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的“石库门”│名家专栏

 thuringen 2020-04-05
名家专栏

在上海,“石库门”是一种住宅的名称。据不完全估算,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石库门住宅约占上海市区住宅总量的60%左右,长期或曾经长期居住在石库门的人数约占城市人口的70%左右。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上海城市建设的加快,有相当多的石库门里弄和住宅被拆除,还有许多石库门也将会被拆除


△ 1946年航拍的苏州河浙江路桥周边。密布大片的石库门里弄,城市的纹理格外清晰

石库门在许多上海市民中留有深刻的记忆,有的人希望保护孩提时美好的回忆,保护石库门,而许多人对拥挤不堪的“七十二家房客”的石库门深恶痛绝之,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政策,拆除或改造石库门住宅。


-I-
“石库门”初指建筑大门
1872年12月27日《申报》刊登“房屋出租”广告一则,目前所知,“石库门”一词最早出现在这里。
由于没有标点符号,许多人读不通这简单的“房屋出租”广告,问题在于他们把“石库门”理解为“房子”,而这里的“石库门”并不是“房子”,而是指“弄堂”或“弄堂的出入口”,即弄堂的大门


△ 1872年12月27日《申报》刊登的“房屋出租”广告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先把这则广告的文字点断:
启者:今有新造厅式楼房一所,在石库门内,计十幢,四厢房后连平屋五间。坐落石路中三元轩弄内。倘有  贵客欲租者,即请至老闸养德药铺间壁弄内,向本号面议可也。九月二十七日
洪元成谨启

“今有新造厅式楼房一所,在石库门内,计十幢”,10幢楼房在“石库门”内,无法理解吧。这里的“石库门”不是住宅,而是“弄堂”或弄堂的门头,意思是这10幢房子在一条有“石库门”门头的弄堂里。


-II-
石库门指住宅的大门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上海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时事画报,随《申报》发行,图文并茂,石印出版,创刊于1884年,1898年终刊,历时近15年,总共绘有时事、社会、风格、奇闻之类的图约6000帧,其中与上海相关者约占十分之一强,画中绘有上海街道、建筑、里弄、住宅等,但文字中未见有“石库门”,所绘画的住宅也没有如后人理解的“石库门房子”,显然,此一时期“石库门”尚未作为一种住宅的名称出现和使用。


△ 1885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绘上海老西门公阳里弄堂房子,过街楼略有所谓的“石库门”样式,房子还是上海传统民宅


△ 《点石斋画报》绘今北京东路永兴里住宅,弄堂里的住宅与“石库门”住宅一点也不像。图中可见消防救火场景

《海上花列传》是上海人韩邦庆用吴语写的描述上海洋场风情的小说,1892年起在新创刊的《海上奇书》杂志连载,以后又以《海上花》《海上花列传》《青楼宝鉴》《花明春秋》等名多次刊印,书中几次提到“石库门”一词。如第一回:
(赵朴斋)呷一口茶,会账起身,径至咸瓜街中市,寻见永昌参店招牌,踱进石库门,高声问“洪善卿先生”。有小伙计答应,邀进客堂,问明姓字,忙去通报。
第十六回:
实夫收了烟票,随后出了花雨楼,从四马路(即福州路)朝西,一直至大兴里,远远望见老娘姨真个站在弄口等候。比及实夫近前,娘姨方转身进弄,实夫跟着,至弄内转弯处,推开两扇石库门,让实夫进去。实夫看时,是一幢极高爽的楼房。 
从上引的两段文字分析,称“踱(踏)进石库门”和“推开两扇石库门”,这“石库门”应该是指建筑的大门,而这两处建筑中,一幢是“永昌参店”,一幢则是四马路的“书寓”(高档妓院),这“石库门”不必一定是住宅的大门,而是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建筑”的大门。


△ 《海上花列传》插图,这个弄堂房子与石库门一点也不像。左边的车子,就是当时人所谓的消防用“皮带车”

△ 新闸路酱园弄的酱园,大门是石库门,但不是石库门住宅

△ 鸿兴当铺(北海路199-205号)的石库门

上海地处平原,没有石材,所以早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大门也大多以砖木相间门框为主,大概到了近代以后,商店为了使门面更豪华、更牢固,开始使用石条作门框,而汉语中大门被叫作“库门”,这种以石材为门框的门就被叫作“石库门”;另一种理解,沪方言中“库”与“箍”音近——这种以石为“箍”的门被叫作“石箍门”,后讹作“石库门”,亦通。

