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人说:能够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者才是优秀的史官。《三坟》即是三皇之书,《五典》是五帝之典,《八索》即是八卦之学,《九丘》是九洲之理。 民国以来的历史学者却以为秦以前的历史不足为证,三皇五帝的历史不可考。他们仅仅是以读春秋时代的书为荣了。 我们常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国家而自豪。可是夏商周的历史我们知道多少?炎黄、尧舜禹、三皇五帝到底存在不存在?这都成了一个严重的历史问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长? 是东周王朝覆灭的公元前841年开始了中国历史? 还是从发现殷墟甲骨文算起? 还是从中国第一个夏王朝才有了中国? 史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中国人一方面以悠久的历史自居。另方面却是对于历史问题疑问重重。 从考古走出疑古。这是史学界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时十数年,耗资数亿元,可谓呕心沥血。可是只给历史画了个框。历史学家的考古仅仅说明了某地是某朝的都城。而且还没有当时的历史文字证明。一个没有文字发现的考古,怎么能算是发现文明了呢? 中华文明在哪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却是: 巍巍大中华的万年的历史就是摆在中国的玉器市场的地摊上。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大兴土木工程却给人们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另外上一种效果。众多历史文物从地下泛起,一些高古玉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万年历史的辉煌。人们习惯称它为“泛红山文化玉器”、“黑皮玉雕玉器”。这些玉器上雕刻着文字、图画。以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出万年前的中国的诗书礼乐文明。玉器是文明的载体,圭璧文是这个文明的纲。所以唐山居士认为这个时代为玉器时代,也可以称为圭璧时代。 玉文明或者圭璧文明就是远古中华文明。 泛红山文化玉璧唐山居士第一次发现这样的玉器来自《中华古玩网》网上地摊的一块“泛红山文化玉璧”。玉璧的直径18厘米。玉璧的一面是文字,围绕着圆周有八个文字。另一面是十字坐标,将圆周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有鸟虫图画。 玉璧的雕刻工艺是即使是在现代也属于工匠的水平。而文字具有方框字的间架结构,笔画流畅,可以与现代书法比美。但是,我们却毫不认识。在汉字库里没有这样的文字。这显然是一种古文字。卖家说它是泛红山文化文字玉璧。 唐山居士从摊主里索取了五块玉璧十几块玉圭的图片如下图。玉璧与玉圭的款式相同都是一面有文字,另一面有图画。如下图。 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玉璧和玉圭具有国家权力象征的国家重器。它上面的文字自然有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唐山居士命名这种文字为圭璧文。 去古甚远,我们很难找到圭璧文的语境,也许我们要正确的解读圭璧文比登天还难。但玉璧是一面是文字,另一面是图画,我们多少可以看图识字,略解其义。我们先看玉璧上的图画。下图是玉璧的图画的一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将圆周均匀的划分为:四个象限。八个象限,十二个象限。玉璧的意义是原始的时间钟或方向盘。人类是从学会了使用时间,辨别方向开始有了文明。这就是说:我们就这么简单的发现了远古文明。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那么玉璧的另一面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推断:人类是在探索气象规律的实践中学会使用时间的。 毫无疑问,另一面的文字应该是描述天象和物象。唐山居士首先说:对于这些文字肯定是不认识的。因为我无法穿越万古去找老师。唐山居士不能,那么历史专家能吗?当然也不能,对于远古的历史和文字的识别,我们与专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唐山居士学过气象。也仅能凭借着天象和物象对于文字进行意诂。 我们首先认为:这八个字的意义是一年八个季的天象。我们将圆划分为八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代表一个季。季是表示一个时间段。而节是代表一个点。例如我们说夏季是指夏天的一个时间段,而节气是代表一个时间点。季的两个端点是两个节气。这样八字就成为每一个季的天象了。最为明显的天象是两个带逗点的字,我们把逗点看成是雨点,它可以代表雨季。而一个下框中的雨点,我们可以看成是大水进入了家园。上面一个伞盖可以看成整个苍穹都在下雨。因为苍穹像伞盖。二横下面的雨水表示阵雨。这样就可以把雨季描述出来了。以此,我们把雨季定位在立夏以后到立秋之前,这也恰好是我国的雨季。以此定位我们就容易附会其它季的天象。 冬至~立春是初春季节,一阳回升。字头有“止”是冷气到了头,开始气温回升。下风有“风”象。初春多风。 第二个字:立春到春分是仲春季节。左边是个“木”,但是上边一横两边向上扬,草木逢生向上开花,下边一横两边向下,有草木扎根的形象。