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弄堂石库门

 情系故乡 2011-12-25

   

上海的弄堂石库门 
 
            上海的弄堂石库门
    -----上海风情录之七

 

关于弄堂石库门我们在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的小说与散文中看到不少动人的叙述;我们又可在王家卫、李安、黄蜀芹的影片里看到太多关于弄堂石库的那些片段。但是,朋友,如果你到上海来,只看南京路外滩,只逛淮海路城隍庙,却没走进弄堂,没去看看石库门,那你是不能算真正到过上海的呢;没真正到过上海,怎么能说你全面了解上海呢,没全面了解上海,你怎么能煞有介事地评说上海,评说从弄堂中走出的上海人呢?今天,阿华头在这里给朋友们讲讲上海的弄堂,说说上海的石库门,以前它是怎么来的,现在又处于怎样的状况。因为石库门产生了弄堂,弄堂体现了海派文化的韵味。要了解上海人,就要了解上海的弄堂石库门。

说起弄堂,像我这样在弄堂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上海朋友,尽管我们曾经常常在弄堂玩“官兵捉强盗”,“老鹰捉小鸡”,“新娘子结婚”的游戏,曾经在弄堂里打弹子、滚铁圈、乘风凉、捉麻雀,但是,我们未必都说得清楚弄堂石库门的来历。非常有幸的是,我这个上海土著,若干年前,参加了一本叫《上海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著述的撰稿。对我了解上海的弄堂石库门,奠定了基础。所谓的弄堂房子,首先是从租界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房产商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住户,在租界内构筑了一种被西方称为联排房屋的民居。它用石条砌门框,配以两扇中国传统的乌漆大门和铜门环,门头上三角形或圆弧形的门楣装饰极为丰富,故称为石库门房子目前公认的最早的石库门房子1872年建造的兴仁里。它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之北,河南中路之东。这里曾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它由24幢三开间二厢房及五开间四合院的二层楼房组成。主弄长107.5米,采用长条石铺砌,单体封火墙采用观音兜压顶。它的是从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中的四合院蜕变而来,总体布局采用了节约使用土地的欧洲联排式格局。像兴仁里这样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很快向南京路两边发展,之后又产生了后期石库门弄堂、广式石库门弄堂、新式弄堂、花园弄堂、公寓弄堂。弄堂房子的结构和设施越来越完备。嘿嘿,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之前,全市有9214条弄堂,二十多万幢房子,居住面积达二千一百多万平方米,已经占了全市住宅建筑总面积的57.4%,至少容纳了全市70%以上的人口,成为当时上海500万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其中,石库门仍是弄堂房子的主体,约占弄堂总数的70%。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最早的上海只是个小渔村。上海开埠的源头,在外滩公园、外白渡桥、原来的英国领事馆(中山东一路33号),到虎丘路这里苏州河的第二座桥乍浦路桥附近,现在,上海市已经把这里,正式命名为“外滩源”,已经立项开工建设,力图恢复原貌。但是我想,建筑或许可以重建,但是,就算是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全非,现在要想完全复原当年的上海弄堂石库门风情,已经是不可能了。上海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当年弄堂生活迅速发展之时,正值全国各地的移民大量拥入上海之际。,可说是南腔北调,五光十色。新移民带来了原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说家乡话,吃家乡菜,听家乡戏,四面八方的生活方式交汇后融合出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但是仍保持着显见的江南生活特征。这是因为上海毕竟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而且上海的市民又以江浙籍居多。早期木板和老式石库门、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仍是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前面有天井,后面也有小一点的天井,东西是厢房,正面是正厅。楼上的前楼最好,采光充足,空气新鲜;后楼的优点是安静,亭子间虽然有些闷热,但是,租金便宜哦。有些弄堂里几乎无遮无拦的公共便池,还有家用的马桶,都是江南地区的特色。尤其是马桶这种卫生器具,只要生活在这类弄堂,无不入乡随俗,家家必备。江南地区历来人口稠密,上海人口密度之高更是稀见,因此不论是江南传统地区里坊中的弄堂,还是近代上海大部分里弄中的弄堂都比较狭窄,住宅建筑鳞次栉比,一幢紧一幢,一家紧挨一家。尤其是一些标准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户的房间面积小,室内功能少,许多家庭生活的内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拣菜,晾晒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进行。所以,弄堂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这样就大大拓展了人们户外的交际机会,邻里之间往往亲密无间,守望相助。一起劳作,一起纳凉,晒太阳;闲来无事时,谈"山海经",这些带有传统气息的乡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说心里话,我就是现在搬进了新的小高层新居,外有几千平米的大草坪,内有120多平米是三室两厅,还有14平米的大阳台。但是,我还是非常留恋在弄堂生活的岁月。呵呵,我常常今天可以吃到张家做的汤团,明天可以尝到李家裹的馄饨。生病了、家里有急事情了,邻家阿姨叔叔,爷爷奶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来问寒嘘暖。现在的上海弄堂石库门,在城市大发展的时候被推土机推平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群。我在想,如果不能够重建上海弄堂石库门的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些现代的建筑群,就是水泥森林。好在现在一方面非常重视社区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不是像以前那样把原来的上海弄堂石库门推倒了事,而是重视旧区改造中保留文脉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设了一批像陕西路上的新步高里、新闸路上的新福康里、太平湖畔的新天地等等既有现代气息,又保持了传统精华的新式里弄建筑。朋友们到上海应该去看看的,现在上海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弄堂石库门建筑还是不少的,像鲁迅故居的所在地的山阴路大陆新村、卢湾区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所在地的思南路、香山路一带。

    常常听到有人在非议上海人,说什么上海人是狭窄的弄堂石库门走出来的小市民,好象气度不大,过于精明而不聪明云云。这话似是而非。上海人是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生存了几乎一个世纪,但是,上海人还是懂得怎样来比较妥帖地在有限的空间里做一番大的事业的。电影明星赵丹住过小阁楼、达式常在弄堂里生过风炉,现在名气非常大的钱文忠也在小餐馆里做过跑堂的,但是,住弄堂石库门的经历。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功的障碍,因为上海人善于学习,善于螺丝壳里做道场。如果有一天的早晨,你有机会到虹口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去走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会看见树影婆娑、凉风袭袭的多伦路上,能使人感到闹市中的那份独有的恬静。说起这条小路的历史,可是赫赫有名。说是路,其实就是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弄堂。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均聚居在这条长仅550米的小街的弄堂里,其中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多伦路文化街的弄堂它集中展示的一大批名人故居、海派建筑经典。孔公馆,原为孔祥熙私人寓所,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汤公馆,为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抗战后成为汤恩伯寓所;白公馆,建筑风格和汤公馆相同,抗战后为白崇禧私人寓所,故称白公馆;鸿德堂,是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而作基督教堂的建筑。还有位于多伦路145号的左联纪念馆、中华艺术大学旧址等等。呵呵,我休息天如果有空闲时间,多半是在多伦路的弄堂里徜徉,感受着那里浓浓的亲情与文化气息。

  在旧时上海,住在什么样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住在同一个里弄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则一般比较接近,贫富相差不会很悬殊。近十年来,由于许多家用电器进入了弄堂寻常人家,带乡土味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冬天有取暖器,无须出户晒太阳;夏天有电扇,甚至空调,弄堂里乘凉吃饭的队伍虽然仍外人瞠目,但多少有些不如从前那样壮观了;冰箱普及后,不必天天上菜场买菜,摩肩比踵之际的交谈也少了;不少居民因为增加了电视机、录相机、卡拉OK机、电子游戏机之类的现代家庭娱乐内容,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不至于一定要到弄堂里去绕舌了。曾经率先进入弄堂的上海人,已在那狭长的空间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有些人已经或正在走出弄堂,搬进新建高层楼房里去,当然上海还有700万左右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里。走了的人带走的是美好回忆,没走的人仍然快乐地生活在弄堂里,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一个好消息,上海的弄堂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全部要改造翻新,弄堂将变得更美丽。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