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说:言有曲故也,什么意思呢?宁愿世上有鬼,也别信纵横家的那张臭嘴,多年前,阿信曾经历了一次“莫名其妙”升职事件。有一次在外面办事,回公司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于是我动了恻隐之心,给了乞丐十块钱。结果到了公司,老板突然跟我说“我这还缺个副总,你有没有兴趣啊?”这件事真的莫名其妙,因为我并没有做出突出的贡献,而且我还年轻,资历尚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思来想去,我觉得估计是因为我做了善事,得了善报。我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给了乞丐十块钱(行为A),所以升职加薪了(结果B,且结果B对我有利),所以给乞丐十元钱就是对的(行为A成立)。可凡事都怕一个但是,如果那一天我回单位后,老板跟我说“你被开除了”,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因为我给了乞丐十块钱(行为A),所以我被开除了(结果B,结果B对我不利),所以给乞丐十块钱是错的(行为A不成立)。人们习惯用行为对自己产生利弊的结果,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对错。这是个逻辑陷阱,叫“诉诸结果”。在《战国策·韩策》里记载了两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苏秦为了合纵去游说了韩王,他先是拍了一通彩虹屁,说什么韩国“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强弓劲弩”,”一人当百”。语言本就是不精确的,纵横家们的修辞更是容易让语言失去真实。总之,这通马屁让韩王很舒爽,虽然这不是事实,因为战国七雄里,韩国是最弱鸡的。随即,苏秦话锋一转说,韩国那么强大,大王那么有才,居然想给秦国当小弟,真的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我们不妨结盟,人多力量大,我们团结一心,保管分分钟秒了秦国。随即,苏秦用了一个短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反激韩王,说做人要有骨气,宁愿当鸡头,也不能做牛屁股,以此逼着韩王入伙。韩王果然上当了,只见他慷慨激昂的说道“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以后韩国的命运就有劳先生了。”苏秦前脚刚走,张仪又来了,可怜的韩王又将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张仪说,韩国“穷山恶水”、“穷困潦倒”、“弱不禁风”、跟秦国为敌“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总之,在大秦铁骑面前,韩国弱的跟小鸡子似的。结果现在有些诸侯还不自量力想跟强秦为敌,简直不识抬举,谁不听话秦国就会第一个灭了谁。对于大王也是一样,您不听话,马上大秦铁骑将横扫韩国,保管寸草不生,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醒大王。随即张仪话锋一转,其实秦国是不想为难大王的,秦国只是看楚国不顺眼,秦韩为何不结为同盟共同攻楚?这样秦王高兴了,你们韩国又没一点损失还安全了,何乐而不为呢?韩王感动的握着张仪的手说,谢谢先生点拨,以后我们就是秦国的小跟班,寡人就是秦王的小弟,随叫随到。如果细品苏秦、张仪的说辞,会发现他们各有各的道理,看起来说的都没毛病。但这只是说辞,只是话术而已。又或者说,本质上是个诡辩,更是个逻辑谬误的陷阱。苏秦说韩王的陷阱:韩国强大,如果跟苏秦合纵(行为A),可以摆脱秦国的控制(结果B,结果B对自己有利),所以苏秦的观点是正确的,韩国是强大的。张仪说韩王的陷阱:韩国弱小,如果跟张仪连横(行为A),可以避免被秦国打击(结果B,结果B对自己有利),所以张仪的观点是正确的,韩国是弱小的。你会发现,苏秦、张仪都有道理,但是韩国却一会强大,一会弱小。这正是一种诡辩,他们正是利用韩王的“诉诸结果”的思维模式,影响韩王的判断,使得韩国的立场倾向自己。实际上,这个诉诸结果的逻辑谬误也客观导致了合众联盟各自为政,不团结的事实。因为诸侯们是自私的,一看见有好处,立场就不坚定了。这恰巧是纵横家的套路,从一开始组织说辞时,他们就已经开始挖坑了,他们的诡辩框架是“用行为A的策略,获得结果B,B是好的,证明行为A是正确的”,以此说服别人。纵横家们知道,人心是现实且自私的,如果结果有利于自己,就盲目的支持。当结果对自己不利,就极力的反对。所以他们的套路就如鬼谷子说的“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说利益让他行动,说损失让他停止。若观点带来好的结果,则论证者会诉诸听者的希望,而该希望有可能只是痴心妄想。相反,若观点带来坏的后果,则论证者会利用听者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