△ 位于原南市区中山南路482弄的棉阳里弄堂内景,老式石库门群落,可见比较简洁的三条石板构成大门门框造型,现已拆除

-III-
石库门名称演变
“库”字从广从车,原义是泊车的地方,古代豪门的“库”一般设在大门外,所以,“库门”在古代指帝王、豪门之大门,如郑玄注《礼记·郊特牲》:“库门,在雉门之外,入库门,则至庙门外矣。”一直到近代以后,吴方言和沪方言仍把“大宅门”叫做“库门”


△ 凤阳路448弄逸民里(已拆除)。中西合璧的门框和山花,装饰精美 ©席闻雷

孙家振(1862-1939),字玉声,号漱石,别署海上漱石生,退醒庐主人,是上海著名报人、小说家,任《新闻报》《时事新报》主笔,创办《采风报》《笑林报》《新世界报》《大世界》等小报,著作甚丰,代表作有《海上繁华梦》等。其《退醒庐笔记》中讲,他的“先人之敝庐则在沪南里篾竹街,已历二百余年,屋经三次改建,地址虽不甚宽,院落尚多空气”。
他则因工作关系,独自住在租界“马立斯马安里”(今重庆北路148弄一带,该地今仍俗称“马立斯”,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现已拆除),只是逢年过节回家。


△ 1925年《退醒庐笔记》线装书

癸丑(1913年)的小年夜,他回老宅时,邻居因火烛不慎而失火,由于弄堂太窄,“皮带车”(装有消防水龙带的车子)进不去,于是“皮带车”只得借孙家振宅的大门进去,越围墙进入火场。
孙家振是这样写的:“余心殊镇定,令具速启大门,延极火会(救火会)皮带车二辆驻于庭中,射水扑救,又见后户之石库门已遭燃及……”,灾后“余屋未损片瓦,家中亦不失一物,仅毁库门二,及门上石梁一、石柱一”。孙家振仍把自己老宅的大门叫做“库门”,而相邻的弄堂房子叫做“石库门”。
我手头有份民国元年(1912年)的上海房屋租赁契约,所租房“坐落小东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北首合兴里的南石库门房”,“计楼房三间,前后厢房四幢,年报全间”。这也是我目前见到的最早将这种里弄住宅叫做“石库门”的契约


△ 薛理勇收藏民国元年上海民房租赁契约。契约中说:“凭中三面言定当交顶首壹佰捌拾元整,不另立收条。

“石库门”本来是特指一种弄堂的或住宅建筑的大门,大约到清末民初,这种门普遍被用于上海里弄住宅的大门,于是,凡装有这种形式大门的住宅就被叫作“石库门”,而多“石库门”的弄堂就被叫作“石库门弄堂”或“石库门里弄”。


△ 清末年间拍摄福和里。建于1905年,是一处砖木二层的老式石库门里弄


-IV-
旧里与新里

衡量一个城市规模的最主要的参数有二: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到19世纪末,上海城市人口约在80余万人。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外国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从事贸易。《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商开始在上海投资建厂,早期工厂大多是劳动力密集的纺织厂,大型纱厂拥有职工4000人以上,中型的拥有千人以上,小型的也有几百人,上海亟需大量劳动力,也提供了大量就业的机会,吸引周边的城镇居民和农民进上海谋业。

△ 上海的纱厂,工人们在上工前进入工厂

有统计,从1900年后,上海城市人口以每年十万之数增长,所增人口大多是“进城务工者”。人口增长又刺激上海房地产业发展,这是一个规律。
在农耕时代,即使在城市里,仍保持土地私人所有的状态,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属于自己使用的住宅,一块地、一幢房、一户人家是基本特征。
进入商业时代后,房地产商通过各种手段将本来相连而分属多产业主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发兴建商品住宅,或对外出售,或提供出租。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房子,建设的住宅多幢房子相连成排,即所谓的“联排式住宅”,多排住宅形成一个弄堂,所以“弄堂房子”是许多大城市的特征,只不过北人称之“胡同”,南人称之“弄堂”。


△ 位于西藏中路南京东路东南角的大庆里,建于民国四年(1915),典型的老式石库门建筑群落,可见“联排式住宅”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拆除

在上海,一般一条弄堂是一个房产商开发经营的,小的弄堂占地仅几亩,大的可以有数十亩。一个房地产商可以同时或先后开发多条弄堂。
早期的弄堂一般称“里”,如春阳里、宝隆里。当上海有了几百个,甚至成百上千个“里”后,要寻找“里”就成了麻烦事,于是上海又将“里”编入道路系统,如“渔阳里”就是“霞飞路567弄”(今淮海中路567弄)。于是,原来的弄堂也被叫作“里弄”,成了上海的特色。


△ 今金陵东路300弄宝兴里,在1884年地图上分别是宝兴里、东宝兴里和西宝兴里


△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河南中路金陵东路周边的大片石库门住宅

-V-
里弄房子的困惑

“租地造房”是昔日上海房地产业的行话,上海城市地价逐年上涨的趋势十分明显,所以土地业主不会轻易将土地出售,但他们缺少开发、经营的能力;而许多房地产商有开发、经营的能力,就是手头没有土地,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房地产”模式,就是业主将土地出租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就在租来的土地上投资建设,这就是所谓的“租地造屋”。

“租地造屋”的合同期大多为20到30年之间,合同期间,房地产商按年支付给业主地税地租,并根据合同建造规定的房子,当合同期满,房地产商无条件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房子、设施归业主


△ 石库门绝卖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这又决定了上海里弄房子的特点:
其一,里弄房子是无法买卖的,只提供长期或中长期租赁,租住户不可能获得产权,上海人称之为“顶”,顶期通常为18至25年不等;
其二,近代以后,上海的市政和住宅的配套设施更新较快,配套设施落后的住宅出租价较低,而配套设施先进的住宅可以租出好价钱,而上海城市里的地价昂贵,造房子的成本较低,从房地产商的角度把旧房拆除重建比保留旧房划算得多。
另外,当时没有“容积率”的限制,同样的占地面积,拆除重建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房地产商何不乐而为之呢。
所以,房地产商既要考虑经营,又得注重节省成本,设定的房屋使用年代一般为30年左右,许多旧式里弄仅使用十几年就被拆除是常见的事。

△ 1918年地图上,三条宝兴里拆除重建后合并为宝兴里

△ 1947年地图上的宝兴里,现在的宝兴里建设于1923年。这条宝兴里在约80年间至少有三次以上的拆除重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周边地区的难民大量进入上海避难,上海城市人口膨胀,许多原来的“房客”将“顶”的住宅重新分割后,出租给“难民”或来上海避难的亲眷或同乡人,变成了“二房东”,本来“一门一户”的石库门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

△ 抗战中日寇蹂躏下的石库门弄堂,门头为“吉祥里”

从此以后,上海的房屋租赁关系变得极为复杂,房地产商即使想收回到期的房子,拆除重建,变成了“天大的困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遇上了内战,1949年后,帝国主义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全面封锁,上海的城市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才使许多建设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房子保留至今。

△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六合路、芝罘路周边向东南方向。这片老城区很多石库门里弄仍存

这些老房子严重超期使用,加上不当使用,无法及时修缮,乱搭乱建状况严重,许多老弄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新的“棚户区”、“贫民窟”,成为上海城市的疑难杂症。
上海大批的石库门弄堂出现于清末民初,目前还在的如兴业路中共“一大”会址,约建于1919年;淮海中路567弄渔阳里,约建于1916年。


△ 江阴街的石库门 ©郭博

到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上海市政配套设施的改善和完备,许多地区(主要是沪西的租界)已经配备水、电、煤气以及地下排水排污系统,开始出现改良型住宅,于是,“里弄住宅”又有“老式”与“新式”之分,一般可以时间为分,早于1928前建设的是“旧式里弄”,之后就是“新式里弄”,简称“旧里”、“新里”。

△ 北京东路保康里是一处比较典型的老式石库门群落

从样式来看,建设较早的石库门较多套用西方建筑中非功能性装饰,而建设稍迟的里弄住宅简化了那些非功能性装饰,外立面简洁,这样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迎合人们的审美观。
而家居配套上,“旧里”设施落后,而“新里”一般配备自来水、电灯、煤气、小卫生设施,部分还配有浴间——这也是区分“旧里”与“新里”的重要参数。

△ 石库门生活的必修课:每天都要行走其上的弹格路(弹街路),以及生煤炉、倒马桶等,生活多有不便

早期建造的里弄一般以“里”作为弄堂名称,19世纪20年代后期建设的“新里”使用较多的有:坊、村(旧多写做“邨”,现在许多“文化人”为之嘀嘀咕咕争论不休,实际上,根据《异体字整理表》,“村”是规范字,而“邨”是异体字)、新村、别墅、花园等名,仅通过这些名称,也大致能够判断这是“旧里”或“新里”。

△ 位于淮海中路358弄的尚贤坊是一处新式石库门建筑群落,由于陈云、郁达夫等名人曾在此居住,所以备受关注

△ 位于愚园路395弄的涌泉坊也是这一时期新式里弄的典型代表 ©邱力立

石库门住宅建造时设定的使用年限约30年,如按人的年龄作比较,上海的石库门已是耄耋之年或百岁老人,再加上长期使用不当和保养不力,绝大部分老式石库门里弄已经被房屋质监部门裁定为“二级危里”,威胁住户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定。
据悉,在近几年内,那些余下的“二级危里”将被纳入旧区改造范围,这理所当然是上海人民的福祉。


△ 石库门的明天


 / 作者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审读 / 丛绿
编辑 / 丘博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