齐观的地位,将课程建设工作与教师职称晋升结合,实施教学工作一票否决。要强化教研室、教学团队等教学基层组织的组织管理、监督作用,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规范、科学、有序。
  总之,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建设工作。学校的各级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一定要静下心来,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提高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出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北京: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孙晓云.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信息化教学,2012(15).
  [4]杨俊生,韩越,陈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课程整体优化的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4).
  [5]范洁,王佩,胡晓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焦虑及教学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论文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年1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9/view-4973776.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