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先要衡量自己的力量 【原文】奚谓内不量力?昔者秦之攻宜阳1,韩氏急。公仲朋2谓 【译文】什么叫对内不衡量自己的力量?从前秦国攻打宜阳城,韩国君主很着急。公仲朋告诉韩国君主韩宣惠王说:“盟国不可以依靠,不如通过张仪去和秦国讲和?为此用一个著名的大城去贿赂秦国而和秦国一起向南讨伐楚国,这样,就从秦国那里解除了韩国的祸患而祸害将集中到楚国去了。”韩宣惠王说:“很好!”于是严肃戒敕公仲朋出行的事,将到西边去和秦国讲和。楚怀王听说这件事后,很害怕,便召见陈轸后告诉他:“韩国的公仲朋将往西边与秦国讲和,如今我们怎么办?”陈轸说:“秦国得到韩国的一座大城,驱使它的精锐部队,秦国、韩国结成一体向着楚国,这是秦王在宗庙中祭祀而祈求的事,它必定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大王还是赶快督促可信任的臣子,派出多辆车,带上很多钱币去贡奉韩国,去说:‘敝人的国家虽然小,兵卒已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不要委曲自己的意志向秦国求和。为此,请贵国派使者到我们国境里来视察一下楚国所动员起来的士兵。’”韩国派使者到楚国,楚怀王就调动兵马士卒陈列在通向韩国的大路上,对韩国使者说:“请你报告韩王,说敝国的军队今天将要进入韩国的国境了。”使者立即回去报告韩王,韩王十分高兴,便阻止公仲朋去向秦国求和。公仲朋说:“不可以。真正以实力显示给我们的,是秦国;用空话来救援我们的,是楚国。听信楚国的空话而看轻无视强大的秦国带来的实际祸患,那是危害国家的祸根啊。”韩王不听公仲朋的劝谏,公仲朋愤怒地回家了,十天都不来上朝。宜阳城更加危急了,韩王便命令使者去督促楚国,使者的帽子、车盖在路上蝉联不断可以互相看到,但救兵却没有到来。宜阳城结果被攻破了,韩王成为诸侯的笑料。所以说,对内不衡量自己的力量,对外想依靠诸侯,那就有国土被割削的祸害。 【说明】本节是对第九种过错的举例说明,这种情形在现代同样很多,只不过表现方式不一样了。我们现代很多人,面对着大量的物质诱惑,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而只想依靠朋友借钱、银行货款来消费,以至成为房奴、车奴等,使自己终生寄人篱下。还有的企业也是这样,盲目扩大生产、盲目扩大经营项目,自己力量还不够,就要去搞什么多元化经营,企图建立什么集团、托拉斯,结果资金周转不灵,没几下就垮台了。所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国家,无论干什么事,首先要衡量自己的力量。 —————————————————— 【注释】1.宜阳:春秋时韩国领地,在今河南宜阳县。 2.公仲朋:人名。韩国相国。 3.韩君:指韩国君主韩宣惠王。 4.张仪:(?~前310)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 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 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战国策》记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讦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之卒在苏秦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张仪在当时名声颇大。《孟子·滕文公》引用景春之语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有些人看来,张仪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荀子·臣道》则认为他和苏秦皆巧敏佞说,善取宠于上。司马迁一方面称张仪有“言纵衡强奉”之功,一方面也说他是通于权变的“倾危之士”。《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此书汉以后已亡佚。在传世的战国铜兵器中,有一铜戈之上刻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之类的铭文,当是秦惠王十三年张仪任相邦时所作。《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警:(jǐng井)《周礼·宰夫》:“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年或者大警晋也。”《礼记·文王世子》:“所以警众也。”《说文》:“警,戒也。”这里用为戒敕之意。 6.楚王:即楚怀王,公元前328——300年在位。 7.鄉:用作动词,通“向”。《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为面对着之意。这里用为方向之意。 8.趣:通“促”。《周礼·县正》:“趣其稼事。”《礼记·月令》:“趣民收敛。”《荀子·脩身》:“趣舍无定,谓之无常。”这里用为催促,督促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