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的边塞诗抒发了怎样感情?

 江山携手 2020-04-04

诗歌来源于生活,异域边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完全不同于内陆的音声世界。王维是唐代少有的“全才诗人”,作为音乐家,他对声音很敏感,加上自身的边塞经历,他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书写边塞,呈现出多样化的听觉形象,因而充满了艺术的活力。王维“调理性情,静赏自然”, 他的山水园林诗清淡优雅,意境圆融,具有空明幽静之美,被后世推崇。

但在唐朝,广为传唱的是王维的游侠边塞诗。中唐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以“声律风骨” 为盛唐之音的基本特征,着重选录了王维的《少年行》 《陇头吟》 等游侠边塞诗,且评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这些诗确为王维赢得了诗名。晚唐范摅《云溪友议》 载:“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c据《乐府诗集》,龟年所唱乃王维《伊州歌》 第一迭。可见,王维的边塞诗流传广,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用形象表达的,“所谓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可以依据形象的获取渠道,将形象细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触觉想象、味觉形象”。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声音,诗歌亦复如此。盛唐诗歌史上,作为音乐家,王维敏感于声音,他的边塞诗中将边地特有的笳声、笛声、鼓声、箫声等乐器声,以及自然界中的马嘶、鸟鸣、风声等声音,经过艺术的提炼融合,形成瑰奇粗犷、壮美磅礴的境界,表现出雄浑崇高的美感,焕发着独到的艺术风采。

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由来已久。凡是以边地、边塞生活、边塞风情等为题材的诗歌,均可被称为边塞诗。盛唐王维诗集中,明确提及边塞风土人情的诗歌近四十首。按其作意和写作时间地点,可以分为亲历边塞与拟作边塞两类,包含着送别边塞诗、咏史边塞诗、闺怨边塞诗、游侠边塞诗等内容。

写实边塞诗主要表现诗人在异域边地真实的所见所闻,诗歌内容皆为诗人的亲身经历。正由于这一特点,此类边塞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边地及其风俗人情、自然风光等,具备历史的真实性。王维有两次赴边经历。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出使凉州,居于河西之地,这一期间所作的边塞诗有《出塞作》 《使至塞上》 《凉州赛神》《凉州郊外游望》。另外四首《从军行》 《陇西行》 《陇头吟》 《老将行》,时间未定,疑作于居河西期间。天宝四年(745),王维奉命出使榆林郡,留有边塞诗作《榆林郡歌》。王维的边塞诗,描写出塞上的壮丽风光和边地的风俗人情,大多气势雄浑、豪迈奔放,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盛唐之音相契而和。

拟作边塞诗又可称为虚拟边塞诗。王维年少,未及边地,他借着史书中的少年游侠,表达对边塞的向往之情。这些诗多出于联想虚构,如开元七年(719),王维十九岁,作《李陵咏》;开元九年(821),作《燕支行》。而诗集中游侠诗《少年行四首》,疑早年所作。展现出少年游侠的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这些诗兴致所至,随感而发,歌颂卫国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是他少年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抒发。

拟作类与亲历边塞类中的送别诗比较而言,均提及边地特色的物象,最大的不同则在于送别地点的区别。亲历送别边塞诗的送别之地自然为边地,如《双黄鹄歌送别》 《灵云池送从弟》 两首,均是王维在凉州任节度判官时所作。而拟构送别边塞诗则是将友人送别至边地,如《送岐州源长史归》,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岐州源长史曾与王维同在河西崔希逸幕府供职,且诗中怀念边塞事,源长史此行乃是由长安归岐州,王维在长安—— 以诗相送之地非为边地。

又如其《送陆员外》,陆员外与王维同属尚书省员外郎,奉命出参安禄山军事,将赴幽、燕一带,王维作此诗以送别。这类送别边塞诗还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奉寄韦太守陟》 《送刘司直赴安西》 《送平淡然判官》 《送元二使安西》 《送张判官赴河西》 《送韦评事》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等,皆送友人至边地,诗中描写了边地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拟作边塞诗中比较特殊的有《伊州歌》,写女子思念戍边丈夫,从思妇的角度反映边塞,是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