右边是个人向下耕种。 第三个字:春分到立夏是晚春季节。上边是个光字,中间有X,是雷光电闪的意思。 第四个字,第五个字是夏天暴雨季节。 第六个字:立秋~秋分是初秋季节。草木繁盛,作物成熟。开始收割。左部首像一把刀,左部首像是在臼米。 第七个字:立分到立冬是仲秋季节。下边是光,上边是风,意思是风光正好。春天是光在上边,秋天是光在下边。意思是秋光下行,夕阳无限好。 第八个字:立冬~冬至,这是冬季。是两个向下的箭头。寒风剌骨,象刀箭一样的寒气逼人。大概古人早就有了:冷空气向下运动,而暖空气向上的运动的知识吧。 唐山居士对于圭璧文的解释并不是完美的。但却是现代气象学家与远古的天象学家一起向民众普及气候学知识。 圭璧与圭璧文的年代考唐山居士不是考古学家。唐山居士考古自然是考别人之所考。这就是考古学家考古,我考考古学家。唐山居士所考,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抄袭。 我们首先说:为什么玉器贩子把这个玉器命名为泛红山文化玉器呢?泛红山文化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犯糊涂的事。为什么考古学家创造了红山文化的这么个概念,而后又有了泛红山文化的概念呢。其实,这都是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家习惯以考古遗址的地名来定义文化。例如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在红山以外所发现的红山文化叫作泛红山文化。这当然是一个很别扭的说法。我们当然不能说红山有了某种文化,其它地区就不能有了。其实,各地的远古玉器大致是相同的:款式相同、玉质相同,也应该有相同的文化。所以我们以历史年代来划分文化,是比按照地域来划分更科学些。 值得提出的是轰轰烈烈的国家红山文化考古,并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上有文字。馆藏红山文化玉器号称三百件:典型的器型有C型龙,玉猪龙,勾云型玉器,玉鸟等。没有一件是带有文字的。这是不是说红山没有文化呢?当然,不是的。我们既不能说红山没有文化,也不能说考古学家没有文化。只能说考古学家没有发现文化。 考古学家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仅仅三百件,而在地摊上发现的泛红山文化也许有几万件或几十万件。有的农民收藏家竟然收藏三万多件泛红山文化玉器。国家考古的三百件,相比民间的几十万件自然是小样本了。从概率学来说:少样本不足以说明问题。问题是:有那么多红山文化吗?为什么以前没有,现在却有了。人们大多是归罪于贩子利益驱动,市场造假。说造假者手段极其高明,真假难辨。所以就不需要辨别了,假的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如果否认某一个玉器是假的,那是容易理解的。而说全部是假的,那就不可思议了。没有真的,哪里来假的呢?问题是这么多的玉器为什么国家考古队没有发现,却让老百姓发现了呢?这也并不是民间盗墓者手段比国家队高明。国家考古队用刷子一点点刷,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玉器。而民间搞土木工程。炸开或崛起了一大片。老百姓蜂拥而抢,用车拉,用筐抬。专业的力量当然不如人民群众的力量了。中国千年、万年的历史埋藏在地下,当然不只是一个孤品。历史越悠久,越丰富,地下文物就多,这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红山文化到底有没有文字?没有,肯定没有。这是因为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所挖掘的玉器一个也没有带文字的。可是泛红山文化玉器上却带有文字。下图左边两个玉石是刘汉根教授所收藏的新疆出土的高古玉石。上边有红山文化的C型龙和玉鸟的图案。另一面是带有圭璧文的文字。这说明新疆的红山文化是有文字的。同时说明红山文化的源地,并非是红山。红山文化及其它文化都是新疆青藏高原文化。红山文化只是它的流脉。 下图右边的四个玉器是网上收集的带有圭璧文的泛红山文化玉器。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出土地点。这就是说:民间的泛红山文化玉器上面的文字却是鲜明的,而且不是小样本。足以说明红山文化或泛红山文化的时代是有文字的时代。 关于红山文化的历史年代。国家考古认定红山文化是距今5500-6000年。我们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但是我们以此来说明某种玉器的历史年代,那么它的年代跨度也太大了。一个具体的红山文化玉器是出自什么年代?C型龙和玉猪龙的历史年代唐山居士没有查到。而泛红山文化的历史年代,却是很详细的了。网上所传有这样二个报告: 第一份是国家科研部门对于泛红山文化玉器的历史年代的检测报告,结果是距今9800年正负误差35年。第二份是韩国东北亚研究所对于黑皮玉雕的历史年代检测报告是距今14300年正负误差60年。这个带有国家科研部门印章,不会是假的吧。即使是真的,考古学家不会不知道吧。 圭璧文与泛红山文化玉器一起,有一个是真,那么其它的也是真。我们可以认为:我们这块带有圭璧文的泛红山文化文字玉璧是来自万古,应该是铁证如山了。 圭璧文描述天象仅仅是一种体例,一个方面。我们还不能够说它仅是描述天文的文字。唐山居士是气象方面的专家,只能从天象方面来解读而已。我们当然认为:其它方面的专家能够对于圭璧文从各个角度作出更精彩的解读。因为圭璧文作为国家的文字,其它方面的意义还是应该有的。 我想说的还是:观天象,授民时,是远古时代国家大政。远古时代的气象方面的专家,还是可以作人民的领袖的。伏羲女娲就是这样伟大的人。盘古和三皇五帝都是这样的人。 我们气象工作者真的是远古中华文明的传人?
|